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圆觉洞

碑上详细追述了大佛湾石刻的来历,并简要介绍了赵智凤的生平事迹。

这通碑文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大佛湾石刻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碑文记载:“相传在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七月十四日,有一位名叫赵智凤的人,出生在米粮里沙溪。他年仅五岁时,便不尚华饰,因所居住的地方附近有一座古佛岩,便落发剪爪,进入其中为僧。年仅十六岁,他便西往弥牟,云游三昼夜。返回后,他命工匠首建圣寿本尊殿,并因此将这座山命名为‘宝顶’。他发下弘誓愿,普施法水,御灾捍患,德行远播,四方之人无不皈依。在宝顶山的前岩后洞,他命人雕刻了众多佛像,建立了无量功德……”

这通碑文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直接反映赵智凤生平事迹的唯一文字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

圆觉洞是大佛湾内规模最为宏大的洞窟造像,其深度达十二米,宽度为九米,高度为六米,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在洞口的外部,伏卧着一尊雄伟的狮子雕像。

与国外狮子雕像多呈现自然状态不同,ZG的狮子雕像往往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人文精神和象征意义。

在佛教文化中,狮子被赋予了特殊的宗教寓意,它不仅能帮助人们端正心念,摒除邪念,还象征着佛陀说法时那如狮子吼般的威严与震撼力,能够威震四方,令众生豁然开朗,领悟佛法的真谛。

步入洞内,洞壁两侧整齐排列着文殊、普贤、普眼等十二位觉行圆满的菩萨。

他们在修持菩萨道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疑难困惑,于是轮流跪于佛前,虔诚请教,而佛陀则一一给予解答。

这一问一答的互动场景,最终形成了《大方广修多罗了义圆觉经》,这也正是这窟造像的经典依据所在。

在道场的正前方,雕刻着结跏趺坐的三身佛:中间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左边是报身佛(卢舍那佛),右边是应身佛(释迦牟尼佛)。

在三身佛前,一位合掌菩萨长跪于此,象征着十二圆觉菩萨的化身。

这尊化身像的设置独具匠心,若没有这一形象,整个洞窟的主题表达将难以突出,容易流于一般的说法构图。

此外,从任何一个座位上移走一尊菩萨,都会破坏整窟造像的完整性和艺术美感。

为了更好地展现“问法”这一主题,匠师们大胆创新,在中央多雕刻了一尊化身像,以象征十二位菩萨轮流请法。

同时,他们还刻意加长了入口的甬道,并将其设计成外小里大的狭梯状,使得洞内光线变得昏暗,然后在洞口上方开设一扇天窗,让一束强光直射而入,将观众的视线自然引向佛前跪拜的菩萨。

这一设计如同舞台上的聚光灯一般,巧妙地突出了“问法”的主题,同时营造出洞窟内光影斑驳、神秘莫测的氛围。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圆觉洞内的所有造像都与大地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