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人亡
开宝七年(974年),李煜上表求放李从善归国,宋太祖不许。秋,宋太祖先后派梁迥、李穆出使南唐,以祭天为由,诏李煜入京,李煜托病不从,回复“臣侍奉大朝,希望得以保全宗庙,想不到竟会这样,事情既然已经走到如此地步,只有一死了”。
宋太祖闻信,即遣颖州团练使曹翰兵出江陵,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等随后出师,水陆并进;李煜亦筑城聚粮,大举备战。闰十月,宋军攻下池州,李煜下令全城戒严,并停止沿用北宋年号,改为干支纪年。这时吴越乘机进犯常州、润州,李煜遣使质问,说以唇亡齿寒之理,吴越王钱俶不答,转送李煜书信至宋廷。
北宋攻陷芜湖和雄远军,沿采石矶搭建浮桥,渡江南进。李煜招募兵卒,委任皇甫继勋统领兵马,全力御敌,因强弱悬殊,兵败如山,内殿传诏徐元瑀、刁衎阻隔战败消息,宋屯兵金陵城南十里,李煜尚不知情。
开宝八年(975年)二月,宋师攻克金陵关城。三月,吴越进逼常州,诛杀皇甫继勋,权知州事禹万诚献城投降。
六月,宋与吴越会师,进发润州,留后刘澄投降。洪州节度使朱令赟率兵十五万前往救援,行至皖口,遭遇宋军。朱令赟下令焚烧宋船,不料北风大作,反而烧至自身,朱令赟与战櫂都虞候王晖皆被擒(皖口之战)。外援既灭,北宋尽围金陵,昼夜攻城,金陵米粮匮乏,死者不可胜数。李煜两次派遣徐铉出使北宋,进奉大批钱物,求宋缓兵,宋太祖答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十二月,金陵失守,守将呙彦、马承信、马承俊等力战而死,右内史侍郎陈乔自缢,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开宝九年(976年)正月,李煜被俘送到汴京,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拜左(一说右)千牛卫将军。
同年,宋太宗即位,改封李煜为陇西公。
太平兴国三年七夕(978年8月13日),李煜死于北宋汴京,时年四十二岁整,宋太宗追赠其为太师,追封吴王,葬洛阳北邙山。
为政举措
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
李煜即位后,虽然宋齐丘、钟谟、张峦等人已死,但朋党之争并未消除,朋党势力仍然存在,面对败坏的政治军事局面,如何稳定朝政,加强中央权力乃是首要任务。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防止政权为少数权臣把持,李煜设立“澄心堂制度”,柔和平缓,釜底抽薪似的改革了中枢制度。南唐原有“澄心堂承旨”一职,类似应诏供奉,李煜将其改变为决策机构,除王室内成员外,多选取低级官员参与,有力分散了相权,使得“中书、密院皆同散地”。
李煜此举,汲取了汉武帝中朝制度、唐初政事堂会议的实践经验,对明朝内阁制度、清初军机处的设置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李璟时期朋党干政,权臣把持朝政的现象得以彻底解决,权力收回到自己手中。自此以后,南唐没有再出现激烈的党争,吏治也开始好转。
亲理冤狱,减免刑罚
李璟后期,吏治腐败,冤狱盛行,其状惨烈。针对这一情况,李煜一面要求减轻刑罚,一面亲自复核,检查狱政。因为对刑罚的减宥,还引起大臣的非议。
善待勋旧,安定人心针对李璟时期割土裂疆、人心惶惶、党争激烈、赏罚不明、叛逃日甚的情况,李煜一面努力消弥皇室内部矛盾,增强政权的凝聚力,封诸弟为王,百官皆加职。一面善待老臣勋旧,李璟时曾被后周俘虏的冯延鲁,李煜重新给予礼遇。老将何敬洙功勋卓著,被授予“右卫上将军”之衔,封芮国公,致仕后依然给全俸,第门列戟。及其去世,李煜下令废朝三日,以示哀悼。
重视人才李煜即位后确立了“多难当先才”的用人观,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先后提拔了徐锴、徐铉兄弟、张佖、潘佑、陈乔等人。
宫廷值宿制度
李煜执政时期,还建立了“光政殿制度”,即宫廷值宿制度。“乾德五年春,命两省侍郎、谏议、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更直光政殿,召对咨访,率至夜分。”这样随时备招大臣,便于及时了解处理政务与突发事件,也便于采纳建议,这样的夜谈召对,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演变成了常设的制度。
百官表
官职
姓名宰相严续、徐游、游简言、殷崇义(汤悦)
使相林仁肇、王崇文、何洙、汤悦、朱业、景诲、黄廷谦、严绩、柴克贞、皇甫继贞、郑彦华将帅陈谦、陈德诚、孙彦祥、李彦蛇、沙万金、刘存忠、胡则、宋克明、呙彦、林益、张粲、张遇、马信仁、蔡振、穆坚、谭宗、张进勍、张仁照、李雄、吴翰、龚慎仪、罗延原、马承俊、谢彦质、谢文节枢密使严绩、朱巩、陈乔、殷崇义文臣徐铉、徐锴、韩熙载、王见贞、张洎、龚隶、张密、汤静、朱铙、乔舜、潘祐、汤滂、郭昭庆、孙举、伍乔、孟拱臣、高远、高越、冯谧、李平、张绍、贾彬、田霖、顾彝、赵宣辅
经济变更弊政、与民生息李煜继位初期,诏令减免税收、免除徭役,与民生息。
取消李璟时设置的诸路屯田使,将各郡屯田划归州县管辖,将屯田所获租税的十分之一作为官员俸禄,称为“率分”,此项政策推行后,既增加了赋税,又可使百姓安心耕作,免受官吏的盘剥。
改革田制
李璟时期,征伐频起,经济面临严重的困境。李煜即位不久就做出了改革土地制度的决定,任用潘佑、李平,改革土地制度,希望从根源上解决土地兼并,化解社会矛盾。然而,潘、李的改革过于急促,他们试图恢复井田制度,限制土地流通本身就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加之改革操之过急,没有做好应对准备,激起了利益阶层的强烈反对,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李煜试图改革土地制度,限制土地兼并的出发点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南唐史料已经大部消亡了,但可以推测,李煜在改革失败后,依然采取了一些限制兼并的政策,因为终南唐一世,在土地及经济问题上不仅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而且社会矛盾较李璟时期大为缓和。
铸造铁钱
建隆四年(963年),韩熙载请求铸钱。乾德二年(964年),李煜同意韩熙载的建议,以韩熙载为铸钱使负责此事。规定每十钱,铁钱六枚并铜钱四枚发行。民间大量囤积铜钱,导致铜钱越来越少。商人多以十个铁钱换一个铜钱出境,朝廷不能禁止。为挽救铁钱的流通,李煜诏令铁钱以一当十使用,废除铜钱。结果导致劣币驱逐好币,物价飞涨,私铸泛滥,市场充斥着各种不足值的恶钱,最终南唐国势积弱、民穷财尽。
加征赋税,宽纵僧寺
南唐到李璟时,因为频繁用兵而导致国库虚耗。至李煜时,又因长年累月向北宋纳贡而使国库更捉襟见肘。为补国用不足,南唐朝廷改换之前轻赋减税、藏富于民的政策,向百姓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因为佛教势力在南唐拥有特殊的待遇,寺院田产可免于缴纳赋税,僧人不用服役。于是许多不堪重负的平民纷纷削发出家,这样一来,国家劳力和税收流失了。尽管朝廷后来因财力拮据不得已开始向部分寺院征税,但与数额庞大的国家开支相比,寺院上交的钱物数量如杯水车薪。李煜崇佛,耗资巨大,难以估算。南唐宫苑内有寺院十余所,金陵城内佛寺数不胜数,每建造佛寺,朝廷要拨给土地。僧人达万余,均由朝廷“给凛米络帛以供之。”这种过度礼佛耗费了国家巨额财力、劳力和有限的土地资源。南唐末期,民生凋敝,李煜仍为建寺筑塔、布施僧人不遗余力,这无疑让国家贫乏的财力雪上加霜。随着寺院、僧人的不断增多,日益膨胀的寺院经济反过来抢夺国家微薄的经济来源,南唐经济面临崩溃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