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

自唐朝设节度使以来,京城以外的国家属地上的官员都以节度使为中心进行运作,无论打仗还是经营,节度使均握有军、政、财三权,其他的监督措施基本起不到作用。这种情况确实大大地降低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且节度使常常拥兵叛乱,到五代时已是节度使掌控天下的局面了。

赵匡胤常年跟随周世宗出兵作战,对手差不多都是节度使,而他自己也做过节度使。因此,他执掌皇权后,一定会对这种外强中弱的节度使权力进行调整。他统领禁军多年,也深知朝中的权力结构存在哪些问题。因而,他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权力的方式,来巩固宋朝的江山。

幸运的是,赵匡胤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据史料记载,当太祖赵匡胤平服二李的反抗后,召来大臣赵普问计:“唐末以来的天下,为什么在几十年间就换了八代帝王,而且战斗不息,生灵涂炭,又有什么好办法能安定天下呢?”赵普很简单地回答:“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地方势力太大,君弱臣强而已,现在唯一的方法就是稍微收些权回来,控制地方的财政,收回地方的军队,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真正的大国方略往往就是这么简单的几句话。那种动辄万言的国书,常常把一国之君说得晕头转向,辨不清东南西北。

赵匡胤即位的第二年,就以酒宴邀请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人,边喝酒边谈天下大事,说到与战友在战争中的情谊,说到某某战场上的惨烈遭遇,说到将来的强国之志,也肯定说到了乱臣废朝纲的诸多事例,到大家痛饮了酒后,赵匡胤才说出心里话,婉言规劝他们交出兵权。这些人与赵匡胤奋战多年,也深知他的强国抱负,二话没说就答应将掌领禁军之权全部交出。

赵匡胤此举深得史家称赞。其实,他以帝王之威,可以颁诏解除这些人的兵权,也可以刀剑之下解决问题。但是他却采取这种怀柔策略,以获得民心,足见其品性过人!

然后,赵匡胤颁诏取消了禁军最高统帅头衔,实际上也就是把禁军的最高统帅权揽入自己手中。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明赵匡胤自己对禁军的感情和其作用的理解。同时,赵匡胤将精兵集中在中央,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实行更戍法,兵卒定期更换,往来调防,目的在于使兵将之间不熟悉,缺少建立感情的机会,避免合众反叛,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如此,将帅就很难拥兵自重。

这一招到底出自何人之议不得而知。但这种用兵方略却为后世许多兵家借鉴。

太祖赵匡胤进一步实行撤藩政策,在后苑宴请当时握有兵权的地方节度使,有王彦超、武行德、白重赞、杨廷璋等将领,给他们优越的生活条件,而收回了他们手中的兵权。这是赵匡胤策划的第二幕杯酒释兵权。

解决了兵权的问题,赵匡胤还不放心,接着又对国家的管治权进行重新调整,在中央分别设立三大部门,即军、政、财,各部门有其执长官,彼此没有隶属关系,成为平行的三大机构,都独立作业,各向皇帝负责。这样,皇帝就成了集中央权力于一身的人。对于原地方上的行政长官的处置,赵匡胤也采取了温和的手段来进行。凡遇地方长官升迁、他调或死亡或兼领别职离任,都由中央直接派文职官员去顶替。这一招有两个用意:一是把中央的势力渗透到地方,二是用文官取代武官,极大地削弱地方的军事力量。不过这一招却非常严重地削减了宋朝的军事能力,被史家诟病。

财权不用说是一定要拿回来的。赵匡胤向全国所有税务机构派监官,并规定将税收除地方官府所需的度支经费以外,全数要转运到中央,不得停留在地方。为使运输调配方便,在全国各路设“转运使”,用以主管各地政府的税收运输事宜,并颁令:凡地方各路官员,如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观察使等,都不得干预地方财政。这样一来,加上中央统一铸钱,天下的财权都集中于中央了。

如此一来,中央的权力过于强盛,就必然造成地方的自治能力大幅度下降。更为严重的是,能战能御的军队只有京城里的禁军了,太宗两度北伐征辽,全靠禁军,战败之后,则全国无可用之兵,国势就此衰弱不振。遇外敌侵犯,禁军抵挡不住,地方无法御侮,故而王室只有求和为自己谋得一条出路。

赵匡胤实质上也是个武人,和历来的帝王一样,一方面怕武人的势力凌驾皇室而提倡文治,重用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又要维护帝王的权威,害怕知识分子扰乱朝纲,因为知识分子历来习惯用一分为二,二分为八,八分而天下的逻辑言论把一件简单的事弄复杂,故而对知识分子又必须严加限制与防范。

所以,后来的宋朝文治天下,实际上也没有哪个文人真正掌握了大权而施展自己的治国抱负。

必备知识

宋代的钱币

宋代实行中央铸钱制度,凡地方铸私钱者必判死罪。所以,宋朝的钱币按说应该有统一的制式,形式不多才说得过去。事实却相反。宋钱以年号为主,每种年号都有多种形式,按字体有楷、隶、草、篆之分,按钱文有元宝、通宝和重宝之别。所以,宋钱是中国历代货币中品种最多、版别最繁复的钱币。宋朝甚至发行了我国最早的纸币“交子”“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