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肤性病学(第2版)
- 张学军 陆前进主编
- 2356字
- 2025-03-14 19:19:04
第一节 外用药物治疗
皮肤是人体的最外在器官,为外用药物治疗创造了良好条件。外用药物治疗一般会使皮损局部有较高的药物浓度且系统吸收少,具有疗效高和系统不良反应少的特点。药物经皮吸收是外用药物治疗的理论基础。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包括皮肤角质层厚度、药物分子量大小、药物浓度、用药时间长短以及外用药物基质类型等。
一、外用药物的种类(表2-1-1)
表2-1-1 外用药物的种类、作用及代表性制剂

续表

根据疾病的性质和发生发展机制,一些复方制剂也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如糖皮质激素与维A酸类复方制剂、糖皮质激素与钙泊三醇复方制剂等。外用药物依据其药物性质和构成可以发挥治疗作用。但应用时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如外用维A酸制剂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表现为红斑、脱屑、干燥、灼热或刺痛感的皮肤刺激作用;可以通过适当调节剂量和应用频次、辅以保湿制剂降低相关不良反应。长期外用氢醌制剂会降低皮肤对紫外线的抵御能力,还有患者出现褐黄病的症状。其他制剂如抗生素外用制剂,偶引起刺激性或接触性皮炎等症状。
表2-1-2 常用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

续表

外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紫癜、多毛、毛囊炎、色素异常,还可增加致病微生物感染的机会等。面部、乳房、腋下、外生殖器等部位皮肤结构特殊,对激素吸收力较强,应注意用药强度和时程。系统不良反应很少见。但大面积、长时间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或者封包治疗,也可发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婴儿表面积相对较大,外用糖皮质激素应重视系统不良反应出现的可能。
二、外用药物的剂型
1.溶液(solution)
是药物的水溶液。具有清洁、收敛作用,主要用于湿敷。湿敷有减轻充血水肿和清除分泌物及痂等作用,如溶液中含有抗菌药物还可发挥抗菌、消炎作用,主要用于急性皮炎湿疹类疾病。常用的有3%硼酸溶液、0.05%~0.1%小檗碱(黄连素)溶液、1:8 000高锰酸钾溶液、0.2%~0.5%醋酸铝溶液、0.1%硫酸铜溶液等。
2.酊剂和醑剂(tincture and spiritus)
是药物的乙醇溶液或浸液,酊剂是非挥发性药物的乙醇溶液,醑剂是挥发性药物的乙醇溶液。酊剂和醑剂外用于皮肤后,乙醇迅速挥发,将其中所溶解的药物均匀地分布于皮肤表面,发挥其作用。常用的有2.5%碘酊、复方樟脑醑等。
3.粉剂(powder)
有干燥、保护和散热作用。主要用于无糜烂和渗出的急性皮炎皮损,特别适用于间擦部位。常用的有滑石粉、氧化锌粉、炉甘石粉等。
4.洗剂(lotion)
又称“振荡剂”,是粉剂(30%~50%)与水的混合物,两者互不相溶。有止痒、散热、干燥及保护作用。常用的有炉甘石洗剂、复方硫磺洗剂等。
5.油剂(oil)
用植物油溶解药物或与药物混合。有清洁、保护和润滑作用,主要用于亚急性皮炎和湿疹。常用的有25%~40%氧化锌油、10%樟脑油等。
6.乳剂(emulsion)
是油和水经乳化而成的剂型,有两种类型。一种为油包水(W/O),油为连续相,有轻度油腻感,主要用于干燥皮肤或在寒冷季节使用;另一种为水包油(O/W),水是连续相,容易洗去,适用于油性皮肤。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均可配成乳剂,具有保护、润泽作用,渗透性较好,主要用于亚急性、慢性皮炎。
7.软膏(ointment)
是用凡士林、单软膏(植物油加蜂蜡)或动物脂肪等作为基质的剂型。具有保护创面、防止干裂的作用,软膏渗透性较乳剂更好,加入不同药物可发挥不同治疗作用,主要用于慢性湿疹、慢性单纯性苔藓等疾病。由于软膏可阻止水分蒸发,不利于散热,因此不宜用于急性皮炎湿疹的渗出期等。
8.糊剂(paste)
是含有25%~50%固体粉末成分的软膏。作用与软膏类似,因其含有较多粉剂,因此有一定吸水和收敛作用,多用于有轻度渗出的亚急性皮炎湿疹等,毛发部位不宜用糊剂。
9.硬膏(plaster)
由脂肪酸盐、橡胶、树脂等组成的半固体基质贴附于裱褙材料上(如布料、纸料或有孔塑料薄膜)。硬膏可牢固地黏着于皮肤表面,作用持久,可阻止水分散失、软化皮肤和增强药物渗透性的作用。常用的有氧化锌硬膏、剥甲硬膏等。
10.涂膜剂(film)
将药物和成膜材料(如羧甲基纤维素钠、羧丙基纤维素钠等)溶于挥发性溶剂(如丙酮、乙醚、乙醇等)中制成。外用后溶剂迅速蒸发,在皮肤上形成一均匀薄膜,常用于治疗慢性皮炎,也可用于职业病防护。
11.凝胶(gel)
是以有高分子化合物和有机溶剂如丙二醇、聚乙二醇为基质配成的外用药物。凝胶外用后可形成一薄层,凉爽润滑,急、慢性皮炎均可使用。常用的有过氧化苯甲酰凝胶、阿达帕林凝胶等。
12.气雾剂(aerosol)
又称“喷雾剂(spray)”,由药物与高分子成膜材料(如聚乙烯醇、缩丁醛)和液化气体(如氟利昂)混合制成。喷涂后药物均匀分布于皮肤表面,可用于治疗急、慢性皮炎或感染性皮肤病。
13.其他
二甲基亚砜(dimethylsulfoxide,DMSO)可溶解多种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又称“万能溶媒”,药物的DMSO剂型往往具有良好的透皮吸收性。1%~5%氮酮(azone)溶液也具有良好的透皮吸收性,且无刺激性。
三、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
1.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种类
应根据皮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等进行选择,如细菌性皮肤病宜选抗细菌药物,真菌性皮肤病可选抗真菌药物,超敏反应性疾病选择糖皮质激素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瘙痒者选用止痒剂,角化不全者选用角质促成剂,角化过度者选用角质剥脱剂等。
2.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
应根据皮肤病的皮损特点进行选择,原则为:①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可用糊剂。②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者可用糊剂或油剂;如无糜烂宜用乳剂或糊剂。③慢性皮炎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等。④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用乳剂、酊剂等。
3.详细向患者解释用法和注意事项
应当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性别、既往用药反应等)向患者详细解释使用方法、使用时间、部位、次数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等。需要说明的是,市面上的各种美容护肤用品也往往以“乳液、霜、膏”等剂型名称体现,但有些和医学命名的内涵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