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一、研究背景

(一)政策背景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

2022年10月下旬,在河南安阳考察殷墟遗址,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文物时,习近平总书记点明此行的深意:“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习近平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9.

党的二十大前夕,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一至三编出版发行。习近平总书记为这部皇皇巨典作序。序言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要萃取历史精华,推动理论创新”习近平为《复兴文库》作序言强调以史为鉴察往知来 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N].人民日报,2022-09-27.

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绿树婆娑的北大校园,在同师生座谈时指出:“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创造性凝结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动形成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承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2022年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2023年3月,石家庄市委书记张超超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抢抓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强省会战略的重大机遇,强化精品意识,兴起建设热潮,推动‘6+2+2’等城市更新重点项目早出形象、早见成效,让城市变得更美丽、更宜居,让群众生活更舒适、更幸福。”齐广君。张超超在调研检查城市更新项目建设时强调强化精品意识 兴起建设热潮 推动“6+2+2”等城市更新重点项目早见成效[EB/OL].石家庄市人民政府网:http://www.sjz.gov.cn/columns/32fc2c1c-2388-4807-b7db-ebf57b5c946c/202303/08/72ed8f89-1628-40f1a19a-29d87fc1e636.html.中国正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保护文化遗产、实现全民文化创新,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白狄族、鲜虞氏、中山国的艺术文化是河北乃至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承载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理念和文化背景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河北省的重要文化资源(见图1-1、图1-2)。

特别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全国范围内的城市更新浪潮兴起的今天,河北省进行城镇建设的革新时必须以艺术设计为基础,理解和整合包括纹饰艺术在内的白狄族艺术文化的现代价值。

因此,本书对白狄族艺术文化,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纹饰进行挖掘、解释与比较、分析,并将其应用在河北省新城市设计中,让传统文化重新进入民众生活。

图1-1 白狄纹饰在桌上用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图1-2 白狄纹饰在皮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二)文化背景

纹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蕴含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思想观念和文化背景的艺术元素,是促进文化传承、增进文化认同、发展文化产业、创新设计艺术、丰富河北新城市面貌的重要元素。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将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上国家政策议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人民网: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613660.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对城乡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指示,如: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高度发展,全国实施新城市设计、城镇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充分认识纹饰的当代价值,以艺术设计教育为基础,以纹饰的融合、创新方案为实施路径,探索中国纹饰发展方案和新城市设计实践路径,有助于从教育基础层面出发,促进纹饰保护、传承及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并融入河北新城市设计。

二、研究目的

(1)将中山国的文化元素应用于河北省城市更新设计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厘清先秦白狄纹饰的风格分类、民族特色,总结其流变规律。

(2)从出土文物的造型、纹饰入手,转译出文献记载背后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艺术特点和文化融合过程;整理以前被认为无价值的或未挖掘出文化价值的部分纹饰,使其文化价值得到重新认知。

(3)弥补纹饰相关研究的空白,扩展纹饰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发现前所未觉的文化关联,对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及社会文化进行建设性的比较。纹饰史的研究内容能填补部分美术史的空白,将物的概念与人文、艺术相结合,用人文、艺术学语言对以物呈现的纹饰进行解读。

(4)以河北城市更新建设为中心,探讨白狄纹饰在现代新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从学术角度探讨白狄艺术文化在建筑环境设计、公共艺术领域中的应用。

本书通过对白狄纹饰历史的研究,对纹饰进行文化解读,拓展对白狄纹饰的新认识,提出适用于现代城市更新的发展方案,为河北新城市环境增添文化底蕴,在保留传统艺术内涵的基础上,将白狄纹饰融入河北新城市公共环境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