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诊内科学(第5版)
- 张文武主编
- 3845字
- 2025-03-14 18:26:26
第12章 恶心与呕吐
恶心(nausea)、呕吐(vomiting)是临床常见症状。恶心为上腹部不适和紧迫呕吐的感觉。可伴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如皮肤苍白、出汗、流涎、血压降低及心动过缓等,常为呕吐的前奏。一般恶心后随之呕吐,但也可仅有恶心而无呕吐,或仅有呕吐而无恶心。呕吐是通过胃的强烈收缩迫使胃或部分小肠内容物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两者均为复杂的反射动作,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引起恶心与呕吐的病因很多,按发病机制可归纳为下列几类:
1.反射性呕吐
(1)咽部刺激:
如吸烟、剧咳、鼻咽部炎症等。
(2)胃、十二指肠疾病:
如急性或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及十二指肠壅滞症等。
(3)肠道疾病:
急性阑尾炎、各型肠梗阻、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腹型过敏性紫癜等。
(4)肝、胆、胰疾病:
急性肝炎,肝硬化、肝淤血,急、慢性胆囊炎或胰腺炎等。
(5)腹膜及肠系膜疾病:
如急性腹膜炎。
(6)其他疾病:
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等;泌尿系统疾病,如肾输尿管结石、急性肾盂肾炎等;妇科疾病,如急性盆腔炎、异位妊娠破裂等;眼科疾病,如青光眼、屈光不正等。
2.中枢性呕吐
(1)神经系统疾病:
①颅内感染,各种脑炎、脑膜炎、脑脓肿。②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高血压脑病及偏头痛等。③颅脑损伤,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④脑肿瘤,常有呕吐、头痛、视力障碍3大症状。⑤癫痫,特别是癫痫持续状态。
(2)全身性疾病:
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肝性脑病、甲状腺危象、甲状旁腺危象、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急性全身性感染、低血糖、低钠血症及早孕均可引起呕吐。
(3)药物:
某些抗生素、抗癌药、洋地黄、吗啡等可因兴奋呕吐中枢而致呕吐。
(4)中毒:
乙醇、重金属、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鼠药等中毒均可引起呕吐。
(5)精神因素:
胃神经症、癔症、神经性厌食等。
3.前庭障碍性呕吐
凡呕吐伴有听力障碍、眩晕等症状者,需考虑前庭障碍性呕吐。常见疾病有迷路炎,是化脓性中耳炎的常见并发症;梅尼埃病,为突发性的旋转性眩晕伴恶心呕吐;晕动病,一般在航空、乘船和乘车时发生。
二、发病机制
呕吐是一个复杂的反射动作,包括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和前庭系统。其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即恶心、干呕(vomiturition)与呕吐。恶心时胃张力和蠕动减弱,十二指肠张力增强,可伴或不伴有十二指肠液反流;干呕时胃上部放松而胃窦部短暂收缩;呕吐时胃窦部持续收缩,贲门开放,腹肌收缩,腹压增加,迫使胃内容物急速而猛烈地向上反流,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呕吐与反流性食管炎不同,后者是指无恶心呕吐动作而胃内容物经食管、口腔溢出体外。
呕吐中枢位于延髓,它有两个功能不同的机构,一是神经反射中枢,即呕吐中枢(vomiting center),位于延髓外侧网状结构的背部,接受来自消化道、大脑皮质、内耳前庭、冠状动脉以及化学感受器触发带的传入冲动,直接支配呕吐动作;二是化学感受器触发带(chemoreceptor trigger zone),位于延髓第四脑室的底面,接受各种外来的化学物质或药物(如阿扑吗啡、洋地黄、依米丁等)及内生代谢产物(如感染、酮中毒、尿毒症等)的刺激,并由此引发出神经冲动,传至呕吐中枢引起呕吐。
【诊断】
一、病史
1.药物或放射线接触史
易引起呕吐的常用药物有某些抗生素、洋地黄、茶碱、化疗药物、麻醉剂、酒精等。镭照射线治疗和钴照射线治疗,常引起恶心呕吐。
2.其他
呕吐可为许多系统性疾病的表现之一,包括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上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病,脑供血不足、脑出血、脑瘤、脑膜炎、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尿毒症等肾脏疾病。
二、临床表现特点
1.呕吐的时间
育龄妇女晨起呕吐见于早期妊娠,亦可见于尿毒症、慢性酒精中毒或功能性消化不良;鼻窦炎患者因起床后脓液经鼻后孔流出刺激咽部,亦可致晨起恶心、干呕。晚上或夜间呕吐见于幽门梗阻。
2.呕吐与进食的关系
进食过程中或餐后即刻呕吐,可能为幽门管溃疡或精神性呕吐;餐后1小时以上呕吐称延迟性呕吐,提示胃张力下降或胃排空延迟;餐后较久或数餐后呕吐,见于幽门梗阻,呕吐物可有隔夜宿食;餐后近期呕吐,特别是集体发病者,多由食物中毒所致。
3.呕吐的特点
进食后立刻呕吐,恶心很轻或缺如,吐后又可进食,长期反复发作而营养状态不受影响,多为神经官能性呕吐。喷射状呕吐多为颅内高压性疾病。
4.呕吐物的性质
带发酵、腐败气味提示胃潴留;带粪臭味提示低位小肠梗阻;不含胆汁说明梗阻平面多在十二指肠乳头以上,含多量胆汁提示在此平面以下;含有大量酸性液体者多有胃泌素瘤或十二指肠溃疡,无酸味者可能为贲门狭窄或贲门失弛症。上消化道出血常呈咖啡色样呕吐物。
三、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
应注意生命体征、神志、营养状态、有无脱水、循环衰竭、贫血及发热等。
2.腹部体征
应注意胃型、胃蠕动波、振水声等幽门梗阻表现,肠鸣音亢进、肠型等急性肠梗阻表现,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急腹症表现。此外,还应注意有无腹部肿块、疝等。
3.其他
①眼部检查注意眼球震颤、眼压测定、眼底有无视盘水肿等。②有无病理反射及腹膜刺激征等。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增高提示有血液浓缩。
2.尿液检查
尿中有亚硝酸盐、白细胞和细菌提示有尿路感染,酮体提示有糖尿病酮症,血尿可能有尿路结石。对所有的育龄妇女都要做尿妊娠实验。
3.大便隐血和细胞计数
大便隐血阳性提示消化道出血,细胞计数以判断是否是感染性腹泻。
4.电解质
严重的长时间呕吐可以引起低氯血症、低钾血症。
5.其他血生化检查
如血糖、尿素氮、肌酐、淀粉酶等检查。
6.血药浓度监测
对于服用氨茶碱、地高辛等患者有一定价值。
7.毒物学监测
送血、尿标本或残余毒物,以明确原因不明的急性中毒的诊断。
五、其他辅助检查
1.心电图 怀疑冠状动脉缺血者应进行检查。
2.影像学检查 怀疑肠梗阻者要拍腹部立位X线片,怀疑胆石症者可进行超声检查,怀疑腹部外科情况可选择CT扫描,怀疑颅内占位选择脑CT或MRI检查。
3.胃肠镜检查
【治疗】
由于引起恶心、呕吐的疾病很多,恶心、呕吐仅是疾病的症状之一。因此,在未明确病因之前不应盲目应用作用于呕吐中枢的强镇吐药物,否则会贻误病情。只有在明确了导致呕吐的病因之后,在积极治疗病因的基础上,才能行必要的对症治疗。
1.胃肠道疾病
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直至空肠、回肠、结肠及直肠在内的任何部位的病变都有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的症状,其中以食管狭窄、食管癌、贲门失弛症、贲门癌、胃窦部嗜酸性肉芽肿、胃窦部巨大溃疡或癌肿、十二指肠溃疡或肠梗阻、多种原因导致的小肠与大肠梗阻或急性胃、小肠或大肠的炎症性病变为最常见的病因。因消化道良性或恶性病变造成的狭窄或梗阻所致的呕吐,药物治疗是无效的,只有经扩张、置入支架或手术治疗,解除狭窄或梗阻之后,呕吐症状才会消失。对于贲门失弛症患者,在未进行扩张或手术治疗之前,可选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或硝酸甘油餐前30分钟口服或餐前15~30分钟舌下含化治疗,早期可改善呕吐及梗阻症状;或者试用肉毒毒素行狭窄局部注射治疗。胃肠道急性炎症性病变引起的呕吐,应积极选用抗生素并纠正电解质紊乱及补充维生素;胃肠动力障碍引起的恶心与呕吐则可应用莫沙必利(mosapride,5mg口服,每日3次)、西沙必利(cisapride,5~10mg口服,每日2~4次)、多潘立酮(domperidone,10~20mg口服,每日3次;或10mg肌内注射)、甲氧氯普胺(metolopramide,5~10mg口服或10~20mg肌内注射;每日剂量应≤ 0.5mg/kg,否则易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等促胃肠动力剂;如果呕吐是由胃肠道痉挛所致,则可应用东莨菪碱(0.3mg口服或注射)等抗胆碱能药物。
2.肝脏、胆道及胰腺疾病
是导致恶心、呕吐的常见病因之一。恶心、呕吐可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早期症状,常与食欲减退、厌油腻食物及上腹部饱胀同时出现,随着护肝治疗及适当的休息之后,恶心与呕吐可逐渐消失。呕吐也是胆道梗阻或绞痛常伴随的症状,只有当胆道梗阻或炎症消除之后,呕吐才会停止;急性胰腺炎时常伴随有恶心与呕吐症状,只有随着采用胃肠减压、减少胰液分泌等措施之后,呕吐才会逐步缓解或终止。
3.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寄生虫病、脑血管病及颅脑外伤等病变,均可引起颅内压力增高而导致恶心、呕吐。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应用降低颅内压、减轻脑细胞水肿的药物治疗。脱水治疗后,不仅可改善呕吐的症状,更重要的是起到了保护或恢复脑细胞功能的作用。
4.药物所致的呕吐
多种药物有引起恶心与呕吐的不良反应,一般而言,只要立即停止应用引起呕吐的药物,呕吐症状就会减轻直至消失,因此并不需要应用镇吐类药物。目前临床上对某些恶性肿瘤或血液系统的恶性疾病(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采用联合化疗或放疗,或对某些恶性肿瘤采用抗癌药物行介入治疗。但无论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之后,均可引起较为严重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恶心与呕吐。为了预防或减轻此不良反应,常可应用镇吐药物进行治疗,必须指出,应用强镇吐药物之后,也会产生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或胃肠道的不良反应,故应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及间隔时间。
5.神经、精神因素所致的呕吐
对此类原因所致的呕吐,心理治疗是关键。首先应消除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其次可配合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是镇静药与胃肠促动力剂、重者可采用多塞平或氟西汀等抗抑郁药物治疗。禁忌应用昂丹司琼等强烈作用的镇吐药。
(卢中秋 李萌芳)
参考文献
[1]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6-27.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564-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