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第一桶金
- 1978:开局抱走林黛玉
- 不太虚
- 2040字
- 2024-07-18 18:11:16
三道湾的集市并不在公社,而是在公社后面三里外的大戏台前面。
那里场地宽阔,逢5日便是集,一个月三次,周遭的村子里不少人都会来。
原本这里有一座大佛寺,占地很广,香火鼎盛。
但是现在佛爷的风光不在,所谓的庙会自然也没有了。
冯云山骑着自行车穿过一座小桥,便进入了公社所在的这条小街道。
说是街道并不准确,没有名字不说,这街道还不足百米。
公社处于在一个三岔路口的地方,因此形成了一条约摸八九十米长的破烂小道。
只不过因为这里靠近行政中心,所以也形成了周围的CBD。
不过这个商务区唯一的一座象样建筑物,就是供销社的门市部。
还有一个理发馆和一个照相馆。
在周围十几个村庄的老百姓眼里,就是一个大地方。
到这里来赶一回集,值得乡里的婆姨女子们隆重地梳洗打扮一番。
另外,这街上的南头,还有个小食堂。
食堂里几个吃得胖乎乎的炊事员,在本公社和公社主任一样有名气。
生活在这穷乡僻壤的人们,对能吃肉的人是羡慕嫉妒恨!
冯云山骑着自行车穿过这里,在三岔口,公社的大门上方有一个高拱。
上面时刻的字迹“农业学大寨”另一面是“工业学大庆”。
只不过原来经常被涂的鲜红醒目,现在看着有些褪色。
有人说现在上面不让学了,也有人说要学。
但是不管怎样,最保险的就是先什么都不做。
三道湾公社在这千沟万壑的黄土坡里,外面的风很难吹进来。
往往感受到春意的时候,别的地方已经是夏天了。
冯云山朝着坡上看了一眼,女知青们住的那个窑洞门帘紧闭。
也没有看见晓絮的身影。
当冯云山骑着自行车赶到大戏台这里的时候,周边空地上已经陆陆续续有一个接一个的小摊。
有的摊主摆放着布袋,里面装着小米、绿豆、红豆等各种豆类。
袋口敞开,让人能一眼看到。
还有的摆着青菜、西葫芦从之类的瓜果蔬菜。
也有人摆着一些自制的扫帚,簸箕这类的用品。
还有铁匠手打的各种小的家用器具,擦丝器,削皮器、锅铲、勺子之类。
除此之外,有一个热闹的一个地方,便是一个补锅匠人。
既补铁锅又补铝锅。
许多锅破了或者脸盆、碗破了的人,都围在这里。
冯云山也随意的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
在他的旁边是一个卖各类杂粮的老大爷。
裹着羊肚手巾,背靠着戏台,看到冯云山骑着自行车,人还这么年轻。
好奇的问道:“后生,卖甚的?”
冯云山笑了笑,将自行车后面的大麻袋卸下来。
一个小布袋,撑开口子,里面装的是白面。
另一个大点的布袋,里面装的则是颜色差一些的黑面。
除此之外,另一个麻袋里面用草绳穿着4条新鲜的活蹦乱跳的大鱼。
大爷一看就愣了。
“嘿!是哪个庄上的?”
卖的可都是稀罕玩意儿,黑面不算什么。
但白面这东西可就了不得了,也就是那些能领粮票的才能在供销社买到。
而且这小子居然还卖鱼?
周围几个村子倒也不像住山上的小村庄,四季缺水,没有河流。
但是鱼也是个稀罕物,何况这鱼的个头可不小啊!
在冯云山另一侧的一个卖瓜果蔬菜的大爷也是好奇的凑了过来看了一眼。
“咦!大鱼!在哪逮的?”
冯云山笑了笑说道:“去了趟川镇,回来的时候天热,我沿着河滩走进来的,在小河畔的大池子里本想冲个凉,水里面有几条大鱼,这不就便宜我了吗?”
大爷一听,当时拍了一下大腿说道:“嗨,我前儿还从那路过,我嫌河滩又是水又是泥,怕脏了鞋,走在上头!”
“后晌我就去看看,说不定也能捞上两条鱼!”
冯云山笑了笑没说话,他可不敢搭这个话茬。
黄土地上常年干旱,懂水性的人毕竟是少数。
万一大爷一时兴起,真要下水摸鱼,出点事可咋办?
就在此时,走过来一个个子不高,略微有些发福的大婶。
衣着比村上的人看着好一些,估计日子也确实不错。
这年头大家一个比一个瘦,都是麻杆身材,能发福那是很有面子的一件事情。
对鱼的好奇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力,大婶一眼便看见了白花花的面粉,顿时眼神一亮。
“你这白面咋卖?”
冯云山笑着说道:“一斤一毛八!”
那大婶问道:“收粮票不?”
“不收,只收钱!”
大婶一边用手扯了扯袋口,一边不满的嘟囔着:“人家都收粮票的......”
看似不满意,但是心中却是知道这个价格是良心价,比市面上通行的价格还便宜了一分。
而且这面的质量也不错,比供销社的标准粉看起来都白。
那高瘦包着羊肚手巾的大爷不动声色的给冯云山挑了个眼神,那意思是小伙子你贱卖了。
冯云山笑着冲大爷点点头,示意自己知道心中有数。
他当然知道自己卖的有些便宜,但冯云山的目的也是如此。
他不愿意那么多的时间在这里长时间的摆摊,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早点把手上的白面多多出手。
冯先生看到这大妈还在犹豫,
便说道:“拢共这点白面,一会儿就完,婶子你要是不买的话,让后面的人再看看?”
“谁说我不买!”
这到手的便宜哪能让给别人,里外里能多便宜一毛呢。
她小心翼翼的朝着周围瞥了一眼,从上衣内侧口袋里翻出了一个手帕。
细细的打开折叠的手帕,藏在衣服里,抽出了最外面的一张一块钱,以及一张五毛和三张一毛。
“等等,还没秤斤秤呢!”
冯云山冲着卖杂粮的大爷说道:“叔,借一下你的秤咋样?”
“行呢么!”
秤是一杆小木杆秤,磨的光滑红亮,带着秤砣和一个小铁盘。
“咋样,高高的!”
大婶这才满意的点点头,一只手拎过10斤的面袋子,将钱递给冯云山。
捏了捏手里的钱,一块八毛。
这是自己挣的第一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