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手精简机构与整顿吏治的改革任务后,张恪就像上满了发条的精密时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艰巨的工作中。每天破晓时分,第一缕曙光还未完全穿透云层,张恪便已在书房中,借着微弱的烛光,仔细梳理着前一天收集的资料。他的书桌上堆满了公文、笔记和各类卷宗,纸张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对衙门各个部门的观察与思考。
随后,张恪会带着两名办事得力的衙役,一头扎进衙门的各个角落。他们穿梭在熙熙攘攘的办公区域,与各级官员、衙役展开深入交流。张恪总是态度亲和,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面临的困境以及对衙门现状的看法。遇到那些对改革心存疑虑的人,张恪便会停下脚步,坐在一旁,推心置腹地与他们交谈,努力消除他们的担忧。
夜晚,当整个衙门都沉浸在静谧之中,张恪仍在书房里忙碌。他逐字逐句地研读堆积如山的公文档案,那些泛黄的纸张上,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记录着衙门多年来的运转细节,每一个数据、每一条规定,他都不放过,试图从这些繁杂的信息中找出改革的关键突破口。
经过长达数周的艰苦调研,张恪终于在心中勾勒出了清晰的改革蓝图。他花费了整整三个日夜,废寝忘食地撰写改革方案,将自己的思考与规划详细地呈现在纸张上。方案中,他明确指出哪些部门职能重叠严重,哪些岗位人员冗余,提出了具体的裁汰人员标准和安置办法,力求做到公平公正、有理有据。同时,他还设计了一套严格且全面的官员考核制度,将工作业绩、百姓口碑、廉洁自律等多个方面纳入考核范围,以此激励官员们积极履职、廉洁奉公。
在一个天气阴沉的清晨,厚重的云层仿佛压在心头,让人感到压抑。张恪怀揣着凝聚着自己心血的改革方案,步伐坚定地踏入了知府赵大人的书房。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与期待。在赵大人面前,张恪条理清晰地汇报着改革方案的每一个细节,从改革的背景、目的,到具体的实施步骤和预期效果,他都阐述得详尽而透彻。赵大人坐在一旁,认真倾听,不时微微点头,眼中流露出赞赏的神色。听完汇报后,赵大人轻轻放下手中的茶杯,缓缓说道:“张恪,你的方案考虑周全,看得出你下了大功夫。就按此推行吧,我全力支持你。”
然而,改革的号角刚刚吹响,激烈的反对声便如汹涌的潮水般扑面而来。在一次衙门的例会上,张恪站在众人面前,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开始宣布改革方案。他的话音刚落,原本安静的会议室瞬间炸开了锅。
一位身材微胖、身着深色官服的资深主簿率先发难。他猛地站起身来,双手重重地撑在桌面上,脸上涨得通红,怒目圆睁:“张恪,你这是胡闹!你说裁撤就裁撤,我们这些老臣多年的心血岂不是白费?多少人的生计要受影响,你考虑过吗?这不是断人活路吗?”他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充满了愤怒与不满。
张恪面色平静,目光诚恳地看着这位主簿,耐心解释道:“大人,精简机构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如今部分部门人浮于事,效率极其低下,一件简单的公文审批,都要耗费数周时间,既浪费朝廷的俸禄,又无法为百姓办实事。此次改革,是为了优化衙门的运作流程,让有限的人力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百姓。对于被裁汰的人员,我们也制定了相应的安置措施,会尽量帮助他们找到新的出路。”
但他的解释并未平息众人的怒火。一位分管钱粮的官员嘴角挂着一抹冷笑,阴阳怪气地说:“哼,说得好听,你不过是想借此树立自己的威信,踩着我们这些老臣往上爬罢了!你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有什么资格来对我们指手画脚?”此言一出,附和声此起彼伏,不少官员纷纷点头,指责张恪的改革方案是在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是一场不顾后果的冒险。
除了官员们的明枪暗箭,民间也开始传出一些不利于张恪的谣言。这些谣言像病毒一般迅速传播,在街头巷尾、茶馆酒肆中肆意蔓延。有人说他改革是为了中饱私囊,故意排挤那些不肯与他同流合污的老臣;还有人说他的改革会导致大量人员失业,引发社会动荡,百姓们将因此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百姓们不明真相,对张恪的信任也开始动摇。走在街头,张恪能明显感觉到人们异样的目光,听到那些窃窃私语,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愤懑。
面对内忧外患,张恪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夜晚,他独自坐在庭院中,望着漆黑的夜空,心中五味杂陈。清冷的月光洒在他的身上,却无法驱散他内心的阴霾。他深知改革势在必行,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让衙门焕然一新,真正为百姓谋福祉。可如今前路荆棘密布,每走一步都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那些反对者的嘴脸、百姓们怀疑的目光,不断在他脑海中浮现。但张恪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被彻底激发出来,他紧紧握住拳头,暗暗发誓,一定要冲破这些阻碍,将改革进行到底,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他也绝不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