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风云突变

檐角铜铃在骤起的穿堂风中叮咚作响,姜瑶指尖的狼毫在宣纸上洇开一团墨渍。池中锦鲤惊散时荡起的涟漪,倒映着她眉间凝着的寒霜——那封匿名信就像投入深潭的石子,此刻终于激起了暗涌。表面上,她每日在宫殿中悠然研习书画、摆弄花草,可实际上,她时刻留意着宫外的风吹草动,阿福和老夫子成了她的耳目,频繁地穿梭于宫廷的各个角落,为她带来最新的消息。

“公主!“阿福几乎是跌进院门的。少年袖口沾着墙根青苔,喉结随着吞咽剧烈滚动:“太子殿下在奉天殿摔了玉笏,二皇子的人当庭参了东宫詹事贪墨......“

姜瑶的指甲掐进掌心。紫檀案几上,那幅未完成的《寒梅图》枝桠扭曲如鬼爪。她闭眼便能描摹金銮殿上的剑拔弩张:太子暴怒时眉骨那道旧疤会泛红,二皇子惯用玉扳指叩击鎏金椅的狻猊兽首,而父皇鹰隼般的目光,此刻定在丹陛蟠龙柱的阴影里逡巡。

“快让他进来。”姜瑶坐直身子,神色间带着几分凝重,此前她虽料到会有这么一天,但没想到局势恶化得如此迅速。

阿福走进庭院,左右张望一番,确认无人后,才快步走到姜瑶面前,跪地行礼:“公主,大事不好!太子和二皇子彻底撕破脸了,朝堂上已经吵得不可开交,双方互相弹劾,不少大臣都被牵连其中。太子弹劾二皇子结党营私,意图谋反,列举了不少他与大臣私下往来的证据。二皇子则反咬一口,说太子滥用职权,任人唯亲,朝堂上乱成了一锅粥。皇上为此大发雷霆,已经下令严查此事。”

姜瑶眉头紧锁,此事一旦深究,恐怕会牵连无数人,她必须想办法在这场风暴中保全自己和身边的人,同时,也不能错过这个在乱局中提升自己影响力的机会。“阿福,你可知各宫娘娘对此事的态度?”

阿福挠挠头:“这个……小的只打听到,皇后娘娘力挺太子,贵妃娘娘则站在了二皇子那边,其他娘娘们都在观望,不敢轻易表态。”

姜瑶点点头,心中暗自思忖:皇后和贵妃本就不和,各自支持一方,这场争斗背后,恐怕也有她们的影子。正想着,老夫子也匆匆赶来。

“更漏刚报酉时三刻,禁军统领就带人封了户部值房。“阿福的声音像绷紧的弓弦,“咱们埋在尚仪局的眼线说,贵妃娘娘连砸了三套波斯琉璃盏......“

西墙忽传来瓦片碎裂声。铃铛的软剑刚出鞘三寸,便见老夫子灰头土脸地翻过墙头,怀中鎏金木匣沾满蛛网。“老臣绕了三道宫墙,“老者喘息如破旧风箱,“羽林卫正在搜查往来文牒。“

姜瑶霍然起身,石榴红裙裾扫翻砚台。墨汁蜿蜒如黑蛇爬上她月白绣履,在青砖上拖出狰狞痕迹。“备水沉香,开西暖阁暗格。“她扯下腰间双鱼佩扔给铃铛,玉坠在空中划出冷光,“去取上个月沾过凤仙花汁的人事档——要浸过明矾的那份。“

“公主,如今局势混沌不明,我们贸然站队,恐有灾祸。但也不能坐视不管,我们可以暗中联络一些中立的大臣,为公主积攒人脉。”老夫子焦急地说道。

姜瑶眼睛一亮:“夫子所言极是。只是,这些中立大臣大多谨小慎微,如何才能让他们愿意与我结交?”

老夫子微微一笑:“公主,老臣在朝中多年,知晓几位大臣虽表面中立,实则对朝廷现状不满,渴望有新的变革。公主不妨以改革为切入点,提出一些利国利民的想法,或许能吸引他们的注意。”

姜瑶心中豁然开朗,她兴奋地站起身:“夫子,您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我这就着手准备。”

接下来的几天,姜瑶在老夫子的协助下,日夜钻研大楚王朝的典章制度、民生现状,结合自己在现代所学的知识,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从减轻赋税、整顿吏治,到发展商业、兴办教育,每一条都切中时弊。

准备妥当后,姜瑶让阿福悄悄送出请柬,邀请几位中立大臣来她的宫殿一叙。

几日后,夜幕降临,宫殿内灯火通明。几位大臣在阿福的引领下,小心翼翼地走进宫殿。他们心中都充满了疑惑,这位向来不引人注目的三公主,突然邀请他们,究竟所为何事?

姜瑶亲自迎接大臣们,态度谦逊有礼:“各位大人,深夜邀你们前来,实在是抱歉。但瑶儿有要事相商,事关大楚王朝的未来,还望各位大人耐心听我一言。”

大臣们纷纷落座,脸上带着好奇与谨慎。姜瑶深吸一口气,开始讲述自己的改革方案。她言辞恳切,条理清晰,将每一项改革的利弊、实施方法都阐述得淋漓尽致。

大臣们起初只是礼貌性地倾听,可渐渐地,他们被姜瑶的想法所吸引,眼中露出惊讶与赞赏之色。

“三公主,没想到您竟有如此远见卓识。”一位年迈的大臣忍不住赞叹道。

“是啊,公主提出的这些改革,若能实施,定能让我大楚王朝焕然一新。”另一位大臣附和道。

姜瑶见大臣们反应良好,心中暗自欣喜:“各位大人过奖了。瑶儿深知自己人微言轻,这些改革若要推行,还需各位大人的支持。”

大臣们对视一眼,其中一位说道:“公主放心,我们也希望大楚越来越好。只是如今朝堂动荡,此事恐怕还需从长计议。”

姜瑶点头表示理解:“瑶儿明白。但无论如何,还望各位大人能在心中考量一番。待局势稳定,我们再做打算。”

送走大臣们后,姜瑶疲惫地坐在椅子上。虽然这次会面没有立刻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但她能感觉到,自己已经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

然而,事情并未如姜瑶所愿顺利发展。就在她以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时,一个更大的危机悄然降临。

一日清晨,姜瑶还未起身,就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嘈杂的脚步声。紧接着,宫殿的门被猛地推开,一群侍卫冲了进来,将她团团围住。

姜瑶大惊,厉声喝道:“你们这是何意?为何擅闯我的宫殿?”

为首的侍卫长面无表情地说道:“三公主,皇上有旨,请您即刻前往勤政殿。”

姜瑶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她迅速整理好衣衫,在侍卫的押送下前往勤政殿。一路上,她不断思索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难道是自己参与朝堂争斗的事情被发现了?

来到勤政殿,姜瑶看到皇帝正端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得可怕。太子、二皇子、皇后、贵妃等皇室成员都已在场,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不同的表情,有紧张、有得意、有担忧。

“儿臣见过父皇。”姜瑶跪地行礼,心中忐忑不安。

皇帝冷冷地看着她:“三公主,你可知罪?”

姜瑶心中一惊,但仍强装镇定:“儿臣不知犯了何罪,还望父皇明示。”

这时,大公主站出来,冷笑着说道:“三妹妹,你就别装了。有人举报你与朝中大臣勾结,意图谋反,你还敢说自己无罪?”

姜瑶心中一沉,她知道,自己被人算计了。可她怎么也想不通,自己行事如此谨慎,究竟是哪里出了破绽。

“父皇,儿臣冤枉。儿臣不过是与几位大臣探讨治国之道,绝无谋反之意。”姜瑶急忙辩解。

皇帝冷哼一声:“探讨治国之道?那为何要在深夜秘密会面?你当朕是傻子吗?”

姜瑶心中焦急万分,她看向太子和二皇子,两人都面无表情地看着她,她知道,在这关键时刻,他们不会为自己说话。

就在姜瑶感到绝望之时,老夫子突然从外面冲了进来,跪地说道:“皇上,老臣愿为三公主作证,她绝无谋反之心。”

皇帝看向老夫子,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你是何人?为何要为她作证?”

老夫子不慌不忙地说道:“老臣是三公主的谋士,三公主与大臣们会面,是为了商讨改革之事,旨在振兴大楚王朝,并无任何不轨之心。”

说着,老夫子将姜瑶准备的改革方案呈了上去。皇帝接过方案,开始仔细翻阅,脸色渐渐缓和。

姜瑶心中燃起一丝希望,她紧张地看着皇帝,等待着他的裁决。

良久,皇帝放下方案,说道:“此事暂且搁置。三公主,若你真如所言,是为了大楚王朝,朕可既往不咎。但若让朕发现你有任何谋反之意,定不轻饶。”

姜瑶连忙磕头谢恩:“儿臣定当竭尽全力,为大楚王朝效力。”

从勤政殿出来,姜瑶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湿透。她知道,这次能逃过一劫,全靠老夫子和那份改革方案。但她也明白,敌人不会就此罢休,接下来的日子,将会更加艰难。

回到宫殿,姜瑶和老夫子、阿福、铃铛围坐在一起,开始分析这次事件。

“公主,这次我们能侥幸逃过一劫,但下次恐怕就没这么好运了。我们必须尽快找出幕后黑手,否则,公主的处境将十分危险。”老夫子忧心忡忡地说道。

姜瑶点头:“我明白。阿福,你去查查,到底是谁举报我,一定要找到证据。”

阿福领命而去,姜瑶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心中暗自发誓:不管是谁在背后算计我,我都不会让你得逞。在这波谲云诡的宫廷中,我定要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让所有人都知道,我姜瑶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子时的梆子声渗过描金窗棂时,暖阁地上已铺满泛黄卷宗。老夫子用银针挑开《漕运纪要》的绢帛夹层,浑浊老眼突然迸出精光:“永昌三年的军粮船沉得蹊跷,当时押运的......“

“是陈阁老的门生。“姜瑶指尖点在朱砂圈过的名字上,烛火在她睫羽间跳动,“听说这位'铁面御史'最近在求购前朝字画?“她忽然轻笑,将案上《雪夜访戴图》徐徐展开,“阿福,明日把这真迹送去——记得用松烟墨临摹时,在戴安道衣袂处添半片竹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