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真是前路漫漫

周喁心下稍定:“转机何在?”

“在于孙坚的辎重粮草,”曹操分析道,“我观孙坚,已经到了不顾民怨、四处征粮的境地,其辎重必然匮乏。如今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有我等的对峙骚扰,他支撑不了多长时间。”

“孙坚为袁术部将,袁术据南阳大郡,难道没有辎重支援?”

“仁明这是不了解袁公路,”曹操笑道,“我自小与其相识,深知其人天性骄肆,叨贪尚侈,为我等谑其号曰‘路中悍鬼’。以前居家之时,虽产业颇多,却常常资实空乏。”

“我料南阳郡内,这两年也必然被他搜罗略尽,不复昔日繁荣。他自己挥霍还嫌不足,哪里还能大举支援孙坚呢?”

“话虽如此,孙坚到底骁勇难当,”周喁略一思索,“我欲去信袁车骑,引吾兄周昂来援,孟德以为如何?”

曹操略有犹豫。他自然是希望有更多援军的,但此事对周喁却有所妨碍。

想起周喁的赠兵之恩,他还是不嫌冒昧,提醒他道:“若有再得援军,自是最好不过。只是,令兄若至,仁明当如何处之?”

周喁明白曹操的意思。

他次兄周昂若到,长兄周昕支援的丹阳精兵,肯定就要由周昂接手指挥。

毕竟这援军,本来就是他次兄请来的;而袁绍的本意,也是以他次兄为豫州刺史。

这让周喁有些犹豫。

但想起今日战败濒亡的惨状,他忽然就释然了。

今时不同往日,各方之间多有战事争端。刺史、太守的位置,于他这不擅军略、欠缺勇武的人而言,简直就是折磨。

就算把这策书、印绶让与次兄又如何?豫州刺史之位,毕竟还在会稽周氏手中!

……,……

次日一早,孙坚果然拆除营寨,结阵从容而退。

他不退也不行。昨日为了接战方便,又想着很快就能把营寨夺回,他佯退时并未带什么辎重,所有军资几乎都消失在随后的大火中。

占据了这洧水营寨,仔细搜罗,也不过收得一两日的军粮。

如今长社城中兵力依然近万,曹孟德亦非寻常之人。合力死守之下,孙坚哪怕用上夜袭的手段,肯定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攻破。到时军粮耗尽,就该他为鱼肉任人宰割了。

尽管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辎重却多有损失。再想到州中多了这样一支强军,这样一个对手,孙坚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他让属吏写好战报,又照例在文书中请援辎重,派人送往南阳郡的鲁阳袁术大营。

刚把信使派出,有留守军营的行督军校尉朱治来见,说昨日又有数十名豫州士卒逃散,只追回了其中的十三人,问他如何处置。

孙坚冷哼了一声:“尽皆斩首,悬于辕门,以儆效尤!”

朱治并不意外,躬身领命。

才刚要下去处置那些逃卒,孙坚却叫住了他:“君理且住,我有事请教。”

君理是朱治的表字。他与孙坚同龄,出身孙坚邻郡的丹阳大族,曾举孝廉,为州中征辟为从事。投到孙坚麾下之后,作为军中仅有的孝廉名士,一直很得其信重。

面对孙坚的亲近称呼,他很恭敬的应道:“将军言重了。不知将军有何垂询?”

“君理还是这般无趣啊,”孙坚微微摇头,“我所不明者,关东、河北诸军联合讨董,仅有我立下功绩,驱董卓出雒阳,骁勇之名闻于天下。”

“挟此功名和武力,又有袁氏支持,临于豫州,本该众望所归。为何大族却纷纷逃散,士卒亦渐渐不附?”

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朱治一时解释不清楚,只好说道:“将军虽然善战,然兵者本为凶物,连月出征,累年相持,诸大族、士卒自是不乐。”

“我又何尝愿意呢?若能诸军并力,一战功成,那自是最好不过。可看看袁车骑在做什么?派人争夺豫州!”

孙坚喟然叹道:“豫州既然不附,我何必在此劳心费力?索性交还于后将军,让他兄弟相争好了……我欲率军返回扬州,君理以为如何?”

他和朱治都是扬州人。

“将军深得后将军倚重,若要返回原籍,后将军必然强留,”朱治分析道,“再者,要返回扬州,必须借道荆州,恐怕于将军有些为难。”

何止是为难?孙坚本就不受士林待见,擅杀荆州刺史王叡、南阳太守张咨之后,其属吏所属的各大家族,更是皆欲杀孙坚为快。

有江夏太守、行荡寇将军刘祥,出身零陵刘氏,世为二千石,只因和孙坚同心相接,去年就已经被南阳吏民攻杀。

刘详亦亲附袁术。由此可见,袁术在南阳的统治,好像也没有那么安稳。

“或可经由豫州汝南郡?”孙坚说道,接着却自己予以否决,“汝南亦不得行。”

汝南郡是袁氏故里,没有袁术允许,孙坚绝不敢贸然率军进入郡中。

更何况,汝南乃是大郡,人户之繁盛,仅次于荆州南阳,郡中武力极为充足。如今的汝南太守徐璆,也非凡庸之辈,昔年曾为荆州刺史,与右中郎将朱儁合兵大破宛城黄巾。

在那个时候,他孙坚,不过是朱儁帐下的佐军司马而已。

徐璆连袁术的帐都不买,对他这个袁术所署的豫州刺史,更是毫不在意。他顶着擅杀沿途刺史、太守的恶名,还想率军通过汝南?

真是前路漫漫啊……

孙坚在战事上向来果决,从未瞻前顾后;料敌赴阵,很少有失利之时。

可涉及到自身处境,就觉得举步维艰,若处沼泽之地。哪怕如北上之时那样快刀斩乱麻,后面也必然被反噬。

难道就没有解决困境的办法了么?

他挥手让朱治退下,自己回到后室,翻开衣柜,从最底下取出一只精致的木盒。

在木盒之中,盛放着一方青色玉印。玉印方四寸许,以五龙交错为纽,其中一龙的龙角已断,补以黄金。

玉印是他之前攻入雒阳、整理宫室之时,在一口枯井中的尸首身上找到的。

拿到此印的第一时间,他就看出其不凡来,把知情的十多名士卒尽数灭口;印上的文字虽然不认识,也不敢示于他人,但与他封侯诏书上的皇帝行玺印文绝然不同。

他有一个大胆的猜测。

这方玉印,并非天子六玺中的任何一枚,而是传闻中的传国玉玺!

由秦始皇所制,传承至太祖高皇帝;期间一度为王莽所持,之后又归于世祖光武皇帝。

是秦皇、汉室受命于天的象征!

如果他持此传国玉玺返回扬州,努力经营自身实力,到了某个合适的时候,持此玉玺振臂一呼……

那些看不起他的势家,那些无知愚笨的士卒,难道还敢有所反抗?

他吴郡孙氏,难道就不能众望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