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更新”建设背景下的中山国文化元素融创研究
- 王杰 宗同惠
- 4366字
- 2025-03-24 16:33:20
第二节 纹饰与应用领域理论
一、“图像转向”理论
所谓图像转向,与哲学史的范式转变有关。从社会史的角度看,美术史学家需要解读图像中的细节。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进一步推广了古斯塔夫·伯格曼(Gustav Bergmann)提出的“语言学转向”的观点。而W.J.T.米歇尔(W.J.T.Mitchell)继理查德·罗蒂之后,提出了著名的“图像转向”理论,表述了当代人文科学与公共艺术领域里的又一次转变。“图像转向”是米歇尔图像理论的核心范畴,他本人在后来的出版物中对其进行了反复阐述。
米歇尔是跨学科研究者,于1992年在《艺术论坛》杂志中首次提出“图像转向”理论。米歇尔认为人文科学与公共艺术领域中出现的“图像转向”的重要性堪比“语言学转向”。所谓“图像转向”,一方面是指图像观念的转向,另一方面是指因图像观念的转向而产生的人文科学、公共艺术领域研究途径的转向。已有的图像研究方式在后现代语境中已经失去有效性,人文科学与公共艺术领域的研究途径发生“图像转向”已不可避免。纵观20世纪,确实有许多研究者把目光聚焦于视觉图像的生产研究,创造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是人文科学发生“图像转向”的可靠标志。
米歇尔的“图像转向”理论是对“读图时代”图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理论研究热点的描述及反思。20世纪公共艺术领域中出现的对图像的抵制也被米歇尔看作“图像转向”的表象。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米歇尔的“图像转向”理论在人文科学、公共艺术领域引起了反响,经常被提及
。中国的研究者在对“读图时代”的文学、哲学、艺术、视觉文化的讨论中常常会使用“图像转向”这个提法,总结了自“图像转向”理论引入我国以来,文学、哲学、艺术、视觉文化4个基本研究范畴构成了图像研究的几个维度,即文学和艺术两个领域体现了文字和图像的横向共时性比照关系,哲学突出了对图像的本体性研究,视觉文化则侧重于图像的当代社会实践性
。
总体来说,米歇尔并没有建构完整的图像理论体系。米歇尔提出的理论是启发式的,“图像转向”是开端,重要的是在“图像转向”之后,人文科学、公共艺术领域需要思考哪些新课题,其中就包含纹饰艺术领域。纹饰具有记录的作用,恰能提供更加生动、具体的图形史料,丰富人们关于历史集体记忆的细节。由图入史、以图证史,将纹饰材料作为佐证历史的材料使用,反映了纹饰研究路径与方法的新变化。
二、图像学理论
图像学把图像(指视觉艺术)看作人文的象征形式,旨在解释图像的主题、观念意义。图像学运用跨学科的方式解释图像的意义,而形式主义着重探索视觉艺术的形式发展。
在《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一书中,米歇尔描绘了一个庞大的图像家族。这个家族中包含图形图像、光学图像、感知图像、精神图像和语言图像。图像既指物理性的客体,又指精神性的、想象性的形象、无意识意象,以及梦境中、记忆中、感知中的视觉性内容。米歇尔认为,形象在视觉艺术中扮演着某种角色。它可以作为图像所表现内容的名称或全部形式的整体,也可指语言形象,一种隐喻,一种图形,一种被命名的事物或本质,甚至一个文本总体化的常规语言图示。
潘诺夫斯基(Panofsky)在艺术史的研究中独辟蹊径,发展了图像学。他认为图像主题及其包含的历史文化意义需要通过3个层次才能解读出来:第一层次是前图像志层次,解释者要依据实际经验和风格史知识来解释作品描绘的题材,即解释作品描绘了什么事实;第二层次是图像志层次,解释者要依据原典知识来解释作品表现了什么约定俗成的内涵或寓意等;第三层次是图像层次,解释者要结合文化史知识来解释作品所蕴含的文化象征意义。
三、类型学理论
类型学理论主要是指心理学理论中,那些用于区分并描述事物不同类型的理论。只有区分类型,才能更清晰地认识事物的特点。
(一)纹饰类型学
类型学来源于分类思想。纹饰在类型学的概念中涉及3个部分:原型类型学、风格类型学和文化类型学。类型学体系可以在工艺美术、纹饰、绘画、建筑的各种变化因素的基础之上引导出一种次序。纹饰类型学研究不仅对现存物质载体具有很强的描述性,而且最终能形成各种形态构成要素的抽象性、概念性的“资料库”。从这个“资料库”中,各种参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专业人士都可以“查阅”出各种设计实践的“处方”,而这些“处方”完全可以用来应对各种城市形态的设计问题。
在纹饰领域,类型学存在不少局限,只能分析纹饰的外部形态,无法触及历史文化内涵的更深层次;只注意纹饰间像与不像的比较,而忽略了外部形态上可能反映出来的制作技术、美学观念、风俗信仰等信息。类型学研究的是形式逻辑,无法提供细致入微的分析结果,得出的往往是模糊的结论。在进行纹饰研究和命名时,需要较强的类型学理论支持。例如,青铜器上的或方形或圆形的螺旋纹饰,现一般命名为云雷纹,实应命名为盘长纹才更符合类型学特征(见图2-2)。云气、云雷意象是到了汉代才有的,统一叫作云雷纹。因此,若缺乏类型学理论支持,人们可能会对纹饰的象征意义产生曲解,这种曲解会造成对该时期文化背景的错误理解。

图2-2 白狄青铜四方连续纹饰
(二)城市类型学
城市类型学强调的是城市形态中稳定不变的特征,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常数或者一个恒定不变的量。通常具有同一类型特征的城市较容易被识别。城市类型学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研究课题,比单纯的类型学更加复杂,不同地域的城市类型是有明显区别的。城市类型学更加具有系统性,不仅可以处理城市组群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作为“阅读”城市的方法。
任何时间和空间的城市都具有自己的风格,城市风格反映的是其所处时代的文化特征。例如古典时代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风格、中世纪拜占庭和哥特式的城市风格,以及资本主义萌芽和绝对君权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和法国古典主义的城市风格,都是其所处时代文化特征的代表,延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然而,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城市不能仅仅停留在城市风格的层面上,因为在城市发展中,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城市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的连续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城市风格的塑造是以类型学的研究为基础的。类型学已经成为广泛分析城市运动的重要方式,可以更好地总结城市的特性,是桥联城市和建筑比例之间沟壑的有效手段。因此,城市类型学研究的重要性高于城市风格的研究。综上,城市类型学所关注的内在形式间的转换比个体形式的独树一帜更富有积极意义。通过对城市类型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探寻到那些隐匿在城市风格背后的、决定着其形式发展的深层结构的变化规律(见图2-3)。

图2-3 探寻城市风格背后的空间变化
四、东方设计学理论
设计学在中国是有历史和传统的一门学科。我们的设计传统有着东方的特色和中国的智慧。现在看来,西式的现代教育体制已经成为大学学科建设的根本,而传统正在融入,也正在被重视起来。这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或欲望的同时,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潜移默化地让人们尊重传统、认可传统。2020年,周武忠、蒋晖、周之澄出版了专著《东方设计学》。他们探索和研究的东方设计学是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形成的设计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评价体系。东方设计至少有3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聚焦在东方文化;第二个特征是聚焦大设计,新城市、园林、工业产品设计等无所不包;第三个特征是创新设计。研究中国的纹饰艺术,有利于构建设计学的特色体系,培养创新设计人才;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引导设计学科在美学价值层面上翻开新的一页。
设计和设计学教育具有永远的革命性。本研究认为,设计学科,尤其是2023年之后的设计学科,不会再有平面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家具设计等分割开的具有明确边界的分类,而是成为一个整体,以建立联系和满足欲望为本质。回望我国陶器、玉器、青铜器纹饰的发展脉络,我们会发现传统需要延续,文化需要继续前行。人总有便利、财富、个性等方面的需求,包豪斯体系的简洁和彻底理性并不符合人类欲望的多面性,我们还需要对设计学进行探索和反思。我们在生活中追求交通便利、沟通顺畅,向往家用电器智能化。这些都是人的欲望使然,这些欲望通过科学技术,系统组合跨学科知识,引导着设计翻开新的一页。
五、城市更新理论
城市更新是对城市中不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不能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部分,进行必要的、有计划的更新设计,如对公共空间的修理改造和文化提升,对街道、公园、绿地和不良住宅区等文化环境的改善,以形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体现文化认同的市容。以上所有的城市建设活动都属于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对城市中某一衰落区域进行拆迁、改造、重建,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换功能性衰败的物质、文化空间,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对各种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在欧美各国,城市更新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不良住宅区的改造,随后扩展至城市其他功能地区,并将改造重点落在城市中土地使用功能需要转换的地区。
城市更新的方式可分为再开发(redevelopment)、整治改善(rehabilitation)及保护(conservation)3种。城市更新和城市历史文化提升,面对的都是已建成的城市地区,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无论是需要保护的地区还是需要更新的地区,都同时面临保护与更新两方面的问题。其差别只是,在保护的地区,需要保护的事物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在更新的地区,需要更新的事物占绝大多数。但是,它们的目标都是通过塑造一个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通过改善城市的生活品质和提升文化认同,适应并促进城市持续发展。
于今的著作《城市更新:城市发展的新里程》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城市更新的理论进展和具体案例,在理论和具体机制上对城市更新展开了创新研究。他通过对中外城市更新理论与案例的比较和借鉴,深入探讨了中国城市更新过程中面对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城市更新可以重塑城市的发展格局,对城市产生多维影响。面对大型城市空间的更新建设,我们更应以人为本、精准定位、立足长远,致力于建构城市更新的价值导向、设计策略、更新机制等内容(见图2-4)。

图2-4 城市设计文化调查
六、符号学理论
符号学研究的是事物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号的各种意义及符号与人类多种活动之间的关系。符号学的原理应用到各具体领域就产生了不同学科的符号学。符号是各学科中都使用的术语,在各种不同的书籍和论文中都有定义的描述。符号被认为是携带意义的感知,任何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符号是一种容易被记忆的图形,一种易识别、内涵丰富的图形。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并非所有的纹饰都能作为象征传统的符号。纹饰在设计实践中符号化地表达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引出纹饰符号在当下的意义。
白狄纹饰大多依附在玉器、青铜器等遗存上,以符号化、程式化等手法,将概括性的各种图像、文字、印记组合而成。在设计实践中从视觉导向系统的角度,从社会构建、文化发扬、信息传播及使用方法4个方面重构白狄纹饰,具有重构传统文化思想精神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