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局势越来越乱》:乐毅伐齐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秦昭襄王看到齐国的国力突然大增,觉得其对秦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于是派蒙武进攻齐国。虽然不能拿下齐国,但敲打一下齐国,挫挫它的锐气也是好的。结果蒙武不负所托,拿下了齐国的九座城。

这一战果成功吸引了各国的目光,大家均以为秦、齐两国间的一场大战将难以避免。要知道,秦、齐两国一西一东,虽然曾经多次在外交场合互为敌手,但爆发大战的次数并不多。所以,大家对这一战的期待自然很高。哪知,后来事情的发展却完全是另一个模样。

面对秦国的挑衅,齐湣王根本没有放在心上。灭宋之后,他的骄傲情绪空前高涨。齐湣王开始四处出兵,向南攻打楚国,向西进攻韩、赵、魏三国。此外,他还想吞并东周、西周两个公国[1],成为天子。

齐湣王的想法很美好,但他只是在白日做梦。宋国虽然级别很高,但是国土面积太小,人口也少,综合国力不强。即使灭了它,齐国的实力也不会增加太多。况且齐湣王的这个计划是一个四面树敌的计划,秦国实力这么强,都没有把这几个国家打垮,齐国即便实力比秦国更强,目前也不具备并吞六国的实力。

最关键的是,秦国现在对齐国虎视眈眈,已派蒙武出兵攻下齐国的九座城。此时,齐国最好的做法莫过于联合其他国家,跟秦国大战一场,然后再考虑其他问题。可齐湣王一点不把秦国放在心上,还做着当天子的美梦。

看到齐湣王如此做派,齐国的大臣们坐不住了,狐咺义正词严地指出了齐湣王的过失。齐湣王听后大怒,直接下令将他斩首。不过,这并没有阻挡其他人劝谏的脚步,陈举也站出来劝谏。结果,陈举也被齐湣王在东门外处死。齐国舆论一片哗然,百姓和大臣们都开始跟齐湣王离心离德。

这恰恰为对齐国用兵的秦国提供了可乘之机。没想到,就在大家猜测秦国要对齐国有大动作时,另一个国家出手比秦国还要快,它就是燕国。

燕国多年来十分低调,在国与国之间的事务中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其他诸侯也向来不把燕国当一回事。现在,这个大家眼中的“跟屁虫”居然敢出兵,向强大的齐国发起挑战,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为什么燕国敢出这个风头呢?因为燕国得到了一个不一般的人物——乐毅。

现任燕国之主燕昭王最恨的国家就是齐国,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如何找齐国报仇。[2]现在燕国实力不断增强,国泰民安,而齐国因为齐湣王的暴政人心涣散,燕昭王觉得机会来了,便叫来乐毅,向他咨询攻齐事宜。

乐毅分析道:“齐国称霸以来,至今仍有余力,再加上其地广人多,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不易成功。如果大王您一定要讨伐齐国的话,不如联合赵国、楚国及魏国。那样一来,胜算会大很多。”燕昭王觉得乐毅的话很有道理,便派乐毅亲自出使赵国,同时另派使者联系楚国和魏国。乐毅到赵国后,除了说服赵国一起攻打齐国之外,还说服赵国用讨伐齐国的好处引诱秦国。

各国之前都苦于齐国的骄横暴虐,得知燕国想要攻打齐国后,都同意加入反齐联盟。

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前284),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让他率领全国的军队出兵伐齐。秦国也派尉斯离带着军队跟韩、赵、魏联军一起,与燕军会师。赵惠文王还把相印交到了乐毅手里。

就这样,反齐联盟集结完毕。他们在乐毅的领导下,向齐国高调宣战。[3]

齐湣王听说反齐联盟杀过来了,一点儿也不怕,立刻拿出全国所有的武装力量前来迎战。

双方在济水西岸展开决战,结果齐国大败。

战后乐毅命秦国和韩国的军队退回本国,然后部署魏国军队进攻宋国旧地,派赵国军队去进攻河间,自己则带着燕国军队长驱直入,深入齐国境内。

这时剧辛劝乐毅说:“齐国很大,燕国很小,因为有其他诸侯的参与,我们才能打败齐军。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赶快占领燕齐边境的城池,以此充实燕国,这才是长久之策。可您只是不断地深入齐境,没有占领城池,这对齐国来说没有什么损失,对燕国而言也没有得到什么利益,最后,齐、燕两国结怨甚深,成为死敌,只怕以后您会后悔。”

乐毅摇摇头,解释道:“齐王一向好大喜功,刚愎自用,既罢黜贤才,又专信谄媚小人,搞得百姓怨声载道。现在齐国已溃不成军,我们如果能够乘胜追击,那么齐国百姓肯定会背叛齐王,进而引发齐国内部动荡,这样我们就有机会灭掉齐国了。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万一齐王痛改前非,体恤臣下和百姓的话,我们就没有机会拿下齐国了。”

乐毅下令继续进军。不出乐毅所料,齐国果然乱成一锅粥,齐湣王指挥不灵,只得仓皇出逃。之后,乐毅顺利进入齐都临淄,把齐国王室所有的宝物、祭器都打包运回了燕国。

燕昭王很高兴,亲自到济水上游慰劳军队,并表彰了乐毅,封乐毅为昌国君,让他继续留在齐国攻打未克之城。

而齐湣王这时跑到了卫国。卫国是齐国的附庸,看到齐湣王来了,当然要好好接待。卫国国君不仅把自己的宫殿让了出来,还向齐湣王称臣,提供日常用度。哪知齐湣王到了这时仍然傲慢无礼,卫国人很生气,便把齐湣王赶走了。齐湣王又先后跑到邹、鲁两国避难。结果,齐湣王故态复萌,邹、鲁两国都宣布齐湣王是不受欢迎的人,向他关闭了城门。齐湣王只得又跑到莒地避难。

此时,楚国觉得机会来了,便派淖齿带着大军前来“救援”齐湣王。齐湣王听说楚国来救他了,心情大好,任命淖齿为齐相。哪知,淖齿根本不满足于只做一国之相。齐湣王一现身,就被淖齿抓了起来。不仅如此,淖齿还狠狠地教训起齐湣王来,连着问了齐湣王三个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最后,淖齿大声地总结道:“天降血雨,是上天在警告你;地崩泉涌,是大地在警告你;百姓在宫门哭泣,是人心在警告你。上天、大地、百姓都警告了你,你却仍然不知悔改,难道你还想着能活下去吗?”最后,齐湣王在鼓里被杀。淖齿为什么要下如此狠手呢?原因很简单,他想与燕国一起瓜分齐国的土地。

在齐湣王到处逃跑流窜的同时,乐毅那边进攻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来。燕军乘胜长驱直入,齐国军民望风而逃。乐毅进入这些无人驻守的城池后,并没有大肆烧杀抢掠,而是整肃军纪、安抚人心、废除苛政、减轻赋税,力图恢复社会秩序……这些做法的效果十分显著,齐国人接受燕国封号、领取俸禄的有二十余人,接受燕国爵位的则高达一百多人。乐毅取得的战绩也是显著的,六个月之内,燕国军队总共拿下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留给齐国王室的只剩即墨和莒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