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唐朝黄帝篇

唐高祖李渊(566年12月21日-635年6月25日3),字叔德。中国唐朝开国皇帝(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3日在位),初唐政治家、军事统帅,唐太祖李虎之孙,唐世祖李昞之子。

李渊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家庭,袭封唐国公。深得隋文帝和文献皇后垂爱,历任千牛备身、卫尉少卿等,于炀帝东征时负责督运粮草,平毋端儿起义,并抵御突厥进攻。大业十三年(617年),出任太原留守。同年趁隋末动乱之时起兵于晋阳,联结突厥,示好李密,乘群雄争斗之机南下,直取长安,拥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自领大丞相,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得知炀帝遇弑后,逼杨侑禅位于己,建立唐朝,年号武德。称帝后,李渊命其子李世民等统兵,击败陇西李轨、消灭西秦薛举父子、击退刘武周和宋金刚、擒获夏王窦建德,迫降洛阳王世充,并平定各地农民起义,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他晚年未能妥善处理皇位继承问题,致使二子相争,引发玄武门之变。事后李渊册立李世民为太子,很快传位于他,退称太上皇。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享年七十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献陵。后定谥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作为唐朝开国创业的帝王,史学界对李渊的评价不一。有观点认为他优柔失断,赏罚不明,冤杀功臣,从起兵建唐到平定天下全靠李世民之力,也有观点认为他存在深谋多算、富有远见的一面。其在初唐颁行的一些措施,确立了有唐一代的基本制度、政策,为后来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

全名

李渊

别名

唐公、神尧

叔德

谥号

太武皇帝→神尧皇帝→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庙号

高祖

年号

武德

所处时代

北周→隋朝→唐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长安[1] 

出生日期

566年12月21日

逝世日期

635年6月25日

逝世地

长安大安宫垂拱前殿

陵墓

献陵

在位时间

618年6月18日至 626年9月3日

继任

唐太宗李世民

主要成就

晋阳起兵,建立唐朝

抗击DTZ

确定初唐官制,颁布《武德律》,发行“开元通宝”

主要作品

为秦王制诗、草堂寺为子祈疾疏

人物生平

出身世族

北周天和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566年12月21日),李渊出生在长安。据说他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李渊的祖父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时期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赐姓大野氏(故而李渊曾名大野渊)。北周建立后,追封李虎为唐国公。李渊的父亲李昞,仕北周为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渊的母亲是北周外戚杨坚的妻子独孤伽罗的姐姐。因此李渊与后来的隋朝上层统治集团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效力隋廷

李渊七岁时,其父亲李昞去世,李渊袭封为唐国公。等到他成年后,为人洒脱,性格开朗,待人宽容,无论贵贱之人都得其欢心。

杨坚成为周静帝的大丞相之后,归还李渊本姓。开皇元年(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即隋文帝。李渊入隋后,担任千牛备身(皇帝的禁卫武官)。由于独孤皇后、隋文帝的亲近器重,他在此期间历任谯(今安徽亳州)、岐(今陕西凤翔)、陇(今陕西陇县)三州刺史。

隋炀帝杨广即位之初,李渊先后做了荥阳(今河南荥阳)、楼烦(今山西静乐)两个郡的太守,后来又被征入朝任殿内少监。[7]在这段时期内李渊的具体事迹,史书中并没有太多记载。

大业九年(613年)春,调任卫尉少卿,掌管宫廷禁卫事,开始由文官转任武职。炀帝征伐高句丽时,李渊在怀远镇(今辽宁辽中附近)督运粮草。同年农历六月,杨玄感利用民愤举兵反隋,李渊奉炀帝之命镇守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兼知关右诸军事。在此期间,李渊广交天下豪杰,遭到炀帝的猜疑。恰好有诏书命李渊去炀帝巡行所到之地,李渊因病没有去。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在后宫,炀帝问王氏:“你的舅舅怎么迟迟不来?”王氏回答说李渊病了,炀帝又问:“病的要死了吗?”李渊知道以后,日益恐惧,因此无节制地饮酒、收受贿络自污以求自保。

大业十一年(615年),炀帝巡幸汾阳宫,“命高祖(李渊)往山西、河东黜陟讨捕”。李渊到达龙门时,遇上了龙门人毋端儿聚众起义,他领兵出击,连射七十发,都射中敌人,起义军因而败逃。李渊筑尸成京观,从尸体中找回了所射之矢。又击败绛州叛军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次年(616年),因多次进献鹰犬给炀帝,得以升为右骁卫将军[83]。[84]突厥侵犯边塞,炀帝便让他和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北击突厥。但他们的兵马很少。李渊便选出擅长骑射的两千骑兵,吃住骑射仿效突厥人,给突厥看他们闲暇时的射猎驰骋。李渊又另外挑选善于射箭的士兵作为埋伏。等和突厥兵遭遇时李渊便下令埋伏攻击,结果打败了突厥。

太原起兵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正式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成为这一地区最高军政长官。

这时农民起义的烽火已经燃遍全国,尤其是大河南北和江淮地区的农民军,正以摧枯拉朽之势,猛烈地冲击着隋朝的统治基础。与此同时,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日益加剧。隋炀帝猜忌大臣,擅杀文武将臣。早在李渊任山西、河东抚慰使时,副使夏侯端就劝他早做打算。李渊“深然其言”。等到任太原后,他对次子李世民说:“唐本就是我的封国,太原就是唐所在之地。如今我来到此处,是为天赐良机,赐予却不取,灾祸将要来临。但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没有办法经邦济时。”这表明了他起兵的意图和策略。所以李渊到任以后,首先带兵在雀鼠谷击溃了活动于太原以南的历山飞别将甄翟儿部,稳定了山西的局势。但在对突厥入侵的防御战中,所派的副留守高君雅和马邑太守王仁恭作战遭到失败。炀帝下令拘捕李渊而斩杀王仁恭。李渊让李世民做好随时起兵反抗的准备。过了不久,炀帝又遣使驰驿赦免李渊与王仁恭。李渊认为时机已到,于是“雄断英谟,从此遂定”。经历这一事故,李渊加速了举兵反隋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