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川新梦:抚州文艺精品创作与特色文化走出去研究
- 意娜
- 3845字
- 2025-03-24 16:22:35
三、精品的反映层面评价标准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所谓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是文艺精品在反映层面上的评价标准。
文艺精品的反映层面评价标准,主要强调了文艺作品需要经受人民的评价、专家的评价和市场的评价,“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具体而言,要想获得很好的社会效益,文艺作品既要具有很好的审美价值,又要具有存在的社会意义。这种标准从理论上可以展开本节所述的讨论,从实践上则可以从参加相关节庆、获奖来直观衡量。
文学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形式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审美性。文艺作品与文艺创作艺术地、审美地反映世界,既蕴含着作家、艺术家对于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积极探索,也饱含着对于美的形式的不断追求。文艺的审美维度主要包括文艺作品的艺术性、观赏性、愉悦性等,具体指作品自身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带来的审美愉悦体验等。无论是对时代的引领,还是对社会的启迪,文艺都需要凭借其强大的审美能力发挥作用。可以说,审美性是文艺的本质属性之一,是文艺作品尤其是文艺精品所应具备的基本品格。习近平总书记说,“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系列重要论述中,许多地方都谈到了文艺的“艺术性”问题,并将艺术标准作为评判文艺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具体来说,“艺术性”是由作家、艺术家在对作品的整体构架、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运用等各方面综合把握的基础上呈现出来的,它体现出作家、艺术家在艺术表现或艺术处理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界要“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便是在艺术性、审美性上对文艺创作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另外,从批评角度来看,艺术表现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作品是否优秀也决定着创作者的水平的高低。好的作品一定是具有艺术表现力的作品,好的作家也一定是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通常我们谈作品都是从两个方面来谈,一个是作品的思想内容,另一个就是作品的艺术成就。文艺作品的标识性特征就是其审美性,而艺术性又是判定作品审美价值高低的主要指标,因此,任何优秀的作品都是将艺术性放在极其重要位置的作品。
文艺的观赏性和愉悦性是建立在高超的艺术水平之上的,只有艺术成就高的作品,才能给读者带来艺术享受和审美愉悦。结合我国当代文艺创作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优秀作品要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要求。这里的“观赏性”更多地是从观众的视觉体验感受而提出的。“观赏性”的提出与当下我国电影、电视以及戏剧、舞蹈、歌唱、相声等舞台视觉艺术的发达和兴盛直接相关,与新媒体时代艺术形式及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新兴艺术不断出现直接相关,与生活的快节奏以及人民群众更加重视艺术的直觉审美体验直接相关。对艺术的审美体验的重视,对于当下文艺创作而言,不是艺术创作的倒退,而是艺术创作的进步,只有把观赏性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我们才会更加重视并切实践行文艺服务人民大众的基本功能。因此,观赏性构成评判文艺作品的重要维度。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观赏性是广义的,即便是对视觉性不强的小说等文字作品而言,观赏性也是存在的。小说能不能吸引读者,作者的语言魅力、故事情节的设计、典型人物的塑造等,一定程度上都可以体现其是否“可观”。将观赏性与思想性、艺术性相提并论,就有其特殊的意义和独特的价值。因而“观赏性”构成文艺作品审美维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构成精品创作的重要内容。
文艺之所以对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能力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是因为具有现实中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这种社会意义是以化人、育人的社会功能来实现的。虽然其化育方式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但与直接的说教相比,它能够破除人们心中的壁垒,更加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其化育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所发挥的功效也是不容小觑的。习近平总书记将文艺视为培根铸魂的工程,将文艺工作者视为灵魂的工程师,为精品的创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优秀作品应该“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说,“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
。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的化育作用。“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习近平总书记还以自己年轻时的阅读体验为例证明这一点,他说道:“我年轻时读了不少文学作品,涉猎了当时能找到的各种书籍,不仅其中许多精彩章节、隽永文字至今记忆犹新,而且从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谛。”事实证明,无论作家艺术家是否有意通过文艺化育世人,文艺作品都比任何其他的教化更具感人、动人的力量,这无疑也给广大文艺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在创作质量上多下功夫,要“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
,“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在新时代,充分发挥文艺的化育作用,凝神聚气,振奋人心,是摆在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文艺作品不仅化育受众的个体,还会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强盛产生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将“化育”作为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提了出来,他认为,“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
。自古以来,无论君王先贤还是官宦百姓无不对文艺的化育功能重视有加。元末剧作家高明在《琵琶记》开场词《水调歌头》中提出“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直截了当地点出了化育功能对于文艺作品的重要性。孔子提出诗可以“兴、观、群、怨”,韩愈倡导“文以载道”,梁启超提出小说要发挥“熏浸刺提”的作用,鲁迅致力于以文艺改造国民性,等等,都是试图通过文艺去影响人民、改变社会。好的文艺作品可以通过深刻的思想内容,潜移默化地规约人们的行为举止,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化育维度是精品文艺必备的重要维度,也是衡量作品质量高低的度量衡。
实践证明,古今中外文艺“精品”之所以成为精品,都是因为作品符合了上述三个层面的标准,能够走出民族、地域与国家的局限,最终成为一种世界文艺,成为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成为真正的“不会过时的”经典之作。关于经典创作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其系列讲话中也有一些重要的论述,对经典作品的呼唤贯穿在其系列文艺讲话中。当然他并没有刻意区分精品与经典的不同,或者在他这里二者本来就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因为精品必然能成为经典,而经典也必然就是精品。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这段关于“经典”的论述与他对“精品”的理解是一致的,本文所提到“精品”的几个要素都已包含其中。因此,笔者认为这段话既是对文艺精品或者说文艺经典内涵的高度总结,也指明了打造文艺精品或成就文艺经典的根本途径:受惠于各时代“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影响,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文艺精品,汇入“文艺历史的星河”之中,最终成为经典流传。这就是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艺精品、经典的生成之路,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精品创作思想的真谛所在。
总而言之,文艺精品可以从理论层面、精神层面、反映层面设立标准来评估和衡量。从直观可衡量的获奖、参展数据来看,抚州文艺创作迄今已有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抚州历史上璀璨杰出的文艺经典及其国际影响力不成比例。对于抚州市文艺精品创作来看,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
本节从以上三个层面展开对习近平总书记文艺“精品”观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这三个层面及其各自的内涵都是有机统一、相互支撑的,为文艺“精品”创作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