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初入官场
大明嘉靖年间,暮秋的风裹挟着丝丝凉意,穿过应天府斑驳的城门,顺着青石板路一路吹到了应天府衙门。衙门的朱漆大门半掩着,偶尔有几个衙役匆匆进出,张恪望着眼前这座象征着权力的建筑,心中五味杂陈。几个月前,他还是现代社会中一个为了业绩拼命的职场人,一次意外触电,竟让他穿越到了这个陌生人。
“公子,这可是大好事啊,凭您的才学,将来定能在官场平步青云!”张恪的小厮阿福,年纪不过十五六岁,满脸的稚嫩,眼睛却透着机灵劲儿,跟在张恪身后,兴奋地说着,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张恪嘴角扯出一抹苦笑,心里清楚,在这等级森严、关系错综复杂的古代官场,一个没有背景的举人想要出头,谈何容易。可他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让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在这官场闯出一片天地。
走进应天府衙门,里面人声嘈杂,身着各色官服的官员们脚步匆匆,忙着各自的事务,对张恪这个新来的小举人并未多加留意。张恪深吸一口气,稳了稳心神,怀揣着精心准备的拜帖,开始四处打听负责安排幕僚职位的主官。
“劳驾,请问负责安排幕僚事务的大人在何处办公?”张恪拦住一位路过的衙役,脸上挂着谦逊的笑容,客气地问道。
衙役上下打量了他一番,随手往西边一指,嘟囔道:“顺着这条廊道走,最里头那间屋子便是,不过王大人这会儿怕是正忙着呢。”
“多谢大哥。”张恪赶忙道谢,快步朝着衙役所指的方向走去。
廊道两旁,偶尔能看到几间敞开的屋子,里面有人在整理文书,有人在激烈地讨论着事务。张恪路过时,隐约听到几句关于赋税征收和民情纠纷的讨论,心中暗自记下,这些信息说不定日后能用得上。
终于,他来到了那间屋子前,抬手正准备敲门,却听到里面传来争吵声。
“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那几个刁民竟敢抗税,必须严惩!”一个粗犷的声音愤怒地说道。
“不可,如今正值秋收,百姓本就生活不易,若是处置不当,恐生民怨。”另一个较为沉稳的声音反驳道。
张恪心中一动,略作思考,抬手轻轻叩响了门。
“进来!”里面传来一声不耐烦的回应。
张恪推开门,只见屋内坐着两位官员,一位身材魁梧,满脸怒容;另一位则面容清瘦,神色平静。他赶忙行礼:“在下张恪,见过二位大人。”
两人的目光同时落在张恪身上,那位魁梧的官员皱了皱眉:“你是何人?来此何事?”
“回大人的话,在下是新科举人张恪,听闻衙门招募幕僚,特来毛遂自荐,望大人能给在下一个机会。”张恪不卑不亢地说道,同时递上拜帖。
清瘦的官员接过拜帖,看了看,微微点头:“张恪?倒是有些耳熟。不过,这幕僚可不是那么好当的,方才你也听到了,我们正为百姓抗税一事发愁,你若能提出些有用的见解,这位置倒可考虑考虑你。”
张恪心中一喜,知道这是个机会,略作思索后说道:“大人,依在下之见,百姓抗税,必有缘由。如今秋收刚过,百姓生活不易,若一味严惩,恐激起民变。不如先派人去调查清楚,是赋税过重,还是征收过程中有官吏欺压百姓。若是赋税过重,可向上级申请适当减免;若是官吏问题,便加以整治,如此既能安抚百姓,又能确保赋税顺利征收。”
两位官员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清瘦的官员微微颔首:“嗯,说得倒是有些道理。”
这时,门突然被推开,一个尖细的声音传来:“你们在这儿商议何事呢?”
张恪转头,只见一个瘦高个的中年官吏,身着灰色官服,正斜着眼打量众人,眼神中透着一丝傲慢与不屑。
清瘦的官员介绍道:“这位是王大人,负责安排幕僚事务。”
张恪赶忙行礼:“王大人,久仰大名,在下张恪,特来拜会,望大人能给在下一个在衙门效力的机会。”说着,他不着痕迹地递上一个沉甸甸的荷包,里面装着他穿越后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银子。
王大人接过荷包,掂量了一下,脸上的神色缓和了些:“嗯,看你还算懂事。不过这幕僚的位置可不好坐,衙门里的规矩多,事儿也杂,你能行吗?”
“大人放心,张恪虽初入官场,但自认为有些才学和手段,定不会让大人失望。”张恪挺直腰杆,自信满满地说道。
王大人微微点头:“那行,明日你就来衙门报到,先跟着钱师爷学习,要是表现得好,自然少不了你的好处。”
“多谢王大人!”张恪心中大喜,再次行礼致谢。
回到住处,张恪躺在床上,思绪万千。他深知,这只是踏入官场的第一步,未来的路还长,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他不怕,凭借着现代的知识和职场打拼的经验,他有信心在这官场中站稳脚跟,一步步实现自己的野心。
窗外,月光如水,洒在张恪坚毅的脸上,他暗暗握紧了拳头,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在官场中翻云覆雨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