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人类文明产生之初,建筑就出现了。原始人需要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他们或用树枝、树叶在树上搭建木头小屋;或在地上挖坑,以动物的骨头为柱,以动物的皮毛为顶,搭建帐篷式的半穴居棚屋。因此建筑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长。从空间的角度看,由于地理、气候、交通等的差异,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有着自己的地域特点。而从时间的角度看,由于宗教、经济、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每个时代的建筑又有其自身的特色。而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同时代之间的传承关系,导致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世界上的建筑千变万化,相互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建筑区别于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建筑除了讲究美观之外,还得兼具实用性。公元前1世纪,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其著作《建筑十书》中就提到建筑的三原则:坚固、实用和美观。“实用”指的是建筑内部空间符合建筑的功能与用途;“坚固”是指建筑的结构牢固,建筑的材料和构造能适应当地的环境与气候;“美观”则是建筑要让人感到愉悦,要符合美学的原则。前两个原则都是和建筑的实用性有关。

建筑具有实用性是因为建筑是人类生活、生产发生的场所,但建筑又不仅仅只是承载这些活动的物质环境,它具有多重属性。建筑的形式、结构、装饰等包含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情感和需要,体现了建造时代的政治、经济、审美和技术发展水平,甚至有些还上升为所属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象征。

正是由于建筑有着漫长和复杂的历史,自身的内涵也极其丰富。讲建筑史的专业书籍往往都是大部头。以西方有着百年历史的《弗莱彻建筑史》为例:这部史书有着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总页数多达2000页。这对非建筑学专业的朋友来说,阅读起来会有不小的难度。本书作为科普性的图书,旨在有限的篇幅内,让更多的读者能够了解建筑,感受到建筑艺术的魅力。因此选择了一些大众较为熟知且是建筑史上比较经典的建筑,介绍它们产生的背景、建造的技术和艺术特色,并以这些建筑为线索,让读者能对建筑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本书从第一章到第九章主要介绍古埃及和欧洲建筑,从古埃及建筑一直讲到20世纪初现代建筑的产生,用时代或建筑风格去划分每一个章节。这部分建筑发展的核心主线是建立在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之上的犹太—基督教文化体系。从第十章开始,本书将目光转向更广泛的地区,介绍南美洲、除中国之外的亚洲其他地区和伊斯兰世界的建筑。这一部分的章节不再以风格划分,而是用地域来划分。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为每个建筑配了精美的图片,也尽量避免涉及过多的专业词汇,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