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新时代高校共青团要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北京大学团委理论研究室 贝青平

2019年2月27日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共青团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走进了新时代。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高校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力量,在培育新时代有为青年的工作上,高校共青团干部更是应身先士卒。“为政之要,唯在得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对于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严把德才标准。“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德与才,历代都是选人用人的基本标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德才兼备,应当是选拔高校共青团干部的首要要求。

“德”字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政治品德是重中之重,高校团干部的选拔,要首先把好政治道德的关口。对党忠诚,是高校团干部的首要政治品格和政治生命线。作为与青年联系最为紧密的干部,高校团干部的言传身教对于青年们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选拔之初,就一定要进行多方面考量,确保干部具有坚定的信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并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用好、用足团校和各种教育培训项目,大规模、大力度对团干部进行再教育,严把政治道德。

“德”字当先,“才”字便是金刚钻。高校团组织的工作众多,形势也更为纷繁复杂,这就要求高校团干部一定要“耳聪”“目明”,做好直接联系服务青年的工作,不断提高到基层去、到网上去、到青年中去开展工作的自觉性和能力,发挥金刚钻攻坚克难的效用。此外,高校团干部要学会做知识分子的工作,学会用理论武装自己。高校共青团组织依托大学,理论学习就像是“修炼内功”,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理论学习、专题讲座、学习交流、集中培训等活动,认真学习党史、国史、团史,党章党规、团章团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有了足够的“内力”,才能打出组合拳、漂亮拳。例如,面对新时代信息化的浪潮,高校团务工作不能再循规蹈矩。校园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要求高校团干部一定要充分思考何为网上群众路线,如何才能管理好网络阵地。

第二,坚持公正用人。自古以来,任人不唯亲,唯才是举,才是盛世治世的基础。高校团干部队伍的建设,同样需要守好党执政为民的组织路线。

公正用人,公在公心。公心是一切为公的责任之心,不应当掺杂任何个人好恶与个人利益。高校团干部队伍的建设,除了要把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位,还一定要摒弃成见与偏见,把党性强、品行端、素质好、能力强的干部选进领导班子,让真正适合的人成为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谋划者、组织者、推动者。

公正用人,公在事业。高校共青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想做好,就一定要坚持依事择人。依据《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高校团干部应当结合现实情况,积极推动形成专项青年政策,优化青年发展环境,服务广大青年学习成才、就业创业、身心健康、社会融入、婚恋交友等迫切需求。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干部,高校共青团一定要坚持什么样的人最合适就选什么样的人,最大限度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公正用人,公在风气。高校共青团要守住清白坦荡之风。“又跑又送,提拔重用”不可能让干部“有全身谋事之心而无侧身谋人之虞”,好的政治生态与风气才是“保落实”的核心所在。对于任何蔑视党纪团纪的行为以及诬告陷害的歪风邪气,高校共青团都必须严肃处理追查,一经查实,应当给予严肃处理,并作为负面典型通报,让团内保持人际关系清清爽爽,做事情干干净净。

第三,拓宽用人视野。新时代,高校团干部队伍的建设一定不能走窄路子,要把方方面面优秀的人才都集中过来,充分盘活高校团组织的工作与资源。

要改革高校团干部制度,适应群团工作特点,建设专职、挂职、兼职相结合的机关干部队伍。打破学历、年龄、职级限制,拓宽干部的来源渠道,并通过选留政治立场坚定、道德品质高尚、文化素养突出的毕业生等方式,不断为团组织注入新生力量。通过接地气的形式开展高校共青团的各项工作,让团组织不再是“形而上”的名词,而是真真正正成为青年的良师益友。

新时代社会思潮不断呈现出新特点,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不断呈现出新特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愈发复杂。共青团干部的选拔视野亟须向实践经验丰富,在重大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的干部聚焦。“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要多选拔在重大斗争中经过磨砺的干部,这对优化高校团干部队伍结构、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政策执行力大有好处。同时,要让缺少实践经历的干部到重大斗争中去经受锻炼,在克难攻坚中增长胆识和才干。

第四,激励干部积极性。从严管理高校团干部队伍应是新常态,但不应错误地抹杀、打击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严管是厚爱,要让干部在严格的管理中工作生活,但也要明辨哪些是因为腐化犯的错误,哪些是因为探索创新而犯的错误。对于前者绝不姑息,但对于后者,要宽容、勉励。

高校团干部的严管是一门科学,要敢抓善管,管到位、管到点子上。要摒弃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重“绩”不重“痕”,重“质”不重“量”。过度的“痕迹管理”只会在不断地“提供材料”中,拖垮高校基层团组织的活力。要充分做好简政放权工作,给基层团干部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因势利导。干部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组织和群众认不认可才应是评判和管理干部的最终标准。

高校共青团本是一潭春水,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能因为管不到点子上的“乱管”变成一潭死水。在高校团干部队伍的管理上,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要在强化责任约束的同时鼓励创新、宽容失误。只有高校共青团敢担当,干部们才会有底气、敢尝试。此外,高校的基层团干部工作头绪繁多、工作资源匮乏,要从政治发展、工作条件、能力成长、社会认可、评奖评优等方面入手,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让高校的基层团干部履职有保障、工作有劲头、发展有盼头,全面促进高校基层团干部的健康成长。

(发表于2019年2月27日《北大青年时评》总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