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莫斯科圣瓦西里大教堂:俄罗斯的璀璨明珠
圣瓦西里大教堂坐落在莫斯科市中心红场南侧,是一座修建于16世纪中期的东正教教堂,因为带有明显的民族传统特色而出名,尤其是那标志性的圆顶,已经成为俄罗斯传统建筑的象征。
13世纪时,莫斯科大公国被蒙古人攻占,经过多年的反抗,1552年,莫斯科大公国打下了蒙古人最后的据点喀山汗国,从而结束了长达300年的屈辱史。为了庆祝民族独立,伊凡四世下令在已经成为莫斯科公国首都的莫斯科修建一座大教堂,这便是后来的圣瓦西里大教堂。
圣瓦西里大教堂起初被称为“沟边”大教堂,因为它选址在克里姆林宫城墙外的壕沟边。1555年,大教堂正式动工,建筑师是巴尔马和被誉为“城市和教堂工匠”的波斯特尼克·亚科夫列夫。按照莫斯科的传统,一般国家性的教堂都在克里姆林宫里面,但这座教堂是为了纪念全民族独立,建筑师破天荒地将大教堂的选址定在克里姆林宫外,红场和莫斯科河之间。这里是一个高地,是宣布沙皇命令和布告公文的地方,也是民众聚在一起祈祷的地方,是城市中心的中心。这样的选址注定了这座大教堂的重要地位。因为著名的东正教圣徒瓦西里葬在了大教堂中,所以民间开始称这座教堂为圣瓦西里大教堂,并最终成为正式称呼。
大教堂最吸引人的是它奇特的造型,由8座带洋葱头穹顶的小塔楼围绕一座带俄罗斯民族特色帐篷顶的中央大塔楼构成,它们都坐落在同一个高大墩座上。据说,建筑师最初设计的是修建7座小塔楼,但是因为无法解决不对称的问题,最后改为8座。中央大塔楼最高,达46米,下方是一座大礼堂,它的帐篷顶尖端上也有一个小小的金色穹顶。8座小塔楼是8个独立的小礼拜堂,围绕一圈,其中位于希腊十字平面四臂的4座小塔楼大一些,高度也更高一点。另外位于对角线的4座小塔楼小一点,也矮一些。8个洋葱头穹顶的装饰花纹各不相同,有的是菠萝纹,有的是蒜瓣纹,还有的是波浪形曲线纹。它们和中央塔楼的帐篷顶都覆盖有色彩绚烂的瓦片。尽管大教堂的9座塔楼样式不一,颜色不同,高低错落,但是它们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却显得十分和谐。

圣瓦西里大教堂俄罗斯红场上的美丽建筑,就像是童话世界的城堡一样有着让人眼花缭乱的美丽色彩
教堂的外墙主要是红砖,重要的细节用白色石头点缀,再配合五颜六色的穹顶,使得圣瓦西里大教堂像是童话故事中的城堡,又像一团腾空的烈焰,充满了象征民族崛起的欢喜。它与边上的克里姆林宫和红场也十分搭调,调和出一种俄罗斯特有的氛围和情调。实际上教堂内部的空间狭窄幽暗,非常不适合举行宗教仪式,因此,它更像是一座采用了建筑形式的雕塑。
进入大教堂需要经过两个外门廊,这两个门廊都十分精致,画满了装饰画。大教堂内部的墙壁和穹顶上都有壁画装饰,但是除此之外的装饰不多,有些偏朴素。这座大教堂从外面看绚丽多姿,让人以为走进了童话之中,但是内部却是朴素清净,这样的反差让人感受格外明显。不过,正是由于这种朴素和清净,让人们在里面祈祷和追思的时候,更加心无旁骛,认真虔诚,这可能就是当时设计者追求的效果吧。大教堂内部的石墙厚达3米,异常坚固,所以在历史上的某段时期里,大教堂的底部被当作仓库使用。后来从教堂底部出土了一些箱子,里面装满了古代王室的金银珠宝,从侧面证实了这个说法。
在大教堂前面的小花园里,立着一座铜雕像,用来纪念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维奇·波扎尔斯基和库兹马·米宁,这两人曾经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领导志愿军抵御波兰入侵,被人们视为民族英雄。雕像最初安置在红场中央,后来因为在阅兵式上阻碍方阵,在1936年被移放到了大教堂门前。同俄罗斯很多其他著名大教堂一样,圣瓦西里大教堂历史上也多次遭到破坏,并多次修缮。1611年,波兰人洗劫了这座大教堂;1812年,法国人占领了这里,甚至把教堂当成了马厩。教堂也在17世纪、18世纪以及近代,经历过多次改建,虽然增加了许多内容和装饰,但是其基本形态和风格一直保持不变。
因为俄罗斯信奉东正教,所以之前的建筑主要采取的是拜占庭风格。圣瓦西里大教堂作为民族独立的象征,也是俄罗斯建筑在拜占庭风格影响下,结合当地建筑传统,形成自己民族风格的新建筑风格代表作。所以,圣瓦西里大教堂对俄罗斯建筑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已经成为莫斯科最受欢迎的景点,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