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从希腊说起

第1节
先聊聊希腊(1)哲学

讲欧洲历史基本都要从古希腊开始,缺了古希腊的欧洲历史,就不再是完整的欧洲历史。古希腊文明对欧洲的影响非常巨大,当今的世界体系与欧洲文明发展息息相关,因此,也可以说古希腊文明深刻影响了世界。谈古希腊则要边谈历史,边讲古希腊哲学。

西方的哲学始于古希腊,西方文明也源于古希腊。古希腊民族是个精于游历的群体,在地理上,希腊和波斯、腓尼基、美索不达米亚、塞浦路斯、埃及等地中海东部地区和意大利南部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希腊人善于借鉴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据此创造或改造为自己所用。在这期间,他们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古希腊文明从通过宗教、神话或超自然观念来解释世界,逐渐演化成以纯粹的理性力量获得并确证对世界的解释。这种转变代表着一种思维的开端,即哲学。

通常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左右的一千年的时间,被定义为“古希腊哲学时期”。古希腊哲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米利都阶段,代表人物有泰勒斯、德谟克里特、阿那克西曼德;繁荣期,代表人物有伟大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晚期出现了几个代表性学派,比如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等。古希腊产生的哲学主要领域有: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包括伦理学、美学以及逻辑学。

古希腊文明,产生了民主制度,但是它的民主制度不是针对全民的,只是针对城邦里的男性公民。当时不仅有奴隶劳动,还能依靠军事征服获得大量的战利品,这种社会经济结构产生出了有钱有闲阶级,而正是这些人拥有闲暇时间沉浸于哲学思考。

哲学是什么?哲学就是人类对世界的终极性或者是本质的思考。我们每个人小时候或许都思考过:世界万物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

早期希腊哲学

泰勒斯(约前624—前547年)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水是原质,其他一切事物都是由水构成的。这开启了古希腊关于世界构成的“四元素说”——水、气、火、土。

阿那克西曼德(约前610—前545年),据说是泰勒斯的学生,他反对泰勒斯的说法,认为万物都出于一种简单的原质,但那不是水,而是不可见的、非具体的、未受规定的东西,他称之为“阿派朗”,意为“无定”或“无限性”。“阿派朗”通过运动而产生出冷热、干湿等对立面,进而产生万物。世界源自“阿派朗”,归于“阿派朗”。这与中国的“太极”“阴阳”等哲学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毕达哥拉斯(约前580—前500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万物的本原。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而整个宇宙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体系。毕达哥拉斯的影响极为深远,他创建的学派持续存在了400年的时间。他认为如果世界上有神,数学就是神的语言,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由“数”构成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完全构筑纯理性概念的学派。有趣的是,他本人还是秘密教团的教主,教规建立在禁欲主义、数字命理学和素食主义的基础上,拥有非常多狂热的信众。毕达哥拉斯还称自己“是一个哲学家”,他是第一个使用“哲学家”这个词的人。

泰勒斯

毕达哥拉斯

阿那克西曼德

德谟克里特

德谟克里特(约前460—前370年)认为“原子”是宇宙万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在这里,原子并不是一个物理的概念,而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是构成万物的最后的单位。

繁荣期的希腊哲学

这个时代诞生了古希腊三位最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年)、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和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苏格拉底的大部分时光是在雅典的市场里度过的,他向遇到的每一个人发问。苏格拉底曾说,如果有死后的生活,他也会向幽灵发问。他最重要的智慧:人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无知,才有可能去获得真正的知识。

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的伦理哲学。希腊的神学和宗教极度发达,但希腊宗教是一种不完整的宗教,神只有神通而没有神性。希腊宗教没有给人提出任何伦理和道德上的要求,人人追求极端的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直到苏格拉底出现,希腊人才开始探寻社会组织中伦理的意义。苏格拉底为当时的希腊人规定了一种伦理和道德,即知善者必能行善。此前,希腊的哲学家们更多的是对自然的关注和对世界本原的思考。

到了苏格拉底的时候,他由人们以往对自然界的关注转变为对人自身的思考,也就是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美德?人应该怎样生活?什么是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在承认自己无知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探索和对话领悟到知识,然后把真知付诸行动就是善行。苏格拉底的伟大就在于此。在这之前是由神,而不是人来规定这些事情。正是苏格拉底开启了这种对人自身的反思,从自己内心的深处去发现善、美、道德。

苏格拉底的思想对雅典人传统的道德、宗教和文化造成重大冲击,因而被大批人激烈反对。后来,他被雅典法庭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化青年等罪名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便饮下毒酒而死。苏格拉底对后世影响巨大,却没留下任何文字作品,他的学说主要是通过学生柏拉图流传下来。柏拉图是与老师苏格拉底并称的伟大哲学家,在老师被判死刑后,他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说:“你们自称正义、自称自由、主张民主的一群人,居然把一个最正直、最有智慧、饱含真理的人投票判处了死刑!这就是你们所谓的民主制度么?”这导致柏拉图从此反对民主,他认为一个完美的国家必须由“哲人王”来统治。

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分等级,虽然人格上平等,但每个人智力、道德水准和心智是不同的。一个心智100分的人和一个心智10分的人,都只有一票,那么投票的结果便可想而知。柏拉图认为民主是非常坏的制度,但他的理想国也有问题,“哲人王”不能永生,也无法解决继承人问题。

柏拉图创办了阿卡德米,也就是学园。在学园里,学生们学习哲学和自然科学。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以故事为题材,叙述了苏格拉底与人的对话。实际上是借苏格拉底之口,阐述了自己对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社会和政治哲学、心理学和艺术哲学的解释。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代已经不是希腊的黄金时代。亚里士多德出生于色雷斯,他不仅是希腊最后一位大哲学家,也是欧洲第一位生物学家。亚里士多德跟着柏拉图学习了二十年,在导师去世后不久,因与学园的新领袖意见不合,离开学园回到了马其顿。他有句很著名的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就是他离开柏拉图学园以后说的,一方面出于气愤,另一方面他打算自己开创一种新的哲学体系。

亚里士多德效仿老师柏拉图,在雅典建立了一个学园。这个学园在靠近太阳神庙的地方,他自称这是座光明的学园,也就是著名的吕克昂学院。

他著名的弟子亚历山大大帝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给他送来了各地的典籍,还有各种各样珍奇的动植物,亚里士多德还因此办了一个动物园。他的学园里面,有希腊其他地方看不到的珍奇之物。他经常带着他的学生们在学园里东游西逛,边走边看边教学,在这个过程中碰撞出了很多智慧的火花。

柏拉图对民主制产生了怀疑,主张由“哲人王”来统治国家,而亚里士多德则相对现实,他描绘了几种人类制度:一种是“贵族制”,由贵族承担战争义务,不承担者属于被统治阶层;第二种是“民主制”,战争义务由公民承担,权力由公民分享;第三种则是“僭主制度”,由一人独裁或寡头垄断,但他们不承担战争义务,义务和权利极不对等,底层人民承担一切义务却没有相应的权利。从欧洲历史来看,这三种制度在不同时期皆有体现。

晚期希腊哲学

晚斯的希腊哲学有两个重要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表面主张个人享乐,实际上它的创始人伊壁鸠鲁(前341—前270年)真正追求的是一种善的人生,幸福是满足必需的自然欲望,避免无意义的欲望,过上朴素而平静的生活。伊壁鸠鲁对快乐的定义是消极的,“快乐就是没有痛苦”。可惜这种隐士般的哲学被罗马追随者们败坏了,他们将快乐定义为积极的刺激,强调暴饮暴食、肉欲主义和淫逸放荡。

伊壁鸠鲁所处的年代已是希腊晚期,连年的战争、混乱,类似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晚期,城邦互相征战,杀人盈野。孔夫子的思想在春秋晚期没什么市场,苏格拉底的真善美思想在连年战争、混乱、疾病、灾害中的古希腊也是没什么市场的。伊壁鸠鲁只好让大家不要管那么多了,追求自己当下的快乐就够了。

伊壁鸠鲁

斯多葛派的创始人是塞浦路斯岛人芝诺(约前336—前264年)。公元前294年,芝诺在雅典开办了自己的学园,因学园在一条有壁画的长廊下,画廊在希腊语中为Stoa,因此芝诺的学派被称为斯多葛派或画廊学派。他们把德性、善良和知识、智慧等同。智慧就是善,真实就是美,人类为了达到善和美的状态,必须舍弃一些世俗的快乐。在斯多葛主义全盛时期,基督教走上了历史舞台。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涉及具体的历史事件,是因为厘清希腊哲学的线索后,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希腊文明的精髓。

芝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