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势品格:哈佛博土岳晓东给青少年的36堂课
- 岳晓东
- 4041字
- 2025-02-18 17:46:20
那一架我打得很惨——如何在欺凌中培养自尊
我虽然血流满头,鲜血染红了上衣,心中却充满了英雄感。毕竟我出了一口恶气,将积压在心头许久的愤怒发泄了出来。
女孩子吵嘴,男孩子打架,差不多是每个小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事情。
小孩子不经过挫折的磨炼,就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我成长的年代里,男孩子打架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那时候,院儿里的男孩子们聚在一起,为了逗趣,时常会挑唆两个男孩子起来打架,其他人在一旁喝彩助威,一如观看拳击比赛那样兴奋。
我在家中是老大,父母多年的教诲是莫动武、和为贵。这一家训在幼儿园时期还吃得开,但上了小学之后就吃不开了。起初,当我与人发生冲突时,我总是能避则避,能躲就躲,结果是越来越容易受别人欺负。曾几何时,我是多么盼望自己有一个哥哥,哪怕是表哥、堂哥之类的,但我只有一个比我小6岁的弟弟。
当然,我也与其他男孩子打过架,但大多是被动的,也很少打赢。只有一架是我主动迎战的,那一架我打得很惨,却打出了威风和自信。
我们院儿里有一个男孩儿,他长我几岁,由于平时受尽比他年长孩子的欺负,就经常去欺负比他年纪更小的孩子,我常常是他的目标之一。平时遇着他,我总是退避三舍,对他提出的要求也尽量予以满足。可他对我竟得寸进尺,更加无礼,每次相遇总要跟我纠缠一番。
直到有一天,我感到实在忍无可忍,决计豁出去与他拼一场。
那天下午,我们又相遇了,旁边还站着许多孩子。他看见我后,一脸狞笑地走过来,逼我叫他一声“大爷”。这次,我坚定地回绝了他。他顿时变了脸,瞪着眼睛威胁说,如果我不顺从,他就要采取行动了。我则后退了两步,拿好书包,准备应战。我们很快打作一团。
起初,我尽力用书包抽打他,打得书包里的东西满天飞,使他没能占到我什么便宜。但渐渐地我开始体力不支,书包里的东西也越来越少。最后,他终于抱住了我,将我按倒在地,红着眼睛,厉声让我叫他一声“大爷”。我仍坚决不从,并接着与他搏斗。我们的恶战使旁边观战的男孩子们喝彩不止。
后来,我脑袋不知撞上了什么,开始流血,我大声哭喊起来,像一头发了疯的野牛向他冲去,打得他退缩不已。此时,观战中几个向着我的男孩子连忙拉住我,陪我去校医室包扎,一路上还直夸我打得好威风……
我虽然血流满头,鲜血染红了上衣,心中却充满了英雄感。毕竟我出了一口恶气,将积压在心头许久的愤怒发泄了出来。
那一架我打得很惨,却打出一条人生的道理:人越是逆来顺受,就越容易受到别人的欺负,无论它是精神上的,还是肉体上的。从此,我不再惧怕打架,也不再对别人的动武要挟乖乖就范。我更加明白,有些人以武力相迫,其实只是想试一试你的勇气。而一旦你真的严阵以待,他未必就会跟你打架。特别是那个与我打了架的男孩儿,以后见了我似乎总是在躲避我,我的感觉是何等舒畅!
现在想来,其实那男孩儿和我都是那个年代的受害者。我们都生活在受人欺负的恐惧中,只是我们选择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我是与他正面交锋,他却去欺负比他更弱小的孩子。而他这样的处理方式,并不能使他摆脱被人欺负的现实,解除其心理压力。
虽然打的那一架在我头上留下了永久的伤疤,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无法再忍受那孩子对我精神上的折磨,它可能会给我心灵上留下更可怕的伤疤,令我生活在阴影当中,抬不起头。由此,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对任何事都温良退让,“忍”字为先;我开始懂得让与不让、战与不战的辩证关系;我学会了说“不”字。
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自己虽然不是那种天生好斗的男孩儿,但真的打起架来,我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般不堪一战。难怪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会说:人生最大的恐惧正是恐惧本身(The biggest fear is fear itself.)。
上中学后,当我学习到英国前首相张伯伦以绥靖政策误国时,我是一学就通。因为我当初对外就是一律采取绥靖政策,结果我一再失去自己的生存空间。后来我改做了丘吉尔
,敢于向恶势力做斗争,才争回了自己的尊严。
当然,我著此文,并非要鼓励小孩子们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相互争斗。我只是想说明,人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相信自己。当别人欺负你时,你的忍让可能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谦让,一种是退让。别让他人误会了你的意思。这既是生活中的辩证法,也是心理学上的常规。
心理分析——攻击与被攻击之链
欺负与被欺负的心理学本质,就是正强化与负强化的相互转化。
当遭他人欺负时,你一味地忍让,在你的理解中,这是谦让的表示,可在别人的理解中,这却可能是退让的表示。换言之,你的谦让可能被误解为畏缩与懦弱,使别人对你的欺负行为得到了正强化,促使他变本加厉地强迫你做你不愿做的事情。除非你敢于面对他,通过适当的方式向他表明他不可以这样肆无忌惮地对待你,否则他是不会住手的。也就是说,你需要做出努力使他对你的欺负由正强化变为负强化。
更重要的是,小孩子之间的相互欺负,还可能使受害的一方日后生活在其阴影当中,变成一个胆小怕事的人。所以,小孩子早年受人欺负,蒙受的肉体痛苦可能是暂时的,而精神痛苦却可能是长久的。反过来说,欺负别人的那一方将这种行为形成习惯,那也会极大地影响他的人生路径,打人的那一方同样会被这种攻击行为所害。
一个人小时候就失去做人的尊严,长大之后也难以挺起腰杆来做人,因为他缺乏挺起腰杆做人的经验。反之,小孩子面对别人的欺负,勇敢地拼斗一场,纵使斗败了,也是精神上的胜利,心理上的磨砺。人需要有这种不畏强暴的斗争经历,来强化个人性格中勇敢与坚毅的一面。反过来说,总是生活在失败感觉中的人是注定会缺乏自信心的。
在上述故事中,我最初的软弱与退让强化了那个比我大的男孩儿对我的不尊重与欺负,形成了一种心理学上称为“病理性依恋”的习惯。为了改变这种恶性循环,我与他拼斗了一回,打破了这个恶性习惯链,其结果,我赢得的不仅是他不再欺负我这一结果,还有我挺起腰杆做人的开始。
成长启示——培养人格中的自尊
那次恶斗,还使我明白了斗与不斗的辩证关系。特别是那个孩子,本质上就是个欺软怕硬的人。他以前敢欺负我是因为我比他还软,后来不敢再欺负我是因为我比他还硬。
我在这里要特别强调,我不是鼓励小孩子们去互相打架斗殴。我打的那一架是迫不得已的,不是每个矛盾冲突都一定要靠武力加以解决。人应该根据不同情形的需要来调整解决矛盾的方式,也应该根据各自的性格特点来决定什么策略最适合自己。
毕竟,武力不是解决冲突的最佳方式,人也不必勉强自己去做超越个人心理承受能力的事情。
但就我而言,那一架的经历使我懂得了做人的尊严,这是人自信自爱、自我保护之本。在某些情形下,人只有敢于对别人说“不”,才可能使别人对你说“是”。
一个人的勇气是从战胜自我的恐惧与畏缩情绪中培养出来的,一个人也需要有意识地强化个人性格中坚毅的一面。
相关科学研究4——攻击性行为的习得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了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他认为,人们对攻击行为的习得既可以发生在亲身体验被攻击、虐待后,也可以通过观察别人而习得。
班杜拉曾做过一个儿童模仿攻击充气娃娃的实验。他从斯坦福大学幼儿园选取了36位男孩和36位女孩,其平均年龄为4岁多。他把这些孩子分为两组:攻击组和对照组。
攻击组的孩子被带入一个房间观看一段视频:一个充气娃娃被一个成人实施各种攻击。成人用脚踩它,用手捶打它的脸部,把它举起来再摔在地上,用锤子敲打它的头部,把它放在地上踢来踢去,等等。对照组的孩子也被带入一个房间观看一段视频,其中成人不会对充气娃娃实施任何攻击行为,而是与它和平相处。
观察结束后,这两组孩子被带到同一个房间,房间里有充气娃娃,也有锤子、标枪、球等攻击性工具,还有蜡笔、纸张、小汽车等非攻击性玩具。孩子们被告知可以在这个房间里玩20分钟,实验人员则在另一个房间通过单向玻璃观察每个孩子的行为。
实验发现,攻击组的孩子看到充气娃娃后,会对它实施拳打脚踢等攻击性行为;控制组的孩子则不太在意充气娃娃的存在,而是把注意力放在那些非攻击性玩具上面。
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模仿,即模仿成人的行为。
具有攻击性的儿童往往有惯用体罚的父母,或经常受到他人的攻击、虐待。父母或他人的尖声训斥和拳打脚踢,塑造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这些人通常也受过来自他们父母或他人的体罚。虽然受虐待的孩子日后并不一定变成罪犯或者虐待子女,但其中大概30%的人确实会对自己的孩子实施类似的虐待,这一比例是平均水平的4倍。
在家庭和社会中,暴力的结果往往是产生新的暴力。
此外,诸多研究还表明受过攻击的人往往会寻找比他更弱的、更容易攻击的对象去泄愤,而被攻击的对象一而再、再而三的软弱和退让会强化攻击者的成就感,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大脑相关科学研究发现,长期的攻击性行为,会影响大脑某些区域的结构性异常,抑制大脑前额叶的激活水平,瓦解个体的自控力,而大脑运作机制的某些异常也会导致个体敌意、攻击性行为的增加。
岳博士家教百宝箱
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常常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媒体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这些不良影响会导致孩子的身心发育异常,人际交往受挫,学业发展受阻。由此,我们需要理解孩子道德价值观和亲和力的塑造是其人格完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应该予以重视。
岳博士家教建议10:培养孩子健康的家庭观念
认识到“父母所具有的最大的力量,就是引导自己的孩子积极向上的力量”。父母要在点滴生活中融入积极的沟通,营造温暖平等的氛围,使孩子形成积极的情感依恋,减少攻击他人、消极适应的心理和行为。
岳博士家教建议11:在孩子的人格塑造中需发挥表率作用
家庭耳濡目染的教养是最早也是最持久地塑造孩子人格的方式。父母对各种人情物事的认知归因、情绪反应、行为应对会浸润式地融入孩子的人格。
岳博士家教建议12:引导孩子营造亲和的人际关系
为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我们需要共同行动,其中,对校园暴力行为的预防及干预、对暴力网游的禁止都需要我们予以重视。与此同时,在孩子面对欺凌时,要教育孩子有策略地说“不”,积极地去应对,以增强自己人格中的自尊和坚毅的一面。
斗争是掌握本领的学校,挫折是通向真理的桥梁。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德国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