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千年神庙:神圣的卡纳克阿蒙神庙
在埃及,神庙是人与神、生者与死者沟通的地方。法老是神与人、阴间和人间的中介人。神庙对于法老来说有着双重作用,既是他祭祀神的地方,也是他接受臣民礼拜的地方。特别是中王国埃及重新统一之后,法老为了获得民众的信服,开始自称为太阳神的化身。到了新王国时期,适应法老专制的宗教终于形成。法老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神,而是高出其他神的“最高神”,因此需要有成套的礼仪和举行礼仪的庙宇来强化法老的神秘性。于是,太阳神庙代替了陵墓成为新王国时期最重要的建筑形式。新王国时期的神庙一般建在平地上,主要集中在首都底比斯附近,其中以卡纳克阿蒙神庙最为有名。
卡纳克位于尼罗河东岸,原是古埃及时期一个小村落的名字。卡纳克阿蒙神庙始建于中王国时期,起初规模并不是非常宏大。但由于中王国与新王国时期的很多法老都是从底比斯起家,进而统治全国的,因此,从中王国开始,底比斯的地方神阿蒙神和太阳神拉相结合,被奉为最高神祇。卡纳克阿蒙神庙经过新王国第十八王朝的大扩建,第十九、第二十王朝的增补,到新王国末期,成了古埃及最宏大、最出名的神庙,同时也变成了皇室专用的神庙。

狮身人面像大道 这条两旁蹲坐着上百座狮身人面像的大道朝向东北方向,古时候,狮身人面像大道连接卢克索神庙与将近3公里外的卡纳克阿蒙神庙

卡纳克阿蒙神庙细节图
卡纳克阿蒙神庙东西长366米,宽110米,位于一个圣湖附近。整个建筑群的主轴线为东西向,和尼罗河垂直。主要建筑由西向东包括6道修建于不同时期的大门、大门之间的院落和柱式大厅以及最东端的圣殿。这样的布局是古埃及神庙的典型建制。神庙还有一条南北向的次要轴线,从主轴中部多柱厅后面一个立有方尖碑的院落开始通向阿蒙神庙南面的穆特神庙。
卡纳克阿蒙神庙的主入口在西面。前面有举行宗教仪式的广场。入口的第一道大门是所有门中最高大的,高43.5米,宽113米,由两堵阶梯形状的厚墙组成,中间留有门道。梯形墙上除了雕刻有记述法老重要事件的浮雕外,还有色彩斑斓的彩色装饰,显得富丽堂皇,给人以压迫感。
进入大门后是一个巨大的露天庭院,左、右各有进深一间的柱廊。正面是第二道大门。进入之后就到达了修建于塞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时期的多柱厅。这个大厅长104米,宽52米,高24米,不仅是卡纳克神庙建筑中最大的厅,也是古埃及建筑中最大的封闭空间。厅内顶部的石板由134根柱子支撑,分成16排。其中,位于大厅中央构成主通道的两排12根巨柱最为高大,其直径达3.6米,高21米,在圆柱顶端还承载着长9.2米,重达65吨的大梁。巨柱柱头模仿了纸莎草伞形花序的形状。两侧圆柱高13米,柱头为含苞的纸莎草。柱子和墙面上都刻满了彩雕以及象形文字。
多柱厅的柱子又多又密,而且柱身粗大,人们置身其中,如同进入柱子的森林,显得自身非常渺小。所有的柱子支撑着顶端的石板,石板结合得非常严密,遮住了外面的光线。因此,多柱厅顶部封闭,内部昏暗无光。但是,古埃及人还是巧妙地利用大厅中间两排巨柱与其他柱子之间的高度差,开了高侧窗。晴朗的时候,外面的阳光能够顺着这种巨柱间的垂直空隙照亮中部的三条主通道,并且随时间逐渐消失在边廊,充满了变化和虚幻。这种建筑结构上所体现出来的巧妙构思,让人为古埃及人的想象力赞叹不已。
从第三道大门进入,穿过第四、第五、第六道大门,最终可以到达圣所。圣所里有一艘三桅帆船,然后接一个被方柱柱廊环绕的巨大庭院,这里原来是图特摩斯三世的节庆大厅。从节庆大厅环绕走进就是最终的圣殿,阿蒙神像立在红色花岗石基座上。
卡纳克阿蒙神庙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成就。在大门和神道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之后,内庭院阴沉的回廊、昏暗的神殿以及笔直的构筑空间营造出一种神秘感。神庙的建筑按轴线式布置,一座接在一座的后面,空间也是越来越小,而且私密。这种先是宏伟高大,然后幽暗神秘的手法能够很好地营造出统治者的威严。现在,当我们走过巨大的神庙,仰望高大的塔门;当我们走在光影交错的多柱厅,注视巨大的石柱,纵使年代久远,纵使纹路斑驳,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建筑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仍能想象到当年卡纳克阿蒙神庙的恢宏和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