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创立了财政学以来,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切入点、以公平与效率为主线、以研究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产品有效提供为主要内容的财政学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建立,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府职能与作用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财政学的基本理念、研究视角、理论基础、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赋予财政新的职能定位,明确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协调者,其职能和活动范围已经涉及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覆盖社会管理领域的方方面面,财政成为政府治国理政最为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201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提出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强化预算控制,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务。这就要求财政学科的发展与时俱进,从理论到实践、从法律法规到规章制度进行全方位的深入改革,即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下对财政基本理论和实践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

本书由安秀梅、曹雪姣、李丽珍共同完成,由安秀梅教授最后总纂、修改完善并定稿。全书共分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财政职能、财政支出原理、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财政收入总论、税收原理与税收制度、公债、政府预算与管理、政府间财政关系、财政政策11章内容。本书在编写上体现了如下特色:第一,打破传统主流财政理论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的论断,介绍了新时期政府与市场关系发展变化的宏观背景,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第二,体现了财政支农支出的主要内容和投资重点,与同类教材相比,补充了国家精准扶贫的相关内容,增添了政府购买服务、PPP等中国财政实践发展中出现的新范式,进一步丰富了现代财政学的理论与实践;第三,充实了税收制度的内容介绍了“营改增”改革的相关内容;第四,顺应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的要求,纳入了中期预算和全口径预算体系的内容;第五,突出了以大国治理定位财政政策的内容。

本教材较好地体现了现代财政学的理论和实践前沿,既注重财政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阐述,又密切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近年来财政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阐述,在保持财政学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突出了前瞻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与以往财政学教材相比,本书及其网络资源中设置了学习导航、引导案例、课程讲解、概念解释、拓展区、提示音、即时练习、课程作业、例题分析、模拟试题、背景资料以及各章专题等栏目,大大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使教材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且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本书的学习,学生可以对现代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较全面地理解和较深刻地认识,对基本财政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有较系统地掌握,为以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本书的学习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财政学理论知识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学习、参考并引用了有关财政学教材及学界最新研究文献,特此说明并深表感谢。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网络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定有不少疏漏和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