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如同璀璨星辰,照亮着前行的道路。对于中国而言,90年代的改革开放无疑就是这样一个闪耀的时代。它像一股强劲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城市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国有企业开始实行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焕发了新的活力。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街头巷尾,小商贩们吆喝着自家的商品,市民们的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国际时尚品牌开始陆续进入中国。一年后,伴随着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热播,剧中几位主演的时髦装扮成为了当时很多国人的穿搭启蒙,纽约时代广场上闪耀的 Chanel等时尚品牌广告也首次通过电视荧幕进入了国人的视线。
1993年冬天,中国首都BJ,天寒地冻。
吴楚宏(男,30岁)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正从其就职的《中国旅游报》报社出来,约上了社里两位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共商大事。
刘文江(男,37岁)煤矿工人的后代,下过乡,写过诗,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张波:(男,28岁)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批大学生,他们在思想上也不再墨守成规,决定打破铁饭碗下海经商自立门户。
吴:今天约上你们,是因为我今天正式向报社提成了我想自己创办刊物的想法。随着国门的打开,BJ作为中国的首都,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我们看到了西方高端的产品、优质的服务,但是放眼整个中国却没有一个媒体来报道这些事情。我呢,觉得这是个机会,就大胆地和社里说了,想率先开创办这么一份介绍高端生活的刊物:我想通过这本刊物让国人看到这些美好的事物,让有能力的所谓先富裕起来的一批人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让暂时没有能力的人努力奋斗过上他们心目中美好的生活!所以今天约上你们也是想听听你们的意见和建议,因为你们是社里和我走的比较近、所谓志同道合的好兄弟,好同事,我想问二位要不要和我一起干?
刘:既然吴弟话说到这里,我先表个态:你们应该都知道我的出身,我是一个煤矿工人的后代,也曾经下过乡。78年恢复高考,我是和吴以及广大莘莘学子通过知识可谓改变了命运的人。和两位不一样的是,我是一个走出大山深处,走到首都BJ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并且在父母或者说世人眼中谋求了一份所谓的铁饭碗的工作吧。我和吴这么多年共事,情同兄弟。我非常认可和赞同吴弟的眼光,也很欣赏他的果敢和魄力。但是我们也知道创业那是九死一生,如同西天取经一般要经历无数艰难险阻还可能取不到真经的事情。这件事容我考虑考虑。
张波:我作为晚辈,谢谢两位大哥的赏识,我的情况,其实和刘哥也比较相似。但是我呢也是因为相对年轻吧,我觉得我可以闯一闯,看看自己的能力,我愿意跟着吴哥,全力以赴!
之后的日子里,吴开始积极奔走在申请批文的路上,并且还得到了社里的大力支持:准予发行杂志。报社将东单西裱褙胡同的一处仓房小院腾了出来,作为杂志的办公地点,又拨款10万元,作为开办经费。刘因为考虑到家里的情况和社里申请了停薪留职,这样如果创业失败还能有个退路。
这天刘约上吴亲手给了他自己出版诗集的5万元稿费。吴一开始托辞不肯接受,但是在刘的一再恳求之下还是接受了这滚烫的革命友情。
1993年4月22日,国家旅游局正式接到新闻出版署的批文,准予发行杂志。吴楚宏担任主编,刘文江、张波担任副主编。就这样三人象桃园三结义的三兄弟自立门户,创办了中国第一本高档生活消费杂志——《时尚》。三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当时还没有想到,他们创办的这本杂志不仅仅是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还给千千万万的国人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有一个简单的梦想,让中国人生活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