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李亨(711年10月19日-762年5月16日),又名李嗣升、李浚、李玙、李绍,庙号“肃宗”,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母为元献皇后杨氏,唐代第八位皇帝(756年-762年在位)。
李亨最初被封为陕王,拜为安西大都护。后徙封忠王,兼朔方大使、单于大都护。738年,李亨被立为皇太子。755年,安禄山率兵南下攻唐,玄宗率少数皇亲国戚逃离长安。之后,太子李亨带两千禁军北上。不久,李亨被拥戴即皇帝位,李亨继位后,亲率大军南下彭原。757年,收复西京长安,十月收复洛阳。[52]李亨入长安后,自蜀中迎回玄宗。平叛期间,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统帅大军,致使宦官势力抬头。后宠幸张皇后,纵容其干预朝政,以宦官李辅国为兵部尚书,操纵军政大权,势倾朝野。762年,李亨患病,不能视朝。[53]四月五日,玄宗驾崩,李亨“闻上皇登逻,哀慕,疾转剧,乃命太子监国”。张皇后欲谋杀李辅国,李亨因惊吓而病情加重,四月十八日崩逝于东内大明宫长生殿,享年52岁。
李亨在位期间作诗四首,有《延英殿玉灵芝诗三章章八句》《赐梨李泌与诸王联句》等。李亨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立下了显著的战功,继承了唐天宝盛世的成果。在致力于平叛的同时,尝试解决唐天宝以来政治、经济体制运作中出现的各种弊端,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作出贡献。宰相张说这样评价李亨:“尝见太宗写真图,忠王英姿颖发,仪表非常,雅类圣祖,此社稷之福也”。
全名
李亨
别名
李嗣升、李浚、李玙、李绍
谥号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封号
忠王、皇太子(即位前)
尊号
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
庙号
肃宗
年号
至德、乾元、上元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京师长安东宫之别殿(位于今SX省XA市)
出生日期
711年10月19日
逝世日期
762年5月16日
逝世地
洛阳紫微城迎仙宫长生殿(位于今HEN省LY市)
陵墓
建陵
安葬地
SX省XY市礼泉县建陵镇凉马村
在位时间
756年8月12日至 762年5月16日
前任
唐玄宗李隆基
继任
唐代宗李豫
主要成就
收复长安、洛阳两京
主要作品
《赐梨李泌与诸王联句》、《梦丹书》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唐睿宗景云二年九月乙亥日(711年10月19日),李亨出生在京都长安东宫之别殿,初名李嗣升。其生母元献皇后杨氏出身于弘农杨氏,为关陇地区的名门望族。杨氏曾祖父杨士达在隋代任门下省纳言(宰相),武则天的生母就是杨士达的女儿。父杨知庆以祖荫为官。就在李亨出生的前一年(710年)八月,其父李隆基与杨氏成婚前几天,李隆基被册立为太子。不久,杨氏怀孕,可是由于此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关系紧张,他担心太平公主会借题发挥,像隋文帝时太子杨勇、唐太宗时太子李承乾一样,借口太子耽于女色难当大任而行废立。正由于这种原因,李隆基内心焦虑,便让属下秘密弄来一些堕胎药,打算将李亨扼杀于母腹之中,但思来想去,最终没有施行。李亨出生以后,没有能够与生母杨氏生活在一起。因为杨氏仅是太子姬妾,而太子妃则是后来做了玄宗皇后的王氏。在等级森严的宫廷中,太子妃(正妻)的地位要比其他姬妾优越得多。此时的太子妃王氏一直没有生育,杨氏自觉班次在王妃之下,不敢独享为人母的喜悦。王氏便把李亨接到自己身边,对他百倍呵护,极为疼爱,“慈甚所生”。李亨两岁时被封为陕王。
开元三年(715年)正月,李亨的次兄李嗣谦(即李瑛)被册立为皇太子
开元四年(716年)正月,五岁的李亨被拜为安西大都护,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各设副使。他所任职事只系遥领,并不出阁就职,从此,唐朝始开诸王遥领节度使之例。玄宗李隆基特意为诸王子选派了师傅教其学业,李亨有幸以贺知章、潘肃、吕向、皇甫彬等名士为侍读,他的文化知识与素养提高很快。
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玄宗李隆基于泰山行封禅大典。归来后,他在安国寺东附苑城修建了一处巨大的宅院,号称“十王宅”,玄宗把业已长大成人的皇子安置在十王宅中,诸王分院而居,由宦官担任监院使,负责管理诸王的日常活动。李亨在以忠王身份居于十王宅中,时年十五岁。李亨在十王宅中一直生活了十三年,直到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太子李瑛被废杀。
开元十五年(727年)正月,李亨被封为忠王,改名浚。同年五月,领朔方大使、单于大都护。
开元十八年(730年),奚、契丹等少数民族进犯唐朝东北边境,玄宗以李亨为河北道元帅,信安王李祎为副帅,率领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伷先等八总管抵御契丹等兵的入侵。
开元二十年(732年),李亨遥率诸将大破奚、契丹等部落的兵马,因为此功,李亨被加封为司徒。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改名为李玙。
艰难储君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太子李瑛被废杀。玄宗李隆基召宰相李林甫进宫商议立储事宜,当时寿王李琩的生母武惠妃最受玄宗恩宠,李林甫极力推荐李琩,而玄宗则中意于“年长,且仁孝恭谨,又好学”的忠王李玙,为此犹豫一年有余,“常忽忽不乐,寝膳为之减”,后高力士提醒玄宗“推长而立,谁敢复争”,玄宗乃拿定主意,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初三日立李玙为皇太子。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又更名绍。
天宝三载(744年),又更名李亨。
从被推上政治前台的那一刻起,李亨就被显而易见的政治威胁所包围。威胁首先来自宰相李林甫,在开元末年之后的李林甫以及后来的杨国忠等宰相成员成为对太子威胁最大的政治势力。在李林甫与太子之间的较量与斗争中,玄宗几乎不出面遏制或阻拦宰相李林甫对太子李亨的轮番冲击,这说明,他也是不情愿看到太子李亨羽翼丰满、势力扩张。在开元、天宝之交的七八个年头,身为皇太子的李亨尽管心情会有些抑郁,这却是他此后一生政治生活道路上最为安定的一个时期。这期间,来自宰相李林甫方面的种种打击还没有能严重到危及其太子地位的程度,朝廷之上对册立皇太子之事也暂时减少了议论与猜测。玄宗对于在十王宅中成长起来的皇三子李亨的政治资本颇为知悉,因此对他也没有什么不放心。玄宗也不愿再如当年一日废弃三子那样剥夺李亨的继承权。
天宝五载(746年),对于太子李亨来说,真可谓多灾多难的年头。正月,曾任忠王友的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兼领河西节度使,从驻地来到京师长安,向玄宗进献对吐蕃作战中的战利品,并与太子李亨之间互有往来。皇甫惟明向玄宗明确表达了应当将李林甫撤职的态度,又大加赞誉韦坚的才干。边将皇甫惟明的介入,使双方暗中的较量一下子成为公开的秘密。李林甫在得悉了皇甫惟明的密奏后,便利用宰相的有利身份,开始布置反击并加快了行动的步骤。这时候,杨慎矜成为李林甫对付太子集团的一员干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