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罗马的墙外圣保罗教堂:古老的基督教堂之一
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当罗马共和国还在全盛时期,远在东方的犹太行省,一个小男孩诞生在伯利恒的马厩里,他便是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由于基督教产生于下层民众,一开始被称为“穷人的宗教”。伴随着古罗马共和国四通八达的道路体系,基督教很快就流传到了帝国的各个角落。教会势力的增长不可避免地和罗马帝国的利益产生冲突,因此在基督教创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其受到罗马统治者的排挤和迫害,教徒们只能在地下墓室或一些教徒的家中举行秘密的聚会。
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了《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基督教徒终于可以走出地下墓穴,于是第一批基督教教堂在罗马建造起来了。基督教的教堂和之前古罗马、古希腊的神庙不同,既不是用来保存基督神像的场所,也不是上帝在人间的住所,而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基督教会在寻找能满足他们需要的建筑形式时,把目光投向了古罗马会堂建筑巴西利卡,因为巴西利卡不带有异教的痕迹。
基督教会对罗马的巴西利卡会堂进行了改动。首先,为了宗教仪式的举行,入口被调整到了长方形的短边上,中央的大厅空间变成容纳教众的大厅;其中的纵向柱子将大厅划分为几个长条形空间,中间比较宽的是中厅,两侧的是侧廊。其次,与新入口相对的原本是法官席的半圆形空间变成了圣坛,教士们在此向教徒们传经布道,这里还设置有唱诗班的席位。最后,由于还需要存放仪式所需器具以及更多容纳神职人员的地方,在圣坛和中厅之间增加了一个横向的空间,其向南北伸出,叫作“横厅”;由于形状类似双耳,也叫“耳堂”。这样,基督教教堂形成了一个十字形平面,横条比竖条要短,象征着耶稣受难的十字架。这一形制深受教会和教众的推崇,后来成为西欧天主教教堂最正统的形制,称为“拉丁十字式”。
修建于386年的墙外圣保罗教堂正是一座典型的巴西利卡大教堂,它建立在罗马南城墙之外的使徒圣保罗墓地上。圣保罗曾经是犹太教教徒,后来受到耶稣圣灵的启示,成为耶稣最得力的助手,对基督教的传播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尼禄皇帝时期受到迫害,殉教于罗马城外。圣保罗教堂的入口设在西面,圣坛在东边,这样教众每天早上来教堂中做礼拜,正好面对升起的太阳,体现了耶稣复活的象征。另外,这样举行仪式时,信徒也可以面对耶路撒冷圣墓所在的东方。因此这种入口的朝向安排被后来绝大多数的教堂所沿用。
圣保罗教堂的中厅宽24米,长97米。中厅的两边各有两个侧廊,每个侧廊的宽度约为中厅的一半。划分中厅和侧廊的不是一般希腊式的柱廊,而是采用类似凯旋门的连拱廊,非常有节奏感。当教众进入教堂,立刻会被这些整齐的柱子、拱券上方的线脚、窗框、天花等形成的透视线所引导,将目光集中到位于中厅尽端的圣所。教堂的中厅高于侧廊,利用高差在中厅上方开了21个大天窗采光。中厅和侧廊上方的屋顶采用的是传统的木桁架构造。耳堂与中厅差不多高,进深比较大,但长度稍稍突出外侧廊一些。半圆形空间没有窗户,较为昏暗,但可以通过耳堂的拱窗和圆窗获得充足的光线。在5世纪左右,教堂前面还修建了一个由150根科林斯柱子围成的前院,院子中央设置了圣保罗的雕像。

罗马的墙外圣保罗教堂的西立面和前院前院周围有科林斯柱廊,中央设置了圣保罗的雕像
这座曾经被认为是罗马最漂亮建筑的圣保罗大教堂在1823年毁于一场火灾,不过于1840年“按原样”进行了重建,保留了原有的大小、比例和一些墙体。今天,人们还可以到这了解基督教早期教堂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