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
对于人工智能的概念虽不能达成一致性意见,但是有必要将其与人类智能作相应的比较。“智能”究竟是什么,直到今天人类依然没有办法完全了解。一般来说,智慧的产生要经过从感觉到记忆再到思维的过程,而智慧的结果就是产生了行为和语言。人们将行为和语言的表达称为“能力”,而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智能”。智能作为智力和能力的表现,主要是感觉、记忆、思维、语言和行为在起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身大脑和神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也让人类看到了解决“智能”问题的希望。但在现阶段,人类依然没有办法彻底搞清楚自身的神经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同时对于人类大脑的一些功能和原理也还没有认识清楚。不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就没有办法走向“智能”研究的未来。
人类科学家已经从不同的方向对“智能”展开了研究,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关于“智能”的观点。现在我们所说的人工智能,正是基于人类对于“智能”现有的了解所开展的研究。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其“多元智能理论”中,将人类的智能划分为九个类别(语言、生存、自然探索、内省、人际、音乐、身体运动、空间和数理逻辑)。这些不同类别的智能分别代表着人类在不同方面的能力表现,当人类在某一方面的智能表现较为突出时,它便可以根据这一方面的能力,去从事相关方面的工作,这也会让它在工作中更加具有优势。在“多元智能理论”中,语言智能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理解他人的语言和思想。数理逻辑是指有效地计算、测量、推理,同时可以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的能力。空间智能是指准确感知视觉空间和周围的一切事物,同时还能够以图画的形式将自己感觉到的形象表现出来。身体运动智能是善于用整个身体表达想法和感觉,同时用双手去生产和改造事物的能力。音乐智能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旋律的敏感度,以及通过演奏和歌唱表现音乐的能力。人际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人际关系,并有与人交往的能力。内省智能主要是指认识自己,能够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的能力。自然探索智能表现为认识动植物和自然环境的能力。生存智能表现为对生命、死亡等问题的思考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将人类的智能划分为以上九类,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也是从这九类展开的。[19]
现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市场上出现了聊天机器人、运动机器人、推理机器人和音乐机器人等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同时也出现了具备这些综合能力的机器人。而且在很多方面,这些机器人的能力已经超越了人类。但即使如此,这些机器人依然不能说是具有“智能”。以聊天机器人为例,在聊天方面,可以将“智能”问题转变为“机器能否理解语言”的问题。虽然聊天机器人能够与人类进行简单的对话,但是它们真的明白人类所说的话或自己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吗?它们真的理解人类的语言吗?人类借助抽象符号、使用语言描述世界、定义世界上的其他存在,人与人之间因为互相理解符号和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所以能够无障碍地交流。这一点对于机器人来说就显得十分困难了,虽然机器能够通过翻译程序将人类的语言翻译成计算机语言,但实际上这些机器并不懂得这些语言的意义。虽然人工智能机器人感知外部环境信息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但是它们依然没有办法理解自己感知到的信息所表达的意义。当我们对人工智能机器人说一句话时,它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回答等待着我们,但它并不理解我们所说的内容,而是根据自己学习到的内容,作出了回答而已,也可以说这并不是通过它的思考而作出的回答。[20]
人类除了有感知,还有情感、意识,这也是人类智能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往往是没有情感、意识方面的体验的。人类还可以根据自己对于未来的思考,合理规划自己的行动,整个过程体现着一种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人工智能展开行动,往往是受到外力驱动的,或是根据程序来行动的。所以,在现阶段人工智能并不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也不会为自己规划一个更好的未来。人工智能只能对人类智能进行模拟,无论是语言还是行为,人工智能都很难超越人类智能。在我国,有学者将人类心智和认知划分为神经、心理、语言、思维、文化五个层级,从人类心智和认知的五个层级考察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差异,认为在人类心智和认知即人类智能的各个层级上,人工智能都是在模仿人类智能,并且都未能达到人类智能的水平;越是较高层级的认知,人工智能越是逊于人类智能,特别是在高阶认知这个层级上,即在语言、思维和文化层级上,目前人工智能是远逊于人类智能的。事实上,在高阶认知这个层级上,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这两种智能方式是截然不同的。[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