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女排精神,一种跨越时代的力量
- 北大新闻网评论精选(2013—2022)
-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编 陈云超主编
- 2959字
- 2025-03-24 16:04:40
韩芳
在里约奥运的赛场上,随着惠若琪一记轻松的探头球得分,中国女排赢得了一场不轻松的比赛,重返世界之巅。这是一场久违的万人空巷的比赛,无数国人见证着女排姑娘们相拥而泣;这是一枚负载太多情怀的金牌,女排精神在我们最需要她的时刻,又一次彰显了那跨越时代的直击灵魂的伟大力量。
“够不着也要救”——永不放弃的女排精神
奥运决赛进入白热化,塞尔维亚队一记大力扣杀,小将杨方旭数米之外飞身救球,整个人重重地摔在地上。类似这样的场面不断上演着。“我们就是永远不放弃,追求每一分……认真打好每一分,该是什么就是什么,特别是到关键时刻要敢出手。”赛后,主教练郎平将比赛的胜利归结为队员们对每一个球的不放弃。
出征前,很少有人对这支女排夺取金牌抱太大希望,小组赛开局不顺更是给她们的奥运征程蒙上了一层阴影。淘汰赛对阵巴西队——这支曾经对中国取得18连胜,在奥运赛场上4次交手全部取胜的东道主队伍,不少人只是希望女排姑娘不要输得太惨。比赛中,面对对手的强势进攻和主队观众的嘘声,女排姑娘在首局大比分落败的情况下,咬紧牙关,分分紧逼,将压力抛给了对手,最终拿下了这场不被看好的比赛。她们有理由雀跃,尽情挥洒喜悦的泪水。这些年轻的“90后”女孩在争议时没有气馁,在绝境中没有放弃,胜利是对她们最好的回馈。
永不放弃是女排精神的核心之一,也是女排姑娘们接受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个词。35年来,中国女排一次又一次带给国人感动。从20世纪80年代的“五连冠”到里约奥运会的金牌,中国女排历经数次波折,甚至曾屡败于强队而处于世界二三流水平,但她们总不会在谷底蛰伏太久,每个低谷似乎都在为再次爬坡蓄力。集体项目从来都不是中国竞技体育的强项,唯有女排却总能在逆境中迎难而上,在关键时刻屹立不倒。“我要争一口气,不是想证明我了不起,我是要告诉人家,我们失去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郎平的话道出了女排姑娘们的心声。
“不偏安于一小块自留地”——创新为女排精神注入活力
这支中国女排除了完美继承了前辈们永不放弃的精神外,我们还欣喜地看到了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现代排球崇尚力量和联动打法的大环境下,如果只自我陶醉于曾经的辉煌而故步自封的话,中国女排必将囿于中游,二度执教国家队的郎平决心踏出“自留地”,向世界强队虚心学习,打破中国女排的思维定式。她提出了“大国家队”的概念——每次集训总有20多人甚至30余人,每个位置总有3—4名运动员竞争;队伍扩大后,针对不同的比赛、不同的对手,安排不同的阵容承担不同的任务。队员年轻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在联赛中表现出色的年轻队员都能获得在国家队一显身手的机会,这也使得女排姑娘们迅速成熟,板凳厚度不断增加。郎平还扩大了教练队伍,引入国际化的专业团队,里约奥运会夺冠后中国队的合影中就出现了外国专家的身影。
中国女排的传统风格是“小快灵”,但随着女子竞技男性化、力量化发展的趋势,郎平意识到仅靠这种打法并不足以称王。她在执教地方队伍的5年中,在主攻和二传位置上不断引入欧美强力外援,让联赛各队看到立体进攻的效果和打法。如今,中国女排联赛队伍已经不再把后攻作为偶然的偷袭,而是作为战术体系的有力组合之一,这使得目前中国女排双主接应的“立体三角”初步建立,女排的阵容和打法通过本次奥运征程磨合得越来越好。
创新的另一个体现就是中国女排更加注重队员们的身体需求,而不再反复要求队员做一些超越身体极限的训练。过去,从国家队到地方队,女排队员都被要求大量做杠铃深蹲练习,因为这对大腿的力量训练非常见效,但却忽视了该项训练很容易导致队员腰部和膝关节受伤。郎平二度执教后,对这种陈旧的训练方式做了颠覆式的改变,队员们大幅度减少高强度负重深蹲练习。这在一开始受到了不少业内质疑,毕竟这项训练已经坚持了很久,但女排教练组认为,一直坚持的东西未必就是合理的。正是凭借这种远见和敢于革新的勇气,女排姑娘们在训练中的伤病率逐渐降低。
30多年前以郎平为代表的黄金一代经历过大松博文倡导的“魔鬼训练”,意志力早已锻造如钢铁般坚硬。现在这支队员平均年龄为24岁的年轻女排,在以往艰苦训练、顽强拼搏的基础上,逐渐放弃了部分泯灭个性的魔鬼训练法则,取而代之的是整个教练组对每位队员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对队员勇于表达观点的鼓励,正是在这样宽松包容的氛围中,90后的小将们在大赛中升腾出无可比拟的锐气和拼搏精神,在关键时刻让国人体会到胜利的喜悦。
“拒绝做被掏空的一代”——女排精神与时代精神始终契合
女排精神总是与时代精神息息相关,甚至成为时代精神的一部分,激励着各个时期的国人砥砺前行。
20世纪80年代初,当国门刚刚打开,一些中国人第一次踏上欧美、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时,那种物质条件上的巨大落差,让人不禁嗟叹:这样的差距怎么可能追上!也就是在这时,那支经费捉襟见肘、队员营养不良的中国队出征了。1981年11月16日,经过7轮艰苦卓绝的比赛,中国女排以7战全胜的战绩,夺得了日本世界杯的冠军。国人沸腾了,我们并不是东亚病夫!中国人能够在赛场上战胜美国、苏联、日本这样的世界强国!胜利犹如强心剂一样给予中国人最强烈的自信,中华健儿顽强拼搏的精神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支持中国人迎头赶上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句发轫于北大学子的口号,成为当年时代的最强音。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极力倡导个性化的21世纪,曾经的“女排精神”是否过时、是否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引发了一场讨论。毋庸置疑,今天年轻一代的运动员身处的环境已经不是物质条件匮乏的20世纪80年代,而追求个性的年轻人也不再以整齐划一为最高目标。但是,作为集体项目,一代又一代的女排人从没有放弃为梦想而拼搏,郎平曾经说:“中国女排精神与输赢无关,不是说赢了就有女排精神,输了就没有,重要的是要看到队员们努力的过程。”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强调放松心态的同时,不放松的是对比赛的态度,是对每一分的执着。
女排姑娘们用酣畅淋漓的胜利“找回”了中国队在里约奥运会上失落的精神。我们期待的并不仅仅是金牌榜上“超英赶美”,更重要的是竞技体育中那种气势如虹、舍我其谁、永不言败的精神。中国女排在一场奥运会中完成了从低谷到巅峰的攀升,完成了对自我意志的最强磨炼,这种精神超越了竞技和时代,又一次成为点燃国人昂扬斗志的火炬。虽然时代不同,但女排精神永不褪色。赛场上的中国女排,为了国家和集体奋勇拼搏;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同样需要一代代中国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今天,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面对复杂的改革形势,有人迷茫而丧失信心,认为“中国梦”太过遥远难以实现,也有人像女排姑娘们那样带着“一分一分咬牙顶”的必胜信念,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抱有信心。
诚然,追梦的道路从不平坦,然而正是这些磨脚的礁石才更激励起勇士征服的决心。中国女排在里约的坚持,正是伟大征程的一个缩影,女排精神也正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一个缩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华儿女必将凭借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这股永不言败的气劲,自信从容地走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创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奇迹。
(本文发表于2016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