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将失言,请殿下治罪。”
郭子仪当即拱手一拜,刚想跪下,却被扶起。
“将军,不知对朝局有何看法?”
李璿眼疾手快的扶起了郭子仪,话锋一转道。
“殿下说笑了,末将不过是一个不受器重的三品将军,岂敢妄言天下大事。”
郭子仪老老实实的站着,有些哭笑不得道。
“将军既然不愿对本王吐露心迹,那本王也不好勉强。”
“今圣人倚重番将,亲奸佞,远贤良,实非长治久安之道。”
“长此以往,大唐天下必遭祸患。”
李璿重新坐了下来,看着郭子仪,突然道。
“殿下,何出此言?”
郭子仪脸色骤变,震惊无比道。
“本王敬重将军,以诚相待。”
“将军何故藏拙?”
李璿看着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郭子仪,再次反问道。
“殿下慎言。”
“末将只是一个无兵无权的将领,殿下既胸有鲲鹏之志,当拉拢那些边关大将,笼络朝中重臣。”
郭子仪迟疑了一下,然后语气深长道。
自己无兵无权,只是一个散官武将,在朝中犹如一个小透明。
这凉王殿下,何以如此推心置腹?
“本王对圣人忠心耿耿,天地可鉴,并无谋逆之心。”
“只是觉得圣人倚重番将之策,于国于民,有百害而无一利。”
“将军忠义无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李璿深深明白大义的重要性,只有树立起忠君爱国的形象,才能牢牢手握着大义的旗帜。
“既如此,殿下当秉忠直谏圣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卫天下苍生,以护山河社稷。”
郭子仪不再是那个唯唯诺诺的三品将军,而是满脸严肃道。
“圣人乾坤独断,若能采纳忠言,乃天下之福也。”
“可将军很清楚,当今朝局乱象,并非一日之寒。”
“即便本王死谏,亦不过徒增一条刀下冤魂,三王之死,已经证明了一切。”
李璿端起酒爵,仰头一饮而尽。
“那殿下意欲何为?”
郭子仪对于李璿之言,并没有感到意外。
因为凉王所说的话,都是不争的事实。
不但文武群臣,天潢贵胄,人人自危。
哪怕是东宫太子,也同样惶惶不可终日。
所以这些年来,自己才尽量保持低调,远离朝局纷争。
非贪生怕死,只是想留下有用之身,静待其变,以报国家。
自李林甫主政,贵妃入宫,杨氏得势之后,冤死的大臣已有不少。
甚至一些功勋赫赫的老臣,会被吓到度日如年,最终自缢而亡。
这便是天宝年间,满朝诸公的真实写照。
“本王想请圣人重汉臣,削番将以安江山。”
“本王想请圣人远奸佞,亲君子以定社稷。”
“本王想请圣人恶外戚,善国士以抚苍生。”
“本王想请圣人罢权相,择贤良以慰百官。”
李璿一字一句,铿锵有力道。
“说之轻巧,行之何难也。”
“如若圣人一意孤行,不准,殿下当如何?”
郭子仪也看着李璿,似乎想要从他那英俊的面孔上,得到准确的答案。
“再谏。”李璿神色坚定道。
“若仍不准呢?”郭子仪继续追问道。
“三谏。”李璿毫不犹豫道。
“圣人不听,如之奈何?”郭子仪长叹一声道。
“那就兵谏,逼着圣人改过。”
李璿笑了,笑的十分灿烂。
“臣犯君,子犯父,乃大逆不道之举。”
郭子仪愣了愣,有点难以置信的看着李璿道。
“道理讲不通,那便只能把剑架在圣人脖子上。”
“只有这样,圣人才会心平气和的听本王讲道理。”
“臣子想悖主,乃为不忠。”
“儿子欲弑父,乃为不孝。”
“本王亦非悖主,也非弑父。”
“为臣者,明知君王大错特错,而不纠之,实属佞臣。”
“为子者,眼见父亲走上绝路,而不阻之,实属逆子。”
“将军以为,本王所言有理乎?”
李璿知道时间不多了,还有四年多的时间,这天下便会彻底大乱了。
这郭子仪能拉拢过来,自然是好事。
如若不能,那也没办法。
告发自己,无凭无据,他没那么蠢。
“言之粗鄙,细闻至理。”
“只是如今天下河清海晏,殿下何以如此笃定番将必祸乱神州?”
郭子仪吸了一口气,最终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虽然自己对那些番将也有戒备之心,但并不敢如此笃定。
至少目前来看,各地节度使相互制约,并无反迹。
“安禄山,狼子野心,不久之后必成祸乱之源。”
李璿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笃定万分道。
“平卢,范阳不过十万人马,安禄山平日里又对圣人与娘娘恭敬有加。”
“而右相李林甫虽重番将,但对番将的监察掌控,严苛万分。”
“他安禄山没这个胆子,更没这份实力。”
“汝之造反,无异于取死有道也。”
郭子仪虽然一直很低调,但对于朝局天下大事,似乎了然于胸。
对于李璿之言,直接反驳道。
“不久之后,安禄山必入长安,奏请圣人兼领河东节度使。”
“若本王所言成空,当自毁双目,以谢吾之罪也。”
李璿把话说死,十分果断道。
郭子仪不由为之侧目,微叹道:“殿下何苦如此?”
“将军所言不无道理,可将军有没有想过,若右相病危,满朝诸公,谁将继之?”
李璿抛砖引玉,循序诱导道。
“这……”
郭子仪眼皮一跳,脑海当即蹦出一个名字,杨国忠……
李林甫能够以铁腕手段,镇压诸番将,那杨国忠有这个本事吗?
“想必将军已有答案。”
“本王不急于一时,将军大可等答案揭晓,再行决断。”
李璿看郭子仪神色阴晴不定,知道火候差不多了,不能逼的太紧。
郭子仪再次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单膝跪地,拜道:“若安禄山真的请奏兼领河东,末将愿誓死追随殿下,以供差遣。”
“这如何使得,将军快快请起。”
李璿连忙起身,将郭子仪扶了起来,接着道:“国有将军,大唐之幸也。”
郭子仪站起来之后,眼神有些复杂的看着凉王李璿。
心中深深叹了一口气,如果连未发生之事,都能精准预判。
这还是人吗?
果真如此,国有殿下,方乃万民之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