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唐朝黄帝篇(23)

政变登基

景龙四年六月壬午日(710年7月3日),唐中宗驾崩(传说是被韦皇后毒杀)。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帝,改元唐隆,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摄政。她派亲信控制南北衙禁军以及尚书省诸司,大肆网罗党羽,准备效法武则天,篡夺唐室江山。当时,李旦作为皇帝的叔父,被拜为太尉,与太平公主成为韦后夺位的主要障碍。韦党决意将二人置于死地。而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则在京师暗中招揽豪杰,与太平公主密谋匡扶社稷。兵部侍郎崔日用本是韦氏一党,因惧祸将韦氏阴谋密报给李隆基。

六月庚子日(7月21日),李隆基在葛福顺、李仙凫等禁军将领的协助下,打着“诛诸韦以复社稷,立相王以安天下”的旗号,抢先发动兵变,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而后迎李旦入宫辅佐少帝。李旦携李重茂登上安福门,安抚百姓。

当时,李隆基被拜为宰相,进封平王,并统率万骑禁军,控制了皇城内外。李重茂迫于形势,请求让位于叔父李旦。李旦起初极力推辞,后听从李隆基、李成器等人的劝说,接受了李重茂的让位。六月甲辰日(7月25日),李旦在太极殿登基,第二次即位为帝。他登上承天门,宣布大赦天下,改元景云,复封李重茂为温王。

当时,李隆基建有大功,而李成器则是嫡长子,都有被立为太子的资格。李旦为此犹豫不决。李成器以“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为由,主动辞让太子之位。刘幽求等政变功臣也大都支持李隆基。李旦遂立李隆基为皇太子。

内禅退位

景云二年二月丁丑日(711年2月23日[31]),李旦听从宰相姚崇、宋璟、张说的建议,命李隆基监国,并将可能威胁到太子地位的李成器等诸王全部削去兵权,同时让太平公主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但太平公主却到李旦面前哭诉,不但留在了京中,还将姚崇、宋璟贬出了朝廷。后来,李旦又欲传位给太子,虽在群臣的谏阻下未能如愿,但却将政务全部交给李隆基处理,自己仅掌握军务、死刑的处决权,以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先天元年八月庚子日(712年9月8日),李旦因彗星出现,禅位于太子李隆基,退为太上皇,但仍掌握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权以及重大刑案的裁决权。他每五日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仍旧自称为朕。而皇帝李隆基则只能自称为“予”。当时,太平公主依仗李旦的信任,在朝中仍拥有强大的势力,七位宰相有五人出自她的门下,文武百官也大都依附于她。她公然提出要废掉皇帝,因宰相陆象先反对而未遂。后来,李旦有意遣皇帝李隆基出京巡边,但最终却因故延期,将日期改为明年八月。先天二年七月甲子日(713年7月29日),李隆基为夺回皇帝应有的权力,抢先发动先天政变,率羽林军袭杀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太平公主党羽,随后赐死太平公主。李旦初闻变乱,与宰相郭元振登承天门避乱。他得知李隆基已扑灭太平公主的势力,遂下诏宣布窦怀贞等人的罪状,而后正式归政于皇帝,退居百福殿,颐养天年。至此,李隆基终于掌握了全部朝政。

晚年病逝开元四年六月甲子日(716年7月13日),李旦在百福殿病逝,享年五十五岁。七月己亥日(8月17日),追谥大圣贞皇帝(《新唐书》作大圣真皇帝),庙号睿宗。十月庚午日(11月16日),葬于桥陵(在今渭南丰山)。天宝八载六月戊申日(749年7月4日),李旦被改谥为玄真大圣皇帝。天宝十三载二月癸酉日(754年3月5日),李旦又被加谥为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为政举措政治中央李旦两次称帝,但第一次完全是母亲的傀儡,只有第二次登基期间才算真正掌权。他即位初期,以姚崇、宋璟为宰相,并在其辅佐下,革除弊政,整修纲纪,拨乱反正,使朝政呈现出一派振兴气象,史称“复有贞观、永徽之风”。昭雪冤案:李旦即位以后,对中宗年间的一些冤案进行了平反和昭雪。他追谥庶人李重俊为节愍太子,并追复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李千里、李多祚、王同皎、苏安恒等人的官爵。[39][40]裁减冗官:中宗年间,韦皇后与安乐公主专擅朝政,公开卖官鬻爵,不经中书门下,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员,称为斜封官。到中宗后期,靠花钱上来的官员多达数千人。李旦即位以后,下诏将斜封官全部罢免,同时罢免了各公主府官。恢复三铨制度:唐初规定,官员的选用、考绩都由尚书省主管,文官经由吏部,武官经由兵部,尚书与侍郎合称三铨。中宗年间,因韦后专权,三铨制度遭到破坏。李旦即位后,下诏恢复了三铨制,并让姚崇和宋璟分别兼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负责文武官员的考选工作。整顿北衙禁军:北衙禁军的核心力量称为万骑,因在唐隆政变中建有大功,在长安多有不法之举。李旦即位后,将万骑将士全部放到京外为官,并停止从户奴中招募万骑兵员。他又增置飞骑,隶属于左右羽林军,以取代万骑的核心地位。后来,李旦又将左右万骑与左右羽林军整编为北门四军。削除诸王兵权:李旦为保障太子李隆基的地位,免去宋王李成器、申王李成义、岐王李隆范、薛王李隆业的左右卫大将军、左右羽林大将军军职,并明确规定诸王、驸马不得统领禁军。清算韦氏乱党:李旦即位后,对中宗年间祸乱朝纲的韦氏乱党进行追究清算。他追废韦皇后、安乐公主为庶人,将党附韦氏的宰相萧至忠、韦嗣立、赵彦昭、崔湜全部罢免,贬为刺史。越州长史宋之问、饶州刺史冉祖雍皆流放岭南。消除武氏影响:中宗年间,武则天虽然退位,但武氏一族仍有很大的影响力。李旦即位后,取消武则天的“则天大圣皇后”称号,复称“天后”,并废除武氏崇恩庙及昊陵(武则天之父武士彟之墓)、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之墓)。他还追削武三思、武崇训父子的官爵,铲平其坟墓,剖棺戮尸,极力打击武氏的残存势力,消除武氏一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而与此同时,李旦还非常信任妹妹太平公主,常与她一同商议朝廷大政,甚至到了“每入奏事,坐语移时;或时不朝谒,则宰相就第咨之”的地步。每有宰相奏事,李旦都要先问:“可曾与太平商量过吗?”然后才问:“可曾与三郎(太子李隆基)商量过吗?”当得知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意见后,他才做出决定。当时,太平公主可谓是权倾朝野,权势甚至超过了李旦。李旦即位后的第二年,便失去了刚即位时的进取精神。他任用窦怀贞、崔湜等为宰相,并将已经罢免的斜封官全部恢复,使得朝政出现腐败和混乱的现象,史称“复如景龙之世”。后来,李旦不听大臣劝谏,征发数万民工,耗费一百万缗,大肆拆毁民居,为女儿金仙公主、玉真公主修建道观。他还在太平公主的请求下,恢复了昊陵、顺陵的陵号,并设置陵官。[49]地方景云二年(711年)四月,李旦以山南道、陇右道所辖区域阔远为由,将山南道分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他又将陇右道黄河以西的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等七州划出,设置河西道,并设置节度使、支度使、营田使等职。贺拔延嗣成为首任河西节度使,节度使从此成为朝廷正式官职。同年六月壬午日(6月28日,李旦又拟将全国(不包括洛州及近畿州)分为二十四个都督府管区,令都督纠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吏,但因都督权柄过大,遭到群臣反对,未能实行。他又废除负责地方监察事务的右御史台,设置十道按察使,负责监督地方政治,使得按察使一职成为常设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