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逆天改命的高中时代

对于晨曦和他的同龄人来说,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就是参加高考,高考是哪个时代孩子渴望而又遥不可及的存在。“我命由我不由天”,是每个青年原力觉醒的发动机,更是奋勇向前的助推剂。

刚踏进高中校园的晨曦,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校园看起来有整个村庄那么大,宽敞明亮的教学楼,红砖黛瓦的宿舍,硕大无比的操场包括足球场,篮球场和跑道,还有只有一个顶棚半露天的餐厅,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让晨曦充满了无穷无尽探索的欲望,高中的知识量和科数也比初中多很多,有数学,物理,化学,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等等。课数的增加和难度的增加,让晨曦一开始不是那么的适应,学起来比较吃力和困难。

高中需要上晚自习比较晚,而且一中离家里比较远,晨曦再走读已经不现实了,穆庄的远房姑姑家里比较富裕,有空房子,晨曦为了省住宿费就住到姑姑家里。每天早上七点钟到学校开始早读,八点下早读去食堂吃早饭,八点半开始上课,十二点放学吃中饭,下午的课从一点钟开始到五点半放学,然后吃饭活动一会,六点半开始上晚自习到九点半下晚自习。有些同学下晚自习后还会继续点蜡烛学习一会。这是高中时代晨曦周一到周六上午基本的生活轨迹。周六下午回家,周日晚上返校。每三个礼拜晨曦返校的时候就要从家里用自行车一袋小麦到学校,然后去教务处换成粮票,这是晨曦所有的口粮,有时候返校的时候会从家里待些腌制的咸菜来做调味品。有些同学会带些钱到学校,来买一些粮票买不到的东西,晨曦从来没有带过钱,所有的吃喝拉撒都是靠那一袋小麦换来的粮票。跟不上课的晨曦格外用功,并没有考虑太多其他的,从初中的荣耀中还没有迅速的走出来,所以有点飘飘然。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付。一件“好事情”让晨曦的飘飘然达到了顶峰。哪个年代抽奖还是真实的抽奖,没有什么猫腻的抽奖,因为晨曦的奖励证实了这个观点。学校团委分到了福利彩票的份额鼓励大家踊跃抽奖,彩票的概念第一次走进了晨曦的生活。团支书认真负责的告诉大家抽奖规则和中奖金额,一等奖是一台彩电,价值高达2000元。这个数字在1993年是一笔巨款,晨曦全家一年的总收入也只有几百块钱,一个鸡蛋才几分钱。飘飘然的晨曦也想抽奖,但是一张彩票二块钱,晨曦口袋里只有一块钱,班里所有同学都抽了,只有晨曦没有钱抽。晨曦的同桌顾仁义看出了晨曦的尴尬,问他为什么不抽,晨曦说自己只有一块钱,不够抽的。顾仁义说他借给晨曦一块钱,这样就可以抽了。头脑发热的晨曦并没有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也头脑发热的去抽了。彩票刚拿到手里还没来得及开,后面的李江安就抢过去说我帮你开。接着李江安读出了每个数字,红色,12,8,15,6,24,30。蓝色,18。读到最后一个数字,班里所有人都长大了嘴巴。因为这张彩票的数字和团支书在黑板上写的我一模一样。整个班级沸腾了,这是整个高中时代晨曦享受到最大荣耀,出道既巅峰。这份荣耀仿佛给这个积贫积弱家庭带来了一份希望。晨曦的父亲叫上家族里学问最高的晨曦大伯一起,到学校和校领导协商怎么领取奖品。当时的晨曦家里连黑白电视都没有,全县有彩电的也没有几家,因为当时的中国物质并不像现在这么丰富,不是有钱就能买到想要的东西,彩电就是有钱也买不到的其中之一。校领导建议晨曦家里拿钱,毕竟2000块钱对这个家庭的作用远远大于彩电。根据心理学原理,物质需求没有解决的时候,精神需求会变得毫无意义。最终的结果是晨曦家里拿了2000块钱,彩电给了学校的某位领导。这件事对晨曦的反面影响非常大,晨曦的内心开始飘飘然起来,以为自己是天选之子,以为自己是无所不能,思想的滑坡转变到行为上就是懈怠和懒惰,早自习迟到,上课不认真听讲,整天沉浸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氛围中。这种情况持续了整个高一,晨曦的成绩也从全班第七名滑倒了二十几名,妥妥的退步积极分子。

高一在浑浑噩噩中结束了,高二开学的晨曦并没有及时醒悟。直到一件事情发生才刺激了晨曦,让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堕落的严重后果。高二要开始分文理科,全年级要按照成绩分成七个班,五个理科班,二个文科班。晨曦尽管成绩下滑到中游,但是依然被分到了理科的高二五班,这是理科的最后一个班级。晨曦依然延续着高一时候的自我良好,行为上依然懈怠。直到有一天早读期间,班主任张老师把晨曦叫到办公室,问他可不可以去文科班,因为他的表现在文科还是理科班都考不上大学,在理科班也是浪费名额,不如把名额让给乔同学。按照前几年的高考情况,文科班没有一名学生考上大学的。班主任张老师的这段话深深的刺激了晨曦,还有两年的时间久被认定不能考上大学,这对天生敏感,自尊心强的晨曦是一种侮辱。同时也让他认识到自己中奖后遗症引起的后果太可怕了。中奖2000块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更不能改变家庭的贫穷。晨曦也写信在BJ读大学的哥哥的意见,哥哥从被BJ打来了电话,告诉晨曦不要去文科班,因为文科班根本考不上大学,所以晨曦拒绝了班主任张老师,并答应张老师遵守学校规定,努力学习,不会让他失望。张老师也没有强迫晨曦做什么,因为换不换班是学生自由,学校并没有权力强迫。这件事情的发生给晨曦敲响了警钟,让他重新开始认真对待能逆天改命的高考。

高中时代的晨曦收获了珍贵的友谊,这份友谊成了他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伤心有人安慰,快乐有人分享,困惑有人答疑,逆境有人助力。晨曦一直认为这是他高中时代最大的成功,甚至可以和他的高考成功相提并论。县一中是县里的最高学府,是全县70万人口精英集中营,套用一句当下流行的词汇,那是是the best of best。当年的高一有7个班,每个班有40人,晨曦被分在5班。这个班里的同学来自于全县各个乡镇,有焦元的,有城关的,有刘楼的,有冯口的,有菜园集的,有高村的,还有县城的。晨曦和其中的三个同学关系最好,一个来自刘楼的叫李广利,一个来自焦元的叫范永刚,还有一个来自东明集的叫王义中。他们四个一起吃饭,一起上晚自习,一起打篮球,一起聊天打闹。给紧张的高中时代带来了开心和快乐。同学们送给我们四个人一个外号,叫“四人帮”。后来慢慢的扩展,又有来自冯口的冯卫明,来自宋庄的宋永标,来自县城的李建华和张晓彤,单文增,来自刘楼的孙志民和刘志敏。王义忠也因为一些原因退出,最终到高中毕业时形成了10个好朋友的圈子。可喜的是10个人全部考上了大学,这在当时升学率几低的时代是一种奇迹,我相信也是互帮互助,互相影响,你追我赶的氛围造就了这份荣耀。一直到现在,每年的大年初四,这十个人都会在老家相聚,从天南海北赶回去,带着老婆孩子,只为了那份坚守和友谊。晨曦永远无法忘记三哥范永刚给他资助的2000块钱,在他最困难的时候雪中送炭。还有二哥,每次去济南或者回县城,带给晨曦的那份温暖让他感叹这份友谊的美好。

高中时代在苦行僧的时代就结束了,除了收获的友谊和成功的高考,晨曦唯一还能记起来的就是餐厅。整个餐厅像现在的菜市场,四周漏风,只有一个顶棚。地上是肮脏的剩菜剩饭,一不小心就会踩到鞋上。用铁大桶装着胡辣汤和菜,桶边上都挂着菜叶子,整个餐厅都弥漫着着一种馊味。晨曦在这种地方吃了整整三年,毕业后他对馊味和不干净的餐厅有一种天然的排斥。

高考的晨曦超常发挥,没有让任何一道题空着。当年高考一本录取分数线619,晨曦考了625。填自愿的时候,晨曦哥哥帮着一起参谋。青岛是一个风景怡人的旅游城市,青岛大学对SD省招生又特别多,为了保险起见,就填报了青岛大学。最终被成功录取到物理系,这和晨曦填报的专业大相径庭,他填报了金融,国际贸易和货币银行。因为在晨曦的眼里,挣钱是第一要务,贫穷会限制自己的发展,让自己的才华无法施展。班主任张老师对晨曦的高考成绩十分满意,因为全班四十几个人只有6个人考上了一本。张老师说了一句让晨曦终生难忘的话:“晨曦啊,你平时看着挺迷糊,高考的时候还没不迷糊那”。这句话从骨子里体现这对晨曦的不看好。这也是晨曦自卑的根源,原生家庭出来的孩子都要背着沉重的窠臼,只有自己放下,才能成就真正的自己。直到现在晨曦都无法原谅张老师当年的所作所为,但是已经放下了对张老师的怨恨,理解了他的立场,感激他的谈话让自己警醒并让自己开始发奋图强。

等着去青岛上大学的晨曦开始懂的了父母的辛苦和操劳,对自己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感到了深深的忧虑,怕父母供不起自己读完大学。晨曦的担忧被后面发生的事情一一验证。晨曦提出出去打工挣钱,爸爸找了本家亲戚,宝银叔,他是一个小包工头,带着一些农民工帮别人盖房子。晨曦成了农民工大军中的一员,每天六点起来上班,晚上七点才能下班。夏天炙热的太阳能把大地烤焦了,晨曦瘦弱的身体掂着一兜泥,一摇一摆的从和泥的地方到盖房子的地方,总共100米的路晨曦要走5分钟才能到,汗水夹杂着泥水在身体上肆意横流。这样的来回,晨曦每天要走100个,晚上下班回到家,晨曦端碗的手都是颤抖的。第七天的时候,晨曦的两只手已经起了大大的血泡,已经无法端起碗来吃饭了。晨曦的父亲帮山要晨曦伸出手来,父亲看到已经满是血泡的手,拒绝晨曦再去打工了,晨曦短暂而有难忘的农民工生涯就这样结束了。这段经历让晨曦对底层人民有一种深深的同情,成了他以后处理事情的一个基本准则之一,那就是对弱者的同情和喜欢打抱不平的性格。

高考的成功,成了晨曦命运的分水岭,从此他的人生脱离了祖祖辈辈的无限轮回,完成了逆天改命的惊人一击。在这里,晨曦想聊聊自己的家族,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家族培养出了晨曦,又是一个怎样的养分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性格。

在晨曦的记忆里,这个家族从来没有出现书本里那种一家人和谐温馨的场景,历年来,叔伯之间都是持续不断地斗殴、争吵、威胁,他们不像是亲人,而更像是世仇,一言不合拿刀就砍,一句不对翻脸就吼,晨曦总是感觉不像是一群亲人生活在一起,而更像是一群累积了几十年仇怨的恶徒,被困在家族的笼子里,一定要杀光最后一个人才肯罢休。二十年后,当晨曦去全国各地游历,知晓潮汕人和温州人的故事时,总是被他们的家族精神所震惊,他们总是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仅凭家族血缘关系,就把大量现金交给同族某个有能力的人去运作,共同收获财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团结一致的家族观念令我闻所未闻。晨曦开始反思,是什么原因让自己的家族故事,完全活成了反面教材。这一切的源头,在于家族的认知偏差。晨曦家族打小教导孩子的,是凶悍、暴力、仇恨、猜忌、多疑。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你到外地就要比别人狠,只有更凶狠,别人才怕你。”这个山东底层农民家族的逻辑,主张采用暴力压服别人,从而获取廉价的服从,而从来不是合作共赢。

晨曦一直认为,真正让自己家族陷入恶性循环的,从来不是贫穷,而是愚昧。贫穷的人不一定愚昧,但愚昧的人一定贫穷。是暴戾和无知造成的愚昧,世世代代纠缠着晨曦家族里的每一个人。家族里的人通常以为暴力可以解决问题,同时坚定地否定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晨曦爸爸这一代人几乎都是初中没读完,晨曦这代人,除了晨曦,没有一个能读到大学,大部分都是初中,极小部分能读完职高。晨曦原本有一个瘦小但聪明的堂弟文创,他还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常常跑来跟晨曦聊英法百年战争、罗马帝国各个皇帝,他经常能快速背诵古文,并且每当晨曦谈及一起历史事件时,他就像百度一样能迅速说出当时的年份和大概背景。他有着过目不忘的良好记忆力,本应是晨曦这一代孩子里最有出息的人。

2016年奶奶去世时,晨曦再次见到文创,那时他已经三十多岁,整个人突然暴肥,头发全部掉光了,娶了邻村一个精神不正常的女子为妻,生了一个儿子智力低下,一个女儿精神不正常。一家四口一年的收入不到2万块钱,一个月家里的开销不到2000块钱,这些钱都不够晨曦请朋友吃顿饭的。文创重复着他父亲的轨迹,过着悲惨的生活。

晨曦那时忽然觉得心里一片悲凉,文创小时候是那么聪敏,本来很有希望成为一名知识分子,结果却被家族的愚戾之气牢牢束缚,终生无法动弹。晨曦所有的堂弟堂妹们,没有人完成普通高中学业,现在他们都三四十岁了,要么成了游手好闲的二流子,要么从事最底层的苦力工作,没有一个人有稳定职业,因为他们的父母,从未打算供他们好好读书,进入社会后,也从不给他规划一门手艺谋生。

晨曦的父辈们不仅不会教导子女,他们自己因为缺乏教育,终生活在迷惘当中,你无法跟他们正常沟通,常常说着说着就比谁的嗓门大,他想跟你商量一件事,唯一的技法就是在气势上压制你,训斥你,常常把沟通变成了争吵。因为不断地跟家人、同事、上级吵架,也因为粗陋的短视,晨曦家族里的人通常拿不到任何社会资源,跟人合作做生意从来没有下一次,一次次被机会抛弃,这时候,家族里的人从来不做反省,通常会搬出阴谋论,认为是某某人在陷害他。这时候就会气咻咻地补一句:我迟早要砍死这个畜生!

他们不仅没有给孩子做加法,还将暴戾的人生哲学传给了下一代,不断给孩子做减法,以致于我们陈家世世代代,在最贫穷最愚昧的生活里苦苦挣扎。

晨曦的人生命运面前,和普通的中国人,本有着一段巨大的、难以逾越的鸿沟,晨曦的人生剧本,本应该跟他那个聪敏的堂弟那样,在少年时闪闪发光,到青年时成为工地苦力,到中年时过着奄奄一息的生活。晨曦今年四十九岁,本应该在高速公路填水泥,或者在建筑工地打灰,像他父辈那样,仇恨世间的一切,逃避人生的责任。每次一想到这里,晨曦就有一种死里逃生的感觉,晨曦感谢他的父母,感谢家里的那本《西游记》,感谢家里的黑白电视天天播放的新闻联播,感谢在苦难的生活里,依然保持爱读书的人生习惯。在如此贫瘠和恶劣的环境中,晨曦庆幸能长出自己这朵彼岸花,并给自己订下了人生两大目标:1,给父母提供老有所养的生活,让他们不再受穷病的折磨。2,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挡风遮雨的庇护所,让他健康快乐的长大成人。原生家庭对暴力解决问题的崇尚,和大学受到的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的教育理念,在晨曦的身体里冲撞,搏击,撕打,也无法分出胜负,把晨曦折磨的痛苦和疲惫不堪。晨曦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无法找到出口,一度易怒,刻薄,无法包容,不懂得怎么去爱。直到知天命之年,这种冲撞终于分出了胜负,晨曦的人生迎来了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晨曦只是想告诉后来人,有些简朴的话,真的很有道理,不要总带着戏谑的方式去调侃真理。比如,知识改变命运,真的可以。

晨曦和他的三个好兄弟完成了高中的毕业仪式,给自己逆天改命的三年画下了休止符。他们把自己用了三年的饭碗放到一起,碗上的每一道污渍仿佛都在诉说着他们的荣耀。他们决定把四只碗埋到操场下面,并相约若干年后一起挖出来。多年以后,四个好兄弟端着盛满琼浆玉液的酒杯,觥筹交错的时候,都会谈起这段美好的往事,每个人的眼圈都在笑声中微微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