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东北鬼事异闻之新棺索命

在东北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有一座小小的村庄,名为山东屯。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着这片肥沃的土地,过着简单而又质朴的生活。村庄四周,山峦连绵起伏,山上树木郁郁葱葱,一到秋天,漫山遍野便被染成金黄与火红,仿佛一幅绚丽的油画。

村子里有个李老汉,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最近更是病重卧床,气息奄奄。他的儿子李大山心急如焚,在这东北的农村,人们对生死之事极为看重,按照习俗,得在老人离世前把身后事准备妥当。于是,李大山赶忙去找村里远近闻名的棺材师傅赵老四。

赵老四五十多岁,身材魁梧壮实,满脸浓密的络腮胡,手上布满又厚又硬的老茧,那是常年与木头打交道留下的痕迹。他打棺材的手艺堪称一绝,经他手打造的棺材,不仅结实耐用,样式更是规整精美。李大山找到他时,他正在自家院子里修理工具。

“赵师傅,我爹怕是撑不了多久了,您能不能帮忙打口棺材?”李大山满脸焦急,声音中带着几分哀求。

赵老四停下手中的活儿,抬头看了看李大山,点头应道:“行嘞,你放心,我尽快给你弄好。”

第二天一大早,赵老四就带着工具来到李老汉家的院子。他将事先选好的上好红松木材一根根搬到院子中央,这些木材纹理清晰,质地坚硬。赵老四先是用墨斗在木材上仔细地弹出线,随后拿起锯子,“嘎吱嘎吱”地锯了起来。锯子在他手中上下飞舞,木屑不断飞溅。不一会儿,院子里便堆满了长短不一的木板。

村里有一群孩子,平日里最爱凑在一起玩耍。这天,他们像往常一样在村子的小路上追逐打闹。突然,走在前面的小虎猛地停住脚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方。其他孩子也跟着停下来,顺着小虎的目光望去,只见两个身穿古代衣服的人正缓缓走来。这两人脸色惨白如纸,毫无血色,嘴唇也是乌青的,说起话来慢慢吞吞,声音仿佛从遥远的地府传来,透着一股刺骨的寒意。

“小娃娃们,你们可知道李老汉家在哪里呀?”其中一人开口问道。

孩子们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过了好一会儿,小虎才战战兢兢地伸出手指,指了指李老汉家的方向。那两人微微点了点头,便朝着那个方向走去。等他们走远了,孩子们才回过神来,撒腿就跑,一边跑还一边喊:“有鬼啊,有鬼啊!”

李老汉起初躺在床上,气息微弱得如同风中残烛,随时都可能熄灭。可谁能想到,过了两天,他的病情竟有了些许好转。李大山又惊又喜,看着父亲气色渐渐好转,心里也踏实了许多。他来到院子里,看到赵老四还在专心致志地打棺材,那些木板在他的敲敲打打下,已经逐渐有了棺材的模样。

“赵师傅,我爹好像缓过来了,不行棺材先别打了。”李大山试探着说道。

赵老四一听,停下手中的锤子,皱了皱眉头,没好气地回道:“你爹都那样了,肯定是不行了。这棺材都打了一半了,现在停下来算咋回事?”

李大山陪着笑脸说:“我看我爹真的好像缓过来了,没啥大事了,万一这棺材用不上咋办?这可都是钱啊。”

赵老四把锤子往地上一扔,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木屑说:“肯定能用上,你就别瞎操心了。要是实在用不上,我用!我还能咒你爹不成?”

李大山听赵老四这么说,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

到了下午,那群孩子又在村子里玩耍。当他们路过李老汉家附近时,突然又看到了那两个身穿古代衣服的怪人。孩子们吓得差点哭出声来,他们躲在墙角,偷偷地看着那两个人。只见那两人径直走进李老汉家的院子,不一会儿,就见赵老四摇摇晃晃地走了出来,像是喝醉了酒一般。孩子们吓得赶紧跑回各自的家里,把看到的事情告诉了大人。

村子里顿时炸开了锅,大家纷纷赶到李老汉家。李大山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他走进院子,发现赵老四正躺在那口刚刚打好的棺材里,双眼紧闭,脸色惨白如纸,已然没了气息。李大山看着赵老四的尸体,想起他之前说过的话,要是棺材用不上他用,没想到竟一语成谶,心中满是复杂的滋味。

村子里的老人们都说,赵老四这是冲撞了勾魂使者,被勾了魂去。而李老汉的病情却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又活了十多年。每当有人提起这件事,村子里的人都会忍不住打个寒颤,仿佛那两个身穿古代衣服的勾魂使者还会随时出现。

从那以后,每到夜晚,当微风吹过,吹得窗户“嘎吱”作响,村子里的孩子们都会想起那两个脸色苍白、身穿古代衣服的勾魂使者,吓得赶紧钻进被窝,紧紧地闭上眼睛。而那口棺材,也被李大山按照赵老四的遗愿,妥善地安葬了他。

后来,李大山也成了一个老人。他坐在自家院子里,看着周围熟悉的一切,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就像电影一样在他脑海中不断放映。他把这个故事讲给村里的孩子们听,孩子们听得眼睛睁得大大的,又害怕又好奇。在这个东北的小村庄里,这个关于新棺索命的故事,就这么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去,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成为了村子里一段神秘而又恐怖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