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之变中被禁军将领杀死。此后,李渊加紧了篡夺皇位的进程。同月戊辰日,隋恭帝进拜李渊为相国,总司百揆,享受九锡之礼。五月乙巳日,隋恭帝命李渊佩戴十二旒冕,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戊午日,隋恭帝被迫下诏禅位。甲子日(6月18日),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太极殿,国号为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李渊建唐后,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李渊接受“禅让”后,对前朝后裔较为优待。他下诏封隋恭帝为酅公,并封北周后代为王,进一步强调李唐取得政权的合法性。
扫除群雄
李渊称帝时,群雄纷争。唐朝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面对这一形势,李唐的战略方针是,首先巩固关中根据地,然后进军关东,逐步统一全国。因此,李渊频频派遣李世民、李建成及李元吉等人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
扫荡北方
隋末动乱之际,河东人薛举在金城起兵反隋,自称西秦霸王,后称帝。他据有陇西之地,拥兵号称三十万。[78]唐军入长安后,薛举攻扶风(今陕西凤翔),被李世民击败。武德元年(618年)六月,李世民率军攻打薛举,因病退回后方休息,接替指挥的行军长史刘文静、司马殷开山自恃人多而不设备,为薛举所袭击,在高城(今陕西长武西北)遭遇大败。八月,薛举派他的儿子薛仁杲围攻宁州,为宁州刺史胡演所击退。同月,薛举病死,其子薛仁杲袭位。李渊一面向盘据凉州(今甘肃武威)的李轨修好,一面再命李世民为元帅抗击薛仁杲。十一月,李世民大败薛仁杲,将其俘杀,平定了西北广大地区。
李轨割据一方后,内部矛盾激化,自相残杀,人心不附。李渊曾通过李轨的部将安兴贵居中联络,试图劝降李轨,但未果。武德二年(619年)初,安兴贵、安修仁兄弟引胡人发动兵变,俘获李轨,将其交往长安斩首。自此,河西走廊平定。同年,剽掠汉水、淮河之间的朱粲请降,被李渊封为楚王。不久后,朱粲又杀死唐使段确,投奔王世充。
正当唐廷经营西北的时候,代北的刘武周大举进攻太原,唐军战败,留守太原的李元吉弃城逃走。刘武周部将宋金刚南下攻取浍州(今山西翼城),兵势直达夏县、蒲坂,关中震骇。李渊“悉发关中兵”,命李世民统领抵御。李世民自龙门渡河,驻军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与宋金刚部僵持五个月之久,到武德三年(620年)四月,唐军乘宋金刚军粮匮乏,向北撤退的时机,迅猛追击。在吕州(今山西霍县)、介休(今属山西)一带,经过几次激烈的战斗,大败宋金刚。宋金刚和刘武周一起逃往突厥,后被突厥杀死。[71]唐军完全占领了山西地区,巩固了关中根据地,扫除了进兵关东的障碍。[58]
刘武周败亡时,关东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李密为首的瓦岗军,遭到洛阳王世充的沉重打击,已经失败降唐,后来李密又因图谋东山再起,被杀死。此时,黄河流域形成据有河北地区的夏政权窦建德、在洛阳自称郑帝的王世充与唐朝三足鼎立之势。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李世民奉命率领大军出关,进攻王世充。李世民屯军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指挥各军对洛阳采取大规模的包围形势。洛阳虽有坚城利器,但围困既久,粮食短缺,死者相属。王世充面对强敌,几次派人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起初颇存观望,意图坐收渔人之利。后来看到洛阳十分危急,认为“郑亡则夏不能独立”。于是在武德四年(621年)三月率兵援救洛阳。李世民采取“围郑击夏”的策略,亲率精锐,驰往武牢,据险御敌。窦建德迫于武牢之险,无法前进。留屯累月,军心懈怠,最后兵败被俘。王世充见大势已去,投降了唐军。李世民一举消灭了窦、王两大劲敌,加速了统一关东地区的进程。
随后,李渊下诏流放王世充,却决意杀死深得民心的窦建德,又强征窦建德旧将范愿、董康买、曹湛、高雅贤、王小胡等人到长安,使河北地区人心不稳。同年七月,窦建德旧部刘黑闼等聚众起兵。刘黑闼等多次击败唐军,突厥也派兵相助,声势大振。不到半年,便全部恢复了窦建德原先的地盘。唐兖州总管徐圆朗等也举兵响应。
武德五年(622年)正月,李世民自请出征,挫败刘黑闼。三月,李世民在洺水之战大破刘黑闼,使其逃奔突厥。这次唐军虽然赢得了战争,仍然没有赢得河北的人心。六月,刘黑闼借得突厥兵再起,侵犯山东。唐军征讨不利,河北诸州重新叛乱。十一月,李渊派李元吉出征。但李元吉逗留不前,李渊命李建成赶赴前线,督军作战,至次年(623年)二月大破刘黑闼。刘黑闼败走后被俘斩,徐圆朗闻知其死讯亦出逃被杀,河北重新平定。
武德七年(624年),河北起义军首领高开道为其部将张金树所杀,张金树以地降唐。
宫闱惊变
太穆皇后窦氏生有四子,除第三子李玄霸早夭外,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为人宽厚有干才,辅助高祖处理政务,稳定后方,支援前线,起过重要的作用。而秦王李世民在晋阳起兵中是首功,且经常领兵出征,战功卓著,为唐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做出重大贡献。随着李世民威望的提高,他与李建成之间便产生了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在这个斗争中,齐王李元吉支持李建成。同时,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