第二章 海宁查家

一、袁花镇的传说

一九二四年三月十日,查良镛出生于海宁县袁花镇一个富有的家庭。有名的袁花赫山房(今属袁花镇)便是他出生和从小生活的地方。和许多江南显赫的家族一样,查家故居,是一个有着五进房院,房屋达“九十多间”,并连接着一个大花园的豪宅。

袁花镇,紧挨中外闻名的观海潮的盐官镇,每年的观潮季节,少年时期的查良镛,常常会跟着母亲跑到盐官镇去凑热闹、观海潮。一次次瞧着滚滚怒潮汹涌而来,“月影银涛,光摇喷雪,云移玉岸,浪卷轰雷,海潮势若万马奔腾,奋蹄疾驰而来”的钱江潮,其磅礴之气势,对于从小就生活在深深宅院里的少年,可谓百看不厌。

金庸旧居(杨艳丽拍摄于海宁金庸故居)

他不仅年年去看钱江潮,还时常听钱江潮的各种神话传说:“夜来了,涛声拍岸。子夜的潮头狂怒地涌起,迎着下弦的月色,唱出满腔悲愤。”

海宁金庸故居内保留的金庸出生处(杨艳丽 摄)

其实有关钱江潮的民间神话传说代代相传,引无数青少年神往。自古以来,能唱出的钱江潮悲曲很多,而其中所谓“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的神话,流传最广,给查良镛留下的印象也最深。

鸱夷,其实是指一种凶猛的鸟,也指用皮革制作的酒囊。这个神话,是借用伍子胥与吴王的历史,说的是大酒囊与钱江潮的故事:春秋末,越国被吴国打败,勾践向吴王请和,吴王夫差表示同意,但吴国大臣伍子胥却坚决反对。越国说尽了好话,还说了伍子胥许多坏话。吴王听信了,在把勾践放回的同时,竟“赐剑自裁”,把伍子胥杀了。

伍子胥死后,被装进一个大酒囊中抛入钱塘江。九年后,越王起兵灭了吴国,伍子胥的灵魂怒不可遏,就乘着素车白马在钱塘江中奔腾吼叫,钱塘江于是怒潮荡漾,翻江倒海,而钱江潮也就由此而来。于是“钱塘江上的滚滚怒潮,原来是伍员(伍子胥)怨怼冲天的素车白马……”

的确,这个大酒囊的故事,具有人物、战争、大自然的奇观,属于正义的历史,所以在查良镛心中生了根。日后,他对中国历史的浓厚兴趣,就此有了萌芽,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许多动人细节,就源于他从小司空见惯的“十万军声半夜潮”的壮观。

所以,不幸早逝的华东师大文学博士胡河清,一位年轻的文学评论家,在读了金庸的几部小说后,曾这样评论:“金庸是将号称天下第一潮的海宁潮捎向人间的绝世怪才。乾隆和陈家洛夜半在海神庙相会的情景,大概只有土生土长的海宁人,才能够写得出来……他的十四部大著,就和挟持天地日月精气的海宁潮一样……”这位钱钟书称道的博学才子,对海宁潮养育了金庸的文学,进行了非常精辟的描绘。

海宁,原隶属杭州府,自古就由钱塘江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至一九四九年后,海宁建县划归了嘉兴。它是浙江省的一个海滨小县,由于长期和杭州联动在一起,又以天下人观海潮胜景而闻名,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文化之邦”的美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因观海宁潮,而写下有名题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海宁自古以来就是学风兴盛之乡,自清朝起,更是人才辈出。清初陈世倌师事黄宗羲,积极倡导颜李之学,成果卓著;嘉道年间,又有周广业、吴骞、陈鳣、沈维乔等人崛起。周广业勤于经史,吴骞专于校书,陈鳣精于训古,沈维乔则研精义理。

到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张廷济、蒋光煦又以校勘著名,钱保塘究心于形声、训诂、舆地之学,成就斐然。光绪年间,李善兰精于天文历算,成为中国自然科学的一位重要开创者。到了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还有著名诗人徐志摩、著名军事家蒋百里,都是浙江海宁人。

说起著名诗人徐志摩和军事家蒋百里,还都是查良镛的近亲。他们三家的关系是:诗人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徐家的大哥,查的母亲——徐禄是徐家小妹,当年徐志摩的年龄和查良镛的母亲差不多。查、徐两家经常往来,可惜因徐志摩常年漂泊在外,查良镛小时候与徐志摩接触并不多。小时候,查良镛跟母亲回徐家,见过这位才华横溢的表哥。当时徐志摩已从英国留学回来,在剑桥大学写的《再别康桥》一诗,已脍炙人口。

从史料来看,徐志摩住在海宁家乡的最长时间,应是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到一九二七年一月,有两个多月时间,虽有时也来海宁老家,但来去匆匆,而那时的查良镛,不过三四岁。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三日,已为一代武侠大师的查良镛,回到故乡海宁时,特地到硖石西山徐志摩的墓前,与夫人林乐怡双双向诗人深深鞠躬、默哀,并献上鲜花。他缓缓地说:“我的母亲是徐志摩的堂姑妈,他是我的表兄。他死得很早,我和他接触不多,但印象深刻。我读过他的新诗,看过他的散文,都是很优美的,对我教益很深。听说为他新建了墓地,早就想来凭吊,今天终于如愿。”此时,已离表兄“化鹤归去”六十一年。

而查家与军事家蒋百里的关系应是:查良镛同族姑母查品珍,是蒋百里的妻子,而查品珍就是徐志摩的姻亲姑母。我们从这些地方史料来看,浙江海宁的文脉积淀,确是非常深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