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唐朝黄帝篇(42)

另外,还有王叔文的旧交凌准、善于筹划的韩泰、英俊多才的韩晔(宰相韩滉同族子弟)、精于吏治的程异以及陈谏、陆质、吕温、李景俭、房启等人,他们基本上属于朝廷御史台和六部衙门的中下层官员,经常在一起谈论国事,逐渐地也都成为这一集团的重要成员。对上述人员,历史上习惯以所谓“二王刘柳”相称,也就是把王伾和王叔文以及刘禹锡和柳宗元作为了东宫集团的代表人物。其实,在这一集团当中,还有一个不能不说到的人,他就是翰林学士、后来做了宰相的韦执谊。韦执谊出身京兆名门望族。自幼聪俊有才,中进士擢第,应制策高等,德宗拜为右拾遗,召入翰林为学士。年仅二十余岁的他深得德宗的恩宠,得与皇帝相与歌诗唱和,并与裴延龄、韦渠牟等皇帝的亲信一起出入禁中,略备顾问,很得当时朝野的瞩目。他与王叔文的交往很有一些机缘巧合。那是在一次德宗的生日华诞上,略通一些佛教知识的皇太子敬献佛像作为贺礼,德宗命韦执谊为画像写了赞语。德宗对太子的这一礼物很满意,就让他赐给韦执谊缣帛作为酬劳。韦执谊得到太子的酬谢,按照礼节到东宫表示谢意。就在韦执谊这次来东宫拜谢皇太子的时候,身为太子的顺宗郑重地向时为翰林学士的韦执谊推荐了王叔文:“学士熟悉王叔文这个人吗?他是位伟才啊!”从此,韦执谊与王叔文相交,且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二王”集团中地位特殊的核心人物之一。健康状况多年储君生活的压抑,使李诵的心理极端忧郁,身体状况也不乐观。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李诵突然中风,失去了言语功能。此时的德宗也已入暮年,对儿子的病情十分挂念,忧形于色,数次亲临探视。还曾派人遍访名医为李诵诊治,但是效果很不理想。皇太子病重的事,很快传遍四方。这年底,德宗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皇帝和皇太子同时病重,使宫中的政治空气顿时凝滞起来。由于李诵卧病,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的新春朝会没有能够参加,德宗悲伤叹息,进一步导致了病情的恶化。德宗病重之际,诸王大臣和亲戚都到其病榻前奉侍汤药,惟独顺宗因为卧病在床难以前来陪侍,对皇太子思念不已的德宗,一直涕咽不止,久久不能平静。直到唐德宗弥留之际,他们父子也没有能够见上一面。短命改革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二十三日,唐德宗驾崩,遗诏传位于太子李诵,二十四日宣遗诏。李诵于正月二十六日正式即位,即唐顺宗。李诵即位后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他们和彭城人刘禹锡、河东人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他们维护统一,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并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改革动摇了宦官的权力,他们决定另立新君。三月,宦官俱文珍等人一手操办将顺宗长子广陵王李淳立为太子,更名为李纯。七月,俱文珍等以顺宗的名义下诏,由皇太子主持军国政事。八月,宦官拥立李纯即皇帝位,即唐宪宗,顺宗退位称太上皇,史称“永贞内禅”。改贞元二十一年为永贞元年。革新失败。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十九日,唐顺宗去世。他死的前一天,宪宗对外宣布顺宗病重,一天后顺宗就驾崩了,这使人觉得顺宗的死像演戏一样。有人透过一些笔记和诗文的细节发现顺宗之前就被宪宗和宦官们暗算了。也有人认为顺宗是正常病死的,顺宗和宪宗关系融洽,根本没有被宪宗杀害的可能。历史评价总评

在唐朝皇帝中,唐顺宗李诵是特征颇为鲜明的一位。

1.位居储君时间最长。顺宗是以长子被立为皇太子,由于父亲德宗在位时间长,他做太子的时间长达25年。2.无论当皇帝还是太上皇的时间都非常短。顺宗只做了186天皇帝,都没有以皇帝身份过个新年。顺宗在如此短暂的帝王生涯中,还做了太上皇。这不仅是唐朝皇帝中,恐怕也是历代帝王里由皇帝进入太上皇速度最快的了。退位后顺宗做了五个月太上皇就去世了,甚至没有机会享受些清福。3.“永贞”的年号是在他退位以后才改的。顺宗在贞元二十一年(805)八月四日退位为太上皇,尽管继位的宪宗皇帝是在八月九日才举行册礼,但顺宗八月五日下诰改贞元年号为永贞时的身份已经是太上皇。4.唐朝皇帝里只有他留下了完整的《顺宗实录》。该书共5卷,作者是一代文豪、号称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学家韩愈。有人认为作者韩愈和宦官俱文珍等关系密切,因而这一实录中涉及宦官的文字语多回护,但毕竟是留下了有关顺宗及其有关时期情况的第一手记录,弥足珍贵。5.初次所加谥号字数最多: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太宗初次加的谥号为“文皇帝”,是一字谥,高祖初次加谥号为“大武皇帝”,是二字谥。后来的唐朝皇帝初次加谥号时,经常是四字谥,再后又多五字谥,唐朝末年还有懿宗的谥号“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是七字。初次加谥就有七字,顺宗是第一位。“号者,功之表也”,用来表功明德,可是,这长长的谥号对于在位时间极短的顺宗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6.宠辱不惊:顺宗在生活的每一环节中,无论是接受了祖父代宗皇帝的才人成为自己的妃子,还是把自己的亲生儿子送给父亲作儿子;无论是身为皇太子时的深藏不露,还是登基后的革除时弊;无论是面对父皇对舒王李谊的偏心,还是儿子对自己的进逼;无论是宦官强求他选立储君,还是逼他退位;无论是位居九五,还是成为太上皇,他都是随遇而安,几乎看不出他曾有过怎样的争强好胜。这才是顺宗一生中最明显也是最擅长的一面。

人物评价

刘昫:顺宗之为太子也,留心艺术,善隶书。德宗工为诗,每赐大臣方镇诗制,必命书之。性宽仁有断,礼重师傅,必先致拜。从幸奉天,贼泚逼迫,常身先禁旅,乘城拒战,督励将士,无不奋激。德宗在位岁久,稍不假权宰相。左右幸臣如裴延龄、李齐运、韦渠牟等,因间用事,刻下取功,而排陷陆贽、张滂辈,人不敢言,太子从容论争,故卒不任延龄、渠牟为相。尝侍宴鱼藻宫。张水嬉,彩舰雕靡,宫人引舟为棹歌,丝竹间发,德宗欢甚,太子引诗人“好乐无荒“为对。每于敷奏,未尝以颜色假借宦官。居储位二十年,天下阴受其赐。惜乎寝疾践祚,近习弄权;而能传政元良,克昌运祚,贤哉!

欧阳修:昔韩愈言,顺宗在东宫二十年,天下阴受其赐。然享国日浅,不幸疾病,莫克有为,亦可以悲夫!

王夫之:乃唐顺宗之瘖而无知,宋光宗之制于悍妻而不知有父,其愈于惠帝无几,而唐、宋不亡,有人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