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诗人与仕宦
- 杨万里的诗歌(域外诗谭译丛)
- (加)施吉瑞
- 13028字
- 2025-03-18 17:08:46
一、动荡时代中的青年岁月
杨万里于1127年生于今天的江西省吉水县。南宋许多伟大的诗人都出生于这一时期,杨万里比陆游(1125—1210)小两岁,比范成大(1126—1193)小一岁。尽管杨万里的家族并不以务农为业,但是其背景仍很低微,这是因为他的先祖中没有一位担任过当地哪怕最低的官职。[1]
在杨万里出生前的几年中发生了一些政治事件,这些事件对中国接下来的两百多年历史产生了灾难性影响。从王朝初期两位皇帝相对富有成效的统治期开始,宋朝就经受了来自契丹人从中国北部草原和沙漠地区发起的不断冲击。改革者和保守派之间长期的党争又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活力。北宋最后一位有影响力的皇帝宋徽宗(1100年—1126年在位)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以兴助文艺事业而闻名,在政治领域却完全陷入无能的境地。为满足宫廷奢侈活动,他征收了高额税收,这成为引发一系列民众起义的部分原因,而这些起义又进一步损害了帝国权威。对宋朝来说幸运的是,契丹方面的统治当时也同样处于低潮,就像宋徽宗对绘画的痴迷一样,其最后一位皇帝陷入了对猎鹰的痴迷。
而在这个时期趁虚而入的是一个新的鞑靼民族,即女真族,彼时他们还没有被文明世界的各种艺术“侵蚀”。1114年,他们在进攻契丹大获全胜后,他们的领袖宣布自己为全新的金王朝皇帝。宋徽宗听说金战胜了契丹,非常高兴,他认为自己现在有了一个盟友来对抗契丹这个宿敌。1120年,宋朝和金朝签订了一项条约,约定两国一起夹击契丹。到1122年,契丹皇帝被迫撤离首都,宋金两国急切地瓜分了契丹的领地。然而,在针对契丹的军事活动中,金朝将领们注意到了宋朝军队那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疲软。因此,1125年,金朝对宋朝发动了毁灭性的打击,随后占领了宋朝首都,俘虏了皇帝及其大部分皇室成员。北宋王朝不复存在。
此时,金朝迅速征服了宋朝北方,并扶立一个宋朝官员作为傀儡皇帝。与此同时,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在南京登基,开创了南宋王朝。虽然我们对杨万里的事迹知之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家族除了间接地受到增税和财政混乱局面所带来的影响,几乎没有为这一时期的动乱所扰。江西省远离战火,杨万里不像诗人辛弃疾(1140—1207)那样经历过被迫离开北方家乡的痛苦,[2]也不像陆游那样经历过颠沛流离的生活。陆游出生在江苏省的淮河岸边,而那里是赵宋王朝主要的战场之一,他后来总结自己的童年经历时写道:“儿时万死避胡兵。”[3]杨万里虽然在贫困中长大,但他并没有遭受过战争的创伤,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他与许多同时代人相比有着更加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早期仕途
尽管杨万里相对贫穷,但他从小就接受古典教育。1154年,他在仕途上取得了第一次成功,于二十八岁时在科举考试中考取进士。诗人范成大也在同一年考中进士,他们很可能在这个时候结下了友谊。按照当时的惯例,杨万里考中进士后在地方政府中被授予官职,于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前往赣州担任了三年的司户参军。[4]赣州在吉水以南不到一百里的地方,所以他可以很方便地回家看望他的父母。
赣州三年期满之后,依照惯例,杨万里被调任到零陵县做县丞。这是一个稍高的职位,但并没有给他带来突然而至的名声和财富,这时的杨万里居住在远离家人的湖南省西南部。然而,他在零陵县的三年是他政治和文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三年,值得我们充分关注。在1161年,杨万里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他与宋朝名将张浚(1097—1164)的会面,但要想完全了解这次会面对杨万里的影响,我们必须先回顾南宋早期的历史,并解释张浚如何在1161年的时候来到偏远的湖南。
虽然宋高宗在1127年登基,但是金人并不打算让他好过起来。在最初收复华北失地上取得了一些成功后,宋高宗很快就受到了绥靖派官员的影响。金朝把宋朝的这一新政策当作软弱的表现,转而继续加紧进攻,迫使宋高宗向南撤退得越来越远,直到最后出海逃命。就在南宋行将崩溃的时候,一批将军挺身而出,他们做出了一系列出色的军事努力,从而挽救了这个王朝。其中最著名的是岳飞(1003—1142),他分别在1133年和1134年成功击退了敌人的军队。随后在1135年,将领们自信满满地向宋高宗请愿,请求从蛮族手中夺回宋朝的北部疆域。
而宋高宗犹豫是否准许他们的请愿,因为他现在已经完全被主和派宰相秦桧(1090—1155)所迷惑(fallen completely under the spell),秦桧建议立即与金朝签订和平条约。历史学家们一直在猜测在这一关键时刻高宗退缩的动机是什么。而并非不可能的情况是,他没有真正想收复北方,因为大宋方面的胜利会迫使金朝方面放还之前被俘的皇帝,而高宗意识到一山不能容二虎。
然而,宋高宗在一段时间内仍需要依赖他的这批新将领,因为江南一带土匪(banditry)猖獗。将领们又转而出征去消灭土匪,他们希望南方地区的和平能为收复北方奠定基础。但最令人惊叹的进展是,肃匪之后岳飞对金朝发动的反攻。1140年,岳飞北上,连续击败了敌军,直到最终他率军在北宋都城附近驻扎。然而同年,代表主和派的秦桧命令岳飞停止进军。1141年,岳飞被召回到南宋都城,并在秦桧的鼓动下被杀害。同年,秦桧怂恿宋高宗签订了南宋历史上最屈辱的条约之一,该条约规定南宋每年向金朝支付巨额赔偿,并要求承认金朝的地位在南宋之上。
在秦桧掌控宋朝朝廷的十五年里,大多数名将遭受陷害,官员中的主战派也很快遭到清算。事实上,在这些清洗之后,唯一留下来的名将就是张浚。在1161年杨万里见到他时,他已经是一位老人。张浚之所以能够幸免,可能是因为他不属于那些更富锋芒的宋朝将领之列,但即便如此,在宋高宗统治期间他一直受到监视。当张浚想回家乡四川吊念母亲时,他引起了主和派的怀疑,这迫使他转去湖南。在那里他可以吊念他的母亲,同时也可以和他在四川的支持者保持住一种令朝廷放心的距离。
当杨万里听说身边住着这样一位名人时,便渴望能见到张浚。因为这位老将军虽然暂时失宠,但他仍是一位有影响力的人,其对一位年轻有为的官员来说是有益的。然而,张浚并不轻易见拜访的人,因为他斩断了一切与门外世界的联系。事实上,杨万里曾三次亲自到将军家拜访,但都没能见到他。直到杨万里给他写了几封信,张浚才同意见见这位年轻的地方官员。杨万里对他所见到的这个人的印象极为深刻,对他的尊重超过同时期任何一位政治人物。在他们的谈话中,张浚以“正心诚意之学”勉励杨万里。杨万里由此将自己的书斋改名为“诚斋”,他在后世为人们所熟知的正是“杨诚斋”这个名字[5]。除学习上的勉励之外,张浚还向杨万里强调了当时中国政治形势的严峻性。尽管我们并不了解杨万里之前的任何政治观点,但是从那时起,他就坚定地站在坚决抗击金人的阵营中。
在这个时期,对杨万里的政治观点影响最大的就是张浚,而杨万里的文学活动则受到了他在零陵时期结识的另一位朋友的影响,他就是南宋杰出的诗人萧德藻(约1147年)。杨和萧二人都担任小职务,尽管萧德藻在1162年不得不离开零陵,杨万里在后来的岁月里以极富柔情的方式写到了他们的友谊。据杨万里说,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就谈到了写诗:
余初识之于零陵,一语意合,即襆被往其馆,与之对床。时天暑,东夫诘朝欲早行。五鼓,东夫先起,吹灯明灭,搔首若有营者。余亦起,视之,盖东夫作诗一章以赠余别也。余即和以答赋,东夫喜曰:“定交如定婚,吾与子各藏去一纸。”[6]
我们无法确定杨万里到这个时候已经写了多久的诗,而且这一点我们永远也无法得知,因为他在1162年烧掉了一千多首早期作品,以及其他一些未完成的文字残篇。而他所有幸存传世的诗歌都是在那次焚烧之后创作的。[7]在1162年之前,杨万里在仿效江西诗派方面展现了他的诗歌才能,而这个江西诗派是北宋诗人黄庭坚(1045—1105)所在时形成的。我们不可能复原杨万里和他的新朋友萧德藻之间的文学对话,但很可能的是萧德藻对杨万里最终拒绝江西诗派那种刻意雕琢的风格特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的杨万里也后悔过烧毁自己年轻时的作品,但这一行为寓示着他在零陵期间发生的巨大变化。
三、未实现的抱负
1162年,宋高宗退位,将皇位禅位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随即成为下一任皇帝即宋孝宗(1162年—1189年在位)。听到宋高宗退位的消息,杨万里定是满怀期待——因为这位新皇帝与他父亲的性格截然不同。而宋军最近在一场与金兵的战争中大获全胜,使孝宗认为终于有希望夺回帝国的北部疆域。最重要的是,重新获宠的将军张浚向中央朝廷大力举荐了杨万里,于是杨立即动身前往京城。
与此同时,进攻的计划迅速发酵。被任命为统帅的张浚指派两名将领率军队北进安徽。尽管取得了初步胜利,但两位将领之间纷争不休。1163年5月,金兵趁乱在符离(今江苏省)重创宋军。张浚立即被降职,反攻之势陷于停顿。
杨万里在前往京城的途中听说了这一系列惨况,很快便意识到封官晋爵的希望完全破灭。然而,他继续前行,最终在年底到达了首都临安(今杭州)。张浚显然被降职,但他仍在朝中担任公职,并极力举荐杨万里。杭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超过一百万。而杨万里不喜欢大城市,哪怕目睹了精彩纷呈的新年庆典,他也没有写下任何相关的诗文。不过,他确实和刚结识的朋友们一起游览了当时首都周围一些才子必去的著名景点。在游览西湖时,他写道:
烟艇横斜柳港湾,云山出没柳行间。
登山得似游湖好,却是湖心看尽山。[8]
由于张浚的提携,杨万里于1164年元月里在朝中做了个小官。但他命里并无高官之运。元月十五来临之际,他收到父亲病重的消息,即刻踏上了回家的路。到家时,父亲已经去世,于是他居丧守孝三年。父亲过世几个月后,得知恩师张浚也在他离开京城后去世了,他的悲痛更是雪上加霜。他显然也意识到自己未来的仕途一片黯淡,但无论如何,在三年服丧结束之前,他不能担任任何新的职务。
1167年新年前后,杨万里回到杭州,却发现政治局势与张浚全盛时期完全不同。将军失宠虽没有导致亲战派遭到暴力铲除,将领们对金国威胁的警告却未被孝宗皇帝重视。接下来的四十来年,宋、金只是表面上处于和平状态。即便如此,宋朝的仁人志士还是无数次上书,请求发动攻势。不过,杨万里也从与他在京城结识的一位小官口中得知了上书的结果,于是写下了《跋蜀人魏致尧抚干万言书》:
雨里短檠头似雪[9],客间长铗食无鱼[10]。
上书恸哭君何苦?正是时人重子虚。[11]
杨万里很快意识到,在首都目前的形势下他没办法在朝中任职。即便如此,他还是留在当地直到那年秋天,同时也与友人们讨论着局势。对朝政失望的他对禅宗产生了愈加浓厚的兴趣。因为在他同时期的诗作中,其更加频繁地涉及禅宗内容。在一首写给友人的诗中,杨万里写下“僧房问答狮子吼”。[12]这是对临济宗教学方法的具体援引——僧人用一些含糊的表述来回答弟子的问题,以此打破他们固有的理性思维惯性。临济宗的大师经常对弟子们大声“吼叫”,有时甚至用棍子抽打他们。当杨万里终于返回吉水故里时,他已深陷忧郁之中,开始感到仕途地位和佛学开悟都遥不可及,于是写下了“选官选佛两悠悠,元不关人浪自愁”[13]这样的诗句。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杨万里一直待在吉水,于此期间会友与写诗,并等待着机会。虽已年过四十,可他在文学和政治上都未有建树,而当他的视力开始下降时,他感到烦扰不安。于是写下《老眼废书有叹》一诗:
老矣书无分,居然眼有花。
墨兵非死友,绿醑且生涯。
雪后霜逾劲,吟边帽只斜。
小儿知我懒,夜诵故喧哗。[14]
四、重回仕途
许久后,杨万里的才能终于得到了认可。1170年年初,他被任命为奉新县知县,该县位于吉水以北一百多英里。据他的传记作者所说,他是对当地百姓采取宽松政策的模范知县。若百姓欠下赋税,杨万里不会指派捕快到乡下强制征收,而只是将欠税户的名单公之于市。当然,我们确信每户后来都及时补缴了欠税。不过,杨万里并不喜欢他的新工作,因为他发现这份工作耗时费力,甚至干扰了他的写作。在忙忙碌碌巡查当地的途中,他写下《过西山》这首诗:
一年两踏西山路,西山笑人应解语。
胸中百斛朱墨尘,[15]雨卷珠帘无半句。[16]
殷勤买酒谢西山,惭愧山光开我颜。
鬓丝浑为催科白,尘埃满胸独遑惜。[17]
杨万里不想继续在这些地方职位上来回辗转,他显然志在首都。为了获得关注,他尽心尽力地准备了一部包含三十章的长篇政论——《千虑策》。他的这次努力没有被埋没在京师的大量尺牍文案之中,相反,宰相对他的作品印象深刻。于是,在1170年10月,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并立即动身前往杭州。
杨万里的政论虽没有什么引人瞩目的新奇之处,但这部作品也绝非为了结交声名显赫之人。在《民政》一章中,杨写道:
臣闻:民者国之命,而吏之仇也;吏者君之喜,而国之忧也。天下之所以存亡,国祚之所以长短,出于此而已矣。且吏何恶于民而仇之也?非仇民也,不仇民则大者无功,而其次有罪。罪驱之于后,功啖之于前,虽欲不与民为仇不可得也。[18]
做完一般性论述之后,杨万里着手将他的思想应用到宋朝最近发生的事件中:
闻之道路,往岁郴寇之作,亦守臣和杂行之不善之所致也。[19]尝有以告陛下者乎?天下皆知朝廷有意罢此等之役矣。虽然,臣犹有闻焉:江西之郡,盖有甲郡以绢非土产而言于朝。乞市之于乙郡者。此何谓也?民所最病者,与官为市也。始乎为市,终乎抑配,是以圣人谨其始也。今乙郡之诸邑已有论税者之高下而科之者矣,无一钱偿民也。民之不愿者,官且治之,名为督责于正租,实为邻郡之横敛。且有所谓“和买”者,[20]已例为正租矣;又有所谓“淮衣”者,[21]亦例为正租矣;今又有求邻郡之绢。是三者之绢与正租之绢为四倍而取之矣,民何以堪!而吏不以闻。[22]
杨万里的政治主张既不能让他在朝中获得支持,也难以让他与腐败的地方官员通好。因此,在1171年元旦过后不久抵达杭州时,他立即被卷入了首都政治漩涡中。那年,孝宗皇帝极力让其驸马担任军中要职,这让众人哗然,因为许多官员认为此人极度无能。反对皇帝此次任命的一方力量主要团结在杨万里恩师张浚的儿子——张栻身边。张栻在朝堂上猛烈抨击皇帝的最新任命,因为他觉得皇帝的驸马只会让南宋的军事状况变得愈加混乱。后来,张栻被贬为地方官,而杨万里挺身而出为其辩护。据杨万里的传记作者说,杨万里的勇敢行为为他在朝廷中赢得了极大的钦佩,因而皇帝决定把他晾在一边,而不是进一步激起公愤。
杨万里在朝廷又度过了平淡无奇的两年,随后在1174年,他被任命为福建的漳州知府。不过,他对这个新职位并不满意,就又回到了吉水。如此一来,杨万里对官场生活越来越不抱幻想,很可能他也同时渴望从繁重的公务中解脱出来得到片刻的休息。在他隐退的两年里,他一边写诗,一边从事园艺。他特别喜欢他回到吉水的头年里所建造的小书斋——一个名叫“钓雪舟”的亭子。他写下了《钓雪舟倦睡》一诗:[23]
予作一小斋,状似舟,名以“钓雪舟”。予读书其间,倦睡,忽一风入户,撩瓶底梅花极香,惊觉,得绝句。
小阁明窗半掩门,看书作睡政昏昏。
无端却被梅花恼,特地吹香破梦魂。[24]
这段闲适的时光也让他得以深入研究禅宗,对其的钻研程度仅次于诗歌创作。他还给一位在广东任职的老友寄出了一首诗,诗中这样写道:“故人一别恰三年,谁与论诗更说禅。”[25]杨万里已经开始摒弃书生传统的书卷气,这种态度与禅宗的理念是协调一致的。在一首题为《读书》的诗中他写道:
读书不厌勤,勤甚倦且昏。
不如卷书坐,人书两忘言。[26]
兴来忽开卷,径到百圣源。
说悟本无悟,谈玄初未玄。[27]
当其会心处,只有一欣然。
此乐谁为者,非我亦非天。
自笑终未是,拨书枕头眠。[28]
五、顿悟
杨万里闲适的日子很快就结束了。1178年4月,他从吉水出发,到江西漳州去任知州。在赴任新职位后,他忙于案牍工作和其他琐事,几乎没有时间写诗。事实上,当杨万里到达漳州时,他已经深陷于精神危机和文学危机之中。他清楚地意识到,高官显位已永不可及,所以他唯一能引以为傲的只有他的诗作。此时杨万里已年逾半百,虽然他已经写下不少佳作,但仍然算不上是个大诗人。更甚的是,当年的诗圣杜甫(712—770)在五十八岁时就去世了。
不过,危机经常导致突然的“转变”(conversions),杨万里也不例外。1178年年初,他有了一次与僧侣顿悟极为类似的经历。此次经历极为深刻,且事发突然。他说:“戊戌三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诗,忽若有寤……试令儿辈操笔,予口占数首,则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矣。”[29]
杨万里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觉醒,因为他在1178年这一年所写的诗比之前八年作品的总和都多,而这股几近喷涌之态的创作才思是在他忙于地方政务的时候迸发的。在开悟后不久,杨万里在一首题为《晚饮》的诗中描述了那种他在创作时从未有过的轻松感:
旋旋哦诗旋旋抄,一樽野蔌更山肴。
春风略不扶人醉,月到梅花最末梢。[30]
杨万里的诗歌顿悟在他的禅宗顿悟之后,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尽管这里去猜测1178年时的杨万里处于何种精神之境界的做法过于冒险,但应该说的是,他的诗歌顿悟只是他整体精神顿悟的一部分。虽然他没有以那种纯粹的佛教口吻写下任何突然觉醒之类的文字,但在他同年写下的另一首诗《休日清晓读书多稼亭》中描述了一种类似佛教的神秘体验:
携家守荆溪,忽忽已一期。
官舍非不佳,怀抱长鲜怡。
若非僮仆病,定复儿女啼。
昔贫叹不饱,今愁岂缘饥。
晨起袖书册,急登亭上嬉。
露痕尚星月,风气无窗扉。
顿觉老病身,不禁绤衣。
昨暑何可度,朝凉乃尔奇。
白鸟远如蝶,玄蝉哦似诗。
松色雪我神,荷香冰我脾。
忧乐忽安在,形骸亦俱遗。
稚子不解事,朝餐呼我归。[31]
其中杨所说的“老病身”是佛教所说的那个会经历年老,遭受疾病,而最终走向死亡的身体。杨万里在一闪而过的直觉中离开了他的身体,超脱了凡俗哀乐。
而杨万里的孩子们把他从开悟的状态中唤醒,回到现实的琐事上——吃早餐便是其中之一。这表明他的精神追求还是受制于世俗的考量。而对禅宗弟子来说,真正的开悟在于觉察到幻觉和现实是相同的,认识到世俗的生活与开悟的生活也是相同的。禅宗的理想人物,实际上也是大多数其他中国佛教思想流派中的理想人物,就是传奇人物的维摩居士。他虽是一个完全行走在现实世界里的富商,但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比佛陀的僧侣门徒更加丰富。佛陀的僧侣门徒沉浸于持续的冥想和禁食之中[32]。正是在这一时期,杨万里悟出了维摩理想的真谛,在《近节》一诗中,他写道:
节里非无事,忙中自有闲。
因风烦白鸟,折简唤青山。
诗卷一两册,斋房三四间。
兴来长得句,却道在尘寰。[33]
在杨万里的情况中,他的闲暇就是他的工作,他的工作也就是他的闲暇;他既在尘世之中,又在尘世之外。
六、后期生涯
1179年,杨万里在漳州的闲适生活结束了。该年,中央朝廷通知他被派到广东的一个新的地方任职。他便先回家探亲,而后在1180年元旦后踏上了朝向广州的漫长而危险的南行之途。到达新岗位后,他不仅很快适应了新环境,还开始探索热带地区的自然景象。其中,最令他愉快的东西当属荔枝,从杨万里诗作中涉及这种水果的诗歌数量来看,品尝荔枝是他广东之行最愉悦的部分之一。在《四月八日尝新荔子》中他写道:
一点胭脂染蒂旁,忽然红遍绿衣裳。[34]
紫琼骨骼丁香瘦,白雪肌肤午暑凉。
掌上冰丸那忍触,[35]樽前风味独难忘。
老饕要啖三百颗,却怕甘寒冻断肠。[36]
1181年,一群匪寇入侵广东,杨万里受命镇压变乱,他平静的地方仕途生活突然间便被打破。而杨万里在受命时极为忐忑,人们也不禁想知道他在参与镇压底层变乱时的感受。因为他在早期作品中曾批评过苛捐杂税,而这种变乱大抵就是为了反抗这类苛捐杂税。尽管如此,此次平乱行动依旧取得大捷,并且这场胜利立即对他的政治生涯带来了裨益。
当皇帝听说他的功绩时,杨万里很快被召回到中央朝廷,并在1181年年底起程前往首都杭州。而他却一直没有抵达首都,这是因为他母亲于1182年去世,那么他就必须先完成三年守孝的丧期。杨万里对母亲的追悼仪式要比早些年前父亲去世时严格得多(much stricter)。他不仅按惯例拒绝了官职,而且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停止了所有文学活动。当时他已声名显赫,比起默默无闻的青年时代,社会期望他能更尽其所能地去守孝。
1184年,丧期结束。十一月,杨万里被任命为吏部员外郎。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杨万里在官僚体系中步步高升。但到1187年年底,他又一次和当局产生龃龉。同年十月,已退位的宋高宗皇帝驾崩,其子孝宗(1162年—1189年在位)将政权移交给无能的太子,即后来的宋光宗(1189年—1194年在位)。宋孝宗则服丧三年。杨万里觉得政府已经太过混乱,于是向宋孝宗提出强烈抗议,还意图辞职,但被拒绝。1188年,杨万里进一步被卷入朝廷纷争。当时,某位大臣向皇帝请愿,对那些已经去世的宋高宗时期的军政典范给予配飨,而杨万里的恩师张浚的名字却被排除在外。这一举动实际上是有意贬辱杨万里所属的主战派。在随后的纷争中,杨万里不仅设法孤立了发起请愿的大臣,而且还将孝宗与当时人们心目中声名狼藉的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前259—210)相提并论,冒犯了孝宗皇帝。于是,1188年4月,杨万里被贬为江西南部的筠州做知州。
然而,当杨万里离开京城时,他似乎松了一口气,因为他终于摆脱了杭州那些持续不断的政治斗争所带来的压力。他的筠州之行非常惬意,当最终到达那里时,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四处游走,欣赏当地的美景。在此期间,他重新燃起了对禅宗的兴趣,并经常把自己比作一位佛教僧侣。在送别一位朋友到京城时,他写下《送曾无逸入为掌故》一诗:
吉文江水走玉虹,我家水西君水东。
有时相思即命驾,连床夜雨听松风。
中间薄宦各分散,南飞驾鹅北飞雁。
朝来驿骑打谯门,有客有客来相见。
闻君携家入帝京,椎鼓发船天上行。
也能枉辙九十里,来访江西道院僧。
诗家两仙宿台省,[37]红药苍苔紫薇影。
若问山僧作么生,日晏莺啼眠不醒。[38]
杨万里希望这个世界能让他安安静静度过余生,但接连而来的政治事件影响了他隐退的计划。1189年2月,孝宗正式退位,让位给太子,即现在的新皇帝宋光宗。六个月后,杨万里被召回京城,任秘书监,并在同年九月时抵达杭州。宋光宗完全是无能的,反倒是皇后试图通过在皇帝和他退位的父皇之间制造分歧来谋取权力。
所幸杨万里无须卷入朝廷的内部斗争。同年12月,他被任命为对金朝的接伴使。因此,他得以离开首都,历经漫长的旅程抵达两国交界处,迎接金朝派来向宋朝皇帝恭贺新年的贺正旦使。杨从杭州北上的旅程一开始便无比顺利。当渡过长江时,他写下《过扬子江》(其二)这首诗:
天将天堑护吴天,[39]不数崤函百二关。[40]
万里银河泻琼海,一双玉塔表金山。
旌旗隔岸淮南近,鼓角吹霜塞北闲。
多谢江神风色好,沧波千顷片时间。[41]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是在称美一次愉快的渡江之旅,而杨万里显然也意识到,一条他可以轻易越过的江河,也同样可能成为金朝战船的畅通航道。而当他接近金国的边界时,他的愤慨步步升温:
刘岳张韩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42]
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43]
杨万里不是一个情感奔溢的诗人,与许多唐代甚至更早的诗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诗中很少提到“泪”这个字眼。杨万里的“泪”是愤懑的泪,是为南宋不可饶恕的政治和军事失误而流下的眼泪。刘锜(死于1162年)、岳飞和韩世忠都被南宋开国皇帝身边心狠手辣的宰相秦桧处死了,我们也已经看到了杨万里的恩师张浚将军的遭遇。杨万里心如明镜,清楚地知道谁才是使大半个国家落入金人之手的罪魁祸首。
1190年新年前后,杨万里回到京城,被任命为实录院检讨官,协助编修史书。杨万里的眼泪是对已经退位的孝宗皇帝的愤怒。同年11月,所谓的《孝宗圣政》由朝廷史官完成,杨万里被任命为向退位皇帝奉进此作的学者之一。而当孝宗皇帝在名单上看到杨万里的名字时,也非常生气,据传他责问他的儿子宋光宗:“杨某尚在这里,如何不去?”[44]光宗起初佯装不知道,但他的父亲极为恼怒,不但不让杨万里参加奉进礼,还立即把他降为江东转运副使。
面对所有这些事情,杨万里无比镇定,遂起身前往南京。然而,他在那里也未能长留,只因他不久便与中央朝廷产生冲突:朝廷计划在杨万里所管辖的地区发行一种几乎毫无价值的纸币。这种货币在理论上基于铁铸币,但碰巧朝廷本身已下令禁止在杨万里所辖地区流通铁铸币。于是,杨万里拒绝奉诏,这得罪了宰相。1192年8月,他被改派了一个新的官职。于是,他请辞卸任,辞呈获准后,便在初秋之前回到了家乡吉水,此时他已经六十五岁了,不再有意于朝政。退居后不久,他写下《添盆中石菖蒲水仙花水》这首诗:
旧诗一读一番新,读罢昏然一欠伸。
无数盆花争诉渴,老夫却要作闲人。[45]
七、隐退
此后余生,他几乎与世隔绝地住在吉水,偶尔会到附近的乡村走走,也仍然专注于写诗。这最后十四年所写的诗作在杨万里过世后,由其长子整理出版,而他早期的所有作品在此前都已经问世。杨万里充分意识到,自己是那个时代的主要文学人物之一,哪怕年逾古稀的他身体越来越差,他的诗歌创作力却几乎没有衰退。当七十八岁时,他写下《淋疾,复作医,云忌文字劳心,晓起自警》其二:
荒耽诗句枉劳心,忏悔莺花罢苦吟。
也不欠渠陶谢债,[46]夜来梦里又相寻[47]。
到这个时候,这位老诗人似乎已经完全超越日常世界的纷纷扰扰,进入一种近乎完美的超然境界中。
杨万里之所以心情平静,是因为晚年的他愈加坚定了自己在中年时发现的维摩理想。在他后来的诗歌中,对这位印度圣贤的提及越来越多,而在杨万里晚期的一些诗歌中,也表达了尘世内外的生活哲学。他写下《寄题万元享舍人园享七景闲世界》一诗:
要寻闲世界,不在世界外。
明月与清风,何朝不相对?[48]
这样的生活方式让他能够以幽默的心境承受最剧烈的痛苦,在《病中复脚痛,终日倦坐遣闷》一诗中他写道:
满眼生花雪满颠,依稀又过四双年。
谁知病脚妨行步,只见端居道坐禅。
堕扇几旁犹懒拾,捡书窗下更能前。
世人总羡飞仙侣,我羡行人便是仙。[49]
杨万里的病痛显然使他想起了著名的维摩诘示病,因为当一些亲朋好友来看望他时,他写道:“摩诘沉痾未易排,文殊一问失妖灾。”[50]《维摩诘经》即《维摩诘所说经》,开篇便是佛陀想派他的一个弟子去看望最近生病的维摩诘。然而,所有的弟子都因为害怕这位圣贤会揭穿自己对佛教哲学知识的不足而不愿前去,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同意带领他们前往。佛陀、文殊菩萨和众弟子在维摩诘的府邸会面,此次会面演变为一场深入探讨佛教的契机。当这场讨论进入高潮时,文殊菩萨让每位菩萨给出自己对佛教教义的解释。每个人都给出了一个复杂的答案,但轮到维摩诘发言时,他默然无言。这就是禅宗和其他中国佛教徒经常提到的“维摩一默,声如渊雷”。正是对维摩诘真谛的这种认识,使杨万里超然于晚年的烦恼和疾病之上。[51]
尽管杨万里退任隐去,但他仍旧忧心忡忡。自从离开朝廷以来,朝廷一直处于混乱之中。退位的宋孝宗去世后,他的儿子宋光宗对父亲产生了无法遏制的仇恨,拒绝参加任何葬礼。一位名叫韩侂胄(卒于1207年)的权臣利用这个机会密谋反对光宗,并于1195年逼迫宋光宗禅位于下一任皇帝宋宁宗(1194年—1224年在位)。韩侂胄的权力迅速壮大,同时也遭到朝廷中大多数士大夫的反对。他迅速采取行动,将反对他的势力从中央朝廷中全部清除。1195年,韩侂胄曾试图召回杨万里,但杨万里以身体健康不佳为由,巧妙地拒绝了。后来,杨再次拒绝为韩侂胄挥霍国库而建造的私家园林作记庆祝,招致韩侂胄的永久仇恨。
最终,韩侂胄清除了朝廷上所有异己,但由于他未能获得知识分子的认可,因此他觉得巩固自己地位的唯一方法就是开展冒险的军事活动。宋金两国之间已三十多年相安无事。但是,一位南宋使节从金朝回来时报告说,敌国政府已完全混乱,时机已经成熟,可以进攻金朝。1204年,韩侂胄开始大规模备军,准备出兵北方。1205年,韩侂胄再次召见杨万里,而此次杨万里并没有以健康为由婉言谢绝,而是回信指责韩侂胄破坏国家的安定局面。杨万里的回信被韩的朋友们扣下,不过其本身也不大可能影响到朝廷层面的决策。1206年,韩侂胄发动了对金朝的进攻。尽管取得了一些初步成功,但金朝早就参透了宋军的意图,备战得非常充分,很快宋军的汹汹来势就变成了节节败退。而韩侂胄最信任的将军叛逃投敌后,宋朝军队彻底溃败了。
杨万里的家人一直将所有这些灾难性的挫败隐瞒不提,但在1206年5月的一天,一个刚从京城回来的远房亲戚把发生的一切都告诉了杨万里。杨万里的官方传记里提到,这位诗人“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寝。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52]。虽然这些描绘可能是杨万里的传记作者为突出戏剧效果而运用的夸张手法,但杨万里对韩侂胄的愤怒很可能折损了杨万里的寿命。杨万里一直主张用武力收复华北,但他敏锐地意识到宋朝军事准备的不足和韩侂胄计划攻打金朝的利己本质。无论如何,杨万里对韩侂胄的看法在随后的事件中得到了证实——1207年,韩侂胄在皇帝的默许下被暗杀。次年,其项上人头被装在特制盒子中送到金朝。
杨万里被安葬在他的家乡吉水,墓碑至今依然保存完好。1208年,他的长子收集了杨万里退隐后写的诗歌,几年后,杨万里早期的诗集和最后写的一部诗集与杨万里的散文作品一起出版,题名为《诚斋集》,总集中约有3200首诗,而篇幅完整的散文作品约有820篇,收录在现代的《四部丛刊》中。
虽然杨万里也曾追寻过一份当时任何受过教育的人都希冀的一官半职,但他似乎以极为强烈的道德观念遏制了自己对功成名就、贵显官达的企图心。当从南京的职位上退下来时,他本能拿到万串钱之多,却全部留在了官库,一文不取而归。他在吉水的家非常简朴,并且杨氏三代都没有对其扩建或装修过。[53]一直以来,把某个人描述为一个对腐败政府直言不讳的批评者是儒家偏爱的老套做法,但杨万里的坦率经常阻挫了自己在仕途上的晋升。简言之,杨万里的一生可以说基本符合了奉公守儒的传统理念。
但正如我们所见,儒家思想绝不是指导杨万里生活的唯一哲学,并且他在实现禅宗理想方面也一定达到了接近完美的地步。而在临近去世前的几年,杨万里写下了下面这两句诗:
出处两无阂,世间出世间[54]。
注释
[1]除诗词散文外,杨万里的生平介绍还参考了《宋史·卷433》。此外,还参考了夏敬观年谱中的《杨诚斋诗选注》,《万有文库荟要》(再版,台北,1965年)。胡明珽年谱中的《杨万里诗评述》,《大陆杂志》第9卷第7、8期第51—60页也包含了有价值的信息。周汝昌对杨万里传记式诗歌作的脚注也提供了重要参考。
[2]参见罗郁正(I.Y.Lo)《辛弃疾》(Hsin Chi'i-chi)(纽约:特威恩出版社,1971年),有关辛弃疾青少年时代的描写在第22—25页。
[3]陆游,《四部备要·陆放翁全集》,65-6a。
[4]文中所有官衔名称均采用E.A.克拉克(E.A.Kracke)所著《中国宋代官员头衔英译名》(Translation of Sung Civil Service Titles)(巴黎:1957年)中的译法。
[5]《宋史》,开明书局,5594-c。
[6]《诚斋集》,81-676b。
[7]杨万里在他最早的诗集的序言部分描述过焚烧旧诗的细节。参考《诚斋集》,88-672a。
[8]2-18b;2-6a。
[9]“短檠”指还未获得高官要职的寒士所用的矮小灯台。
[10]该典故来自战国时期客齐国孟尝君的冯谖。冯谖初为齐国门客时曾遭冷遇,乃弹剑而歌曰无鱼肉可食,意欲回家。
[11]指汉诗人司马相如的著名赋作《子虚赋》,该文借虚构人物子虚先生之口,用铺陈华丽的语言描述了楚王猎场的盛景。杨万里借喻南宋时风不务实际,而好此类铺张浮靡文词(4-38b;4-5a;49)。
[12]4-39a;4-6a.
[13]4-39b;4-6b.
[14]4-43b;4-10a.
[15]杨万里此句旨在抱怨案牍繁多。古代官府文书用朱墨和黑墨书写。
[16]杨万里认为自己被公务缠身,无法作出像王勃“珠帘暮卷西山雨”一样的千古佳句。参见王勃《四部丛刊·王子安集》,2-31b。
[17]6-55b;6-5b;57.
[18]《养斋集》,89—770。
[19]“郴寇”是1165年在湖南发动起义的农民起义者们。“和籴”指官府向农民收购粮食以作军粮和官员粮饷,但地方官员常拒付农民粮钱。
[20]“和买”与“和籴”类似,但交易的是丝绢。
[21]“淮衣”据称是为驻扎在宋金交界的淮河岸边的军队购买制服而征收的衣绢税。
[22]同上,89—771。
[23]该诗的题目是根据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诗中最后一句“独钓寒江雪”命名的。参见柳宗元《四部丛刊·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43-218a。
[24]指美梦。
[25]7-72b;8-6b.
[26]“忘言”是道家和佛家的理想状态。
[27]禅宗的基本教义之一:开悟并不是一种特殊、神秘事件。
[28]7-72b;8-6b.
[29]《诚斋集》,80—672。
[30]8-80b;9-6a.
[31]9-88a;10-6a。第二行采用了《四部备要》版本。
[32]维摩诘的故事在《维摩诘所说经》可以找到,该经书由E.拉莫特(E.Lamotte)翻译为法文,书名L'enseignement de Vimalakirti(鲁汶,1962)。
[33]11-103b;12-3b.
[34]“绿衣裳”指尚未成熟的荔枝。荔枝成熟后会很快从绿色变为亮红色。
[35]在热带气候食用荔枝似可起到清凉消暑的功效。
[36]15-143a;16-7a.
[37]“诗家两仙”可能指杨万里的两位同时代诗人尤袤和陆游。
[38]25-236b;27-10a.
[39]金人发现无法跨过长江入侵华南地区。“吴”指现在上海所在地区附近。
[40]“淆函”指函谷关,位于现在河南省,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41]27-255a;29-4a;170.
[42]赵鼎和张浚在1135年宋高宗时期任宰相,秦桧当权后被迫辞去相位。
[43]27-257a;29-5b;175.
[44]张端义,《丛书集成·贵耳集》(上海:商务印书馆)45-a。
[45]38-368b;39-1a.
[46]陶渊明(365—427)和谢灵运(385—433)是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两位诗人。他们是田园诗歌的开创者,因此杨万里对其尤为欣赏。
[47]42-402b;42-8b;241.
[48]38-359b;39-2b.
[49]42-400b;42-6b.
[50]同上。
[51]《大正新修大藏经》(简称大正藏),《维摩诘所说经》,第14册,No.475,第551-c页。
[52]《宋史》,5595b。
[53]罗大经,《笔记小说大观续编·鹤林玉露》(台北:新兴书局,1962),第4卷,第5页、第2294a页。
[54]38-360a;39-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