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乡村中挣扎出来(1914—1934)
1914年5月7日,王瑶出生于山西省平遥县道备村。在他的记忆中,“这村子是有名的富庶,汾河的水每年可以浇地一次,收获量是很丰的;村里头做买卖的人也很多,顺着山西商人的足迹,散遍到各处,每年都往家捎个一百八十元的,正如同山西人一般的性格,这里的人都很诚实,谨慎,不大好管份外的事情”1。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除汾河河谷平原,大部分以丘陵、山区为主,地形复杂,交通不便。道备村离平遥县城只有十里路,离省城太原也不过二百多里地,通常村民没有事情不肯去城市,周边的十里八村就是他们的主要活动范围。近代山西的乡村社会虽然经历了从帝制到民国的历史变革,但村民的生活方式几乎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自明代以来,以务农勤本著称的山西人凭借“开中法”跃居中国商界魁首,晋商的崛起不仅为山西带来雄厚的经济实力,也使世代务农的山西人有了新的职业选择。晋商近及乡闾,远涉万里,而建立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的山西村民,以自耕农为主,生活基本自给自足,民和商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与认知空间。2
王瑶出生的平遥县地处汾河平原,是山西商业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平遥这个地方颇不寻常,“在政治上,它一度是‘代’郡的郡城,故城郭保留,宛然至今。在金融业上,它是票号的发祥地,有清代华尔街之称”。老友赵俪生认为王瑶身上多少沾染了这种“在操业上和历史上积淀下来的娴于计算的明敏”。3

1-1 山西平遥道备村王瑶故居,村东头所分旧屋,摄于1982年9月7日,中国现代文学馆藏,档案号:DZ00007070

1-2 1982年9月王瑶回山西平遥探亲,时年69岁,中国现代文学馆藏,档案号:DZ00007072

1-3 平遥县境图,光绪《平遥县志》(光绪八年[1882]刻本)

1-4 平遥县城图,光绪《平遥县志》(光绪八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