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迎来辉煌:泉州港的今日与未来

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成立船务局,统一管理全省的港务和航政,并对福建水路运输业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受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的影响,福建沿海港口处于封闭状态,台湾海峡南北分隔,无法直接通航。以泉州为界,形成厦门、福州南北两个中心点的航区,仅限省内及邻省航线。1951年,泉州港湾区经国家批准,对外国籍船舶开放。1955年,由于军事原因,改由莆田涵江港进出。1959年,泉州港对外关闭。

1957年以前,泉州港口建设发展缓慢。1964年,福建省有关部门撤销福州港千吨级海轮船不准南下的禁令,但泉州港码头装卸能力仍不能适应千吨级海运轮船靠泊需求。1964年9月,省计委同意泉州后渚港修建1000吨级码头,提出了《关于泉州港后渚码头修建方案补充意见的报告》,但修建计划因“文革”而搁置。直至1978年,出入泉州港的船舶才能按正常航线航行。1977年,后渚港500吨级码头安装完毕。这是泉州港第一座靠泊能力最大的码头,泉州港告别了没有正规码头的历史。

1979年,泉州在原有基础上重建港口。这一年,后渚港被批准为外贸物资起运点,通航香港。同年5月,“闽海105”号轮船自大连港至马尾港、泉州港,通过金门东海域直航厦门港,结束了福建沿海以泉州为界,往北断航30年的历史。

1980年,泉州重设海关机构,并对外开放;1983年1月1日,泉州港正式恢复对外籍船舶开放,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24个对外开放港口之一。1985年,福州港务管理局将原管辖的泉州港务管理局,下放晋江地区管理。1986年,泉州港务局实行体制改革,成立“泉州港务公司”。1996年12月,泉州港划型为大型港口。1998年6月17日,泉州港在全国率先实行“政企分设”,成立国有独资责任公司——泉州港务发展有限公司,成为从事港口经营和建设的经济实体。2006年,在原泉州港务管理局基础上,设立泉州市港口管理局(加挂泉州市航道管理局牌子),受市政府委托,行使港口、港务、港政和航政等行政管理职能。

1998年,泉州港开始科学规划,明确港口发展方向,编制完成《泉州港总体布局规划》。2004年,新修编了《泉州港总体规划》。2007年上半年,泉州港规划修编工作基本完成,以水域行政区划界线为基础,划出五个水域港界,分别为:肖厝港区、斗尾港区、泉州湾港区、深沪湾港区、围头湾港区,其中的肖厝港区、斗尾港区、泉州湾港区为中心港区(2009年8月,湄洲湾港口实行整合,肖厝港区、斗尾港区被划归湄洲湾港口管理局管辖)。

从1981年开始建设3000吨级码头泊位,到1990年投资建设10万吨级石油专用码头,泉州港开始上规模、上等级的建设。2006年10月,随着泉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快港口发展的意见》和2007年8月《泉州市亿吨大港建设整体推进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出台,泉州港发展迎来了新机遇。2012年,泉州港跨入亿吨大港,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泉州港在跨入亿吨大港行列的同时,“小三通”也取得长足进展,货运量94.99万吨,位居福建省第一。在2012年9月25日于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中国质量发展论坛”上,国家质检总局授予泉州港为中国首批54个世界卫生组织口岸核心能力达标口岸之一。为了提高港口通过能力,泉州港的部分通海航道已被打通,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接待万吨级海轮的历史,港口的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港区必备的设施已配套,建有20万平方米的仓库堆场,开通了海岸电台,形成了无线有线通讯网络。港作船舶以及各种类型起重机械相继投产使用。2021年全年,泉州辖区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5亿吨,达1.57亿吨。

今日的泉州港已然成为福建省原油进口和成品油出口重要基地,是泉州市建材、陶瓷、鞋帽、服装、食盐内外贸出口,以及石油、钢材、煤炭、食糖、化肥、荒料、酒类等进口的重要集散中心。泉州内外贸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海内外经济、文化、人文交流,为泉州建成现代化工贸港口经旅游城市奠定了重要基础。

今日的泉州港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召唤,从泉州港出发的中国船,带着历史晦暗或光辉的印记,驶向更加广阔的海洋,前方是更加辉煌壮阔的前景,扑面而来的海与风,正是“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最理想的映衬。

(王炜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