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
- 赵丽云 丁钢强 赵文华主编
- 9字
- 2025-03-18 23:52:57
第一部分 背景和方法
一、调查背景
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是全面了解人群膳食摄入、膳食结构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社会与经济发展以及卫生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全球许多国家,尤其是相对发达的国家,对国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均高度重视,定期调查并及时公布和评价本国国民的营养健康状况,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公共卫生政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改善计划,从而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促进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发布了人群营养健康相关的政策与计划,包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均把国民营养健康监测工作列为评估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的重要工作,并提出了不同人群控制营养不良发生率、超重/肥胖等目标值。《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还明确提出婴幼儿、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是营养改善优先人群,并着力降低农村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缺铁性贫血发生率;遏制城镇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长态势。《营养问题罗马宣言》宣布2016年至2025年为“营养行动十年”,倡导消除一切形式营养不良。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婴幼儿喂养评估指标》、WHO全球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综合监测框架等重要报告中均倡导各国要加强不同年龄居民健康目标的科学监测评估。
我国于1959年、1982年、1992年、2002年和2010—2013年分别开展了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监测)。其调查结果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营养水平、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政府制定营养健康改善措施、疾病防治措施以及公共卫生政策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处于快速变迁时期。为了贯彻落实《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和《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响应《预防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全球行动计划(2013—2020年)》和《全球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综合监测框架》要求,在国家卫健委疾病控制局的领导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实施了公共卫生重大专项——“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项目”,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15)、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监测(2016—2017)工作。此次监测在历年大规模人群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对抽样代表性、现场调查方法和工作流程等方面进行了再次论证和完善,并进一步丰富了监测内容。本轮监测整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源和技术力量,分阶段完成了覆盖31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71个监测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全人群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系统地收集、分析了全年龄居民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并及时发布。
本报告依据“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项目”的全人群数据,分析和描述居民食物与能量营养素摄入、体质与营养状况、行为和生活方式及营养相关疾病的现况。结果可为政府制定营养健康改善措施、疾病防治措施以及公共卫生政策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