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不妙的感觉

约莫一个小时左右,林卓韵才出来。

他们没有在卫生大院多停留,直接出发前往京城工业学院。

距离门口还有些距离,林卓韵就让陈铭章停下,然后提着一筐葡萄往校门口而去。

陈铭章暗自嘀咕着,这时候防自己就像是防贼似的。

启动摩托车,陈铭章往北大方向而去。

林卓韵提着葡萄回到家,母亲方珍便质问了起来:“怎么这么久没回家?”

“住在宿舍方便上下班,周末好好休息。”林卓韵不擅长善意的谎言,哪怕早早准备草稿,可是当说的是时候依旧脸红红的。

方珍盯着林卓韵,声音不由大了起来:“林卓韵,好呀你,养你这么大,现在都学会说谎骗你妈是吧。”

“我去了你们单位,一个个都说你谈了对象,那个白洁可是亲眼所见,一个男的开摩托车送你上班。”方珍很是生气道:“说,谈的是哪个大院的?在哪上班?叫什么!”

方珍很生气,自己女儿谈对象,竟然不告诉自己。

整个单位都传遍了,要不是自己去视察工作,她都还蒙在骨子里。

林教授说道,“行了啊,女儿回来一趟,你一副凶神恶煞的,以后她还愿意回来么?再说了,女儿谈对象,这可是大好事儿,我们这几年不就是在头疼这事儿么!”

“谈对象没错,但是不能什么人都找,最起码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正经人。你看看那些不务正业的人,都几岁了,比别人早复习,结果大学都考不上。”方珍没好气地说道。

“那白洁瞎说的,你都信?”林卓韵可不承认,“亏我买了葡萄回来,一回来就凶我。”

林卓韵脸红红的,并不承认。

“你妈有一点是没说错,找对象要眼睛睁亮,最少得有份工作,不然以后怎么过日子。”林教授说道,“要不是我们学校没有年轻的老师,不然的话找大学老师最好。”

这时候的大学老师,绝对是好工作。

哪怕只是助教,最低工资都有51.5元,远高于普通工人,都相当于机关单位的科员工资了。

而且大学老师课不多,又有寒假、暑假两个长假期,简直是香饽饽。

只是可惜,如今大学里面的老师,就没有一个年轻的。

毕竟高考暂停十年,这意味着哪怕最年轻的助教,如今都33岁~34岁了。

“老陈家的陈爱军,我觉得就不错,”方珍接过话来,“浪子回头,去参军,几年下来听说在主力连当连长了。”

林卓韵忍不住道,“妈,是我找对象还是你找对象,以前都提倡婚姻自由,怎么你倒是走后退路了。我要找对象的话,也是找个作家。”

“作家?作家有什么好的,找作家当对象,以后结婚成家,拿什么养家?”方珍没好气道。

林卓韵道,“国家都恢复稿费了,作家写文章都有稿费。”

“稿费?那才多少,一年能够赚100块钱?”方珍冷笑着,“而且政策说变就变,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取消了稿费,现在全国有几个敢拿拿稿费的?还不是得拿出大部分捐赠!”

“傻闺女,你脑子得灵光一点,要多思考,考虑地要远一些。”方珍就怕自家女儿经历得少,傻乎乎地被骗了。

林卓韵只觉得简直没法跟父母聊了。

她和陈铭章一块,是亲自看着陈铭章写文章、发文章的。

看看陈铭章,住的是大四合院,买了电视、冰箱,连摩托车都买了,送给她的礼物,不管是手表还是首饰,那可都是普通人辛辛苦苦工作一年都舍不得买、买不起的。

“妈,你不知道别瞎说!”林卓韵忍不住道,“北大的陈铭章知道不,魔都高考状元,就读于北大中文系,他的书可火了,人家随便写篇稿子就有几百块钱稿酬。”

说着,林卓韵拿起几串葡萄去洗。

方珍则是目瞪口呆,今天咋回事,原本乖巧懂事的女儿就像是吃了火药,都敢跟她顶嘴了?

林教授看着去洗葡萄的闺女若有所思。

这丫头,是怎么知道陈铭章一篇稿酬几百块钱的呢?

对于北大的风云人物,林教授自然不会不知道。

毕竟京城工业学院距离北大并不远,学院里有很多学生,甚至是老师,都在谈论着陈铭章,买北大五四文学社的《未名湖》,而陈铭章‘才子’的名头在京城工业学院可是很响亮的。

......

另一边,陈铭章骑着摩托车往燕园而去。

哪怕是大夏天,道路两旁每隔一段就有人在种树。

前两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京城是世界沙漠化边缘城市。

要是放在三四十年后,大家都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是好笑。

京城怎么可能是世界沙漠化城市?

可是这事确实是事实,每年春天京城的沙尘暴太厉害了,漫天黄沙就是这个时代的京城。

等到明年,新华社会专门发稿《风沙紧逼京城》,然后在两会时间将3月12日敲定为植树节。

也是在这个背景下,明年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整个工程规划期限70年,分七期工程进行,‘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伟大无需多言,那是真正的与天斗其乐无穷,可谓是新时代的‘愚公移山’!

也正是‘三北’防护林工程,使得以后京城被沙尘暴光顾的频率越来越低,到后面一年更是不一定能够遇到一次沙尘暴。

此时,虽然没有‘植树节’,但是京城市政府已经在行动,开始在努力的植树。

没多长时间,陈铭章便抵达五四文学社,然后将一筐葡萄给大家尝尝鲜。

闲聊一番,了解最新情况。

现在五四文学社的主要工作,便是接收从全国各地寄过来的投稿、读者的信件,安排人看稿子,然后与投稿人联系,比如要修改的地方,如果没有要修改的,则是联系投稿人签订合同协议,这里面包括稿费怎么算、会在哪一期《未名湖》发表等等。

然后还有一方面的事,便是安排订购的《未名湖》的寄送。

之所以必须每天有个财务在,便是因为每天都有人订购,这些钱都是记账,进入公账的。

每一笔账的入账、支出,都得清清楚楚,经得起查。

一个多小时后,陈铭章去信箱取了自己的稿费单,然后哼唱着歌去取稿费。

虽然稿费并不多,但是依旧足以让陈铭章心情变得更好。

每一笔稿费,都足以让他手头变得宽裕一些。

当然,除非是有大笔稿费进账,不然的话陈铭章是不会直接偿还五四文学社的借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