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丝绢之战与白道之战

丝绢之战

东罗马、突厥、波斯之间进行的决战

公元571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为了摆脱位居东西方之间的波斯人高价垄断经营中国丝绸的局面,联合突厥可汗与攻伐波斯,战争长达20年之久,未分胜负。这就是西方历史上著名的“丝绢之战”。

名称

丝绢之战

参战方

东罗马、突厥、波斯

结果

未分胜负

主要指挥官

查士丁尼

战争时长

20年

发生时间

公元571

公元三四世纪时,丝织物成为古罗马全国唯一崇尚的时髦服饰。古罗马一直是中国丝绸的最大主顾,而贩运丝绸的则都是会做生意的波斯人。几百年来,波斯人想尽办法阻拦罗马人直接与中国人交往,图谋永久独霸丝绸贸易,为此,罗马人与波斯人发生过多次战争冲突,积怨很深。直到公元6世纪,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为了摆脱位居东西方之间的波斯人高价垄断经营中国丝绸的局面,曾打算与埃塞俄比亚人联合,绕过波斯,从海上去印度购买丝绢、然后东运罗马。然而波斯人知道这个计划后,安息王国以武力向埃塞俄比亚威胁,阻止他们充当罗马人的丝绸居中掮客。查士丁尼无奈,又请安息近邻的突厥可汗帮助从中调解与波斯人的关系,不料波斯王不但不听调解,还毒杀了突厥可汗的使臣,使双方矛盾激化。为了一条小小的虫子而大动干戈,牵动各国皇帝的神经,恐怕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当然,说到底这不是一条虫子的小事,而是牵涉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长期发展的大事,古罗马处心积虑想从中国引进蚕种和桑种,攫取蚕业技术,以求一劳永逸。

唐灭高昌之战唐代贞观十四年发生的战役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吏部尚书侯君集率兵击灭高昌国(都高昌城,今XJ吐鲁番东南高昌旧址)的作战。

名称

唐灭高昌之战

发生时间

640年

地点

高昌

参战方

唐朝、突厥、契苾;高昌

结果

唐军获胜,高昌灭亡

参战方兵力

唐步骑数万及突厥、契苾之众

主要指挥官

侯君集;鞠文泰

影响

唐打通了去西域各国的通道

背景介绍高昌王麴文泰早在贞观四年(630年)就曾亲自到长安觐见唐太宗李世民,贡献方物。后麴文泰依附西突厥,阻遏西域各国通过其境向唐入贡,并发兵袭扰内附的伊吾(都今XJ哈密)、焉耆(都员渠,今XJ焉耆西南)等国。由于高昌位于唐王朝通往西域各国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重要,故唐太宗决心除掉这个障碍。过程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征召麴文泰入朝,文泰称疾不至。十二月初四,诏令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为副总管,率步骑数万及突厥、契苾之众征讨高昌。麴文泰以为唐离高昌有7000里之遥,沙碛阔约2000里,地无水草,气候异常,唐朝不会以大兵相加。及唐军在熟悉当地地形的契苾何力率领下抵达碛口时,麴文泰忧惧而死,其子智盛即位。十四年八月,唐军攻下田地城(今XJ鄯善西南鲁克沁),俘男女7000余人。侯君集命中郎将辛獠儿为前锋,直趋高昌城。麴智盛率军迎战,被击败后退保都城。侯君集命将士填堑攻城,又造高5丈可以俯瞰城内的巢车,对城内动静了如指掌。奉命前来救援高昌的西突厥军畏惧唐军威势,也在可汗浮图城(今XJ吉木萨尔北破城子)投降。麴智盛见大势已去,被迫于初八开门出城投降。侯君集继续分兵略地,共攻下3郡、5县、22城,得户8046,人口3.77万,马4300匹,占地东西800里,南北500里。唐在其地置西州,在可汗浮图城置庭州。二十一日,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今XJ吐鲁番西北雅尔湖村附近),留兵镇守。点评点评:此役,唐打通了去西域各国的通道,促进了和西方诸国的联系,同时也起到遏制西突厥的作用。

白道之战

公元582年,突厥沙钵略可汗以为北周复仇为名,联兵40万,大举攻隋。第二年,杨坚以杨爽为行军元帅率军迎击,与突厥联军相遇于白道(今内蒙古TMTZQ北)。沙钵略自恃兵多将广,不以为备。隋将李彻、李充乘沙钵略轻敌懈怠之机,率精兵5000,对敌突然袭击,大破突厥军。

名称

白道之战

地点

白道

参战方

突厥,隋朝

发生时间

582年

战争背景隋开皇元年(581年)九月至十一年春,隋文帝杨坚出兵北击突厥、南灭陈朝及平定江南的统一战争。南北朝末期,北周、突厥和陈朝三个主要政权并存。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总揽北周大权的大丞相杨坚废周立隋,是为隋文帝。时隋疆域大体为长江以北,长城以南,东至沿海,西达四川的广大地区。拥有1100余县、2900余万人口,封建经济、文化较发达。杨坚为统一中国,革除弊政,发展生产,亲自讲武,整顿军队,并陆续采取一些改革措施,不断增强国力、军力。北方突厥为游牧奴隶社会,自6世纪中期崛起,至沙钵略可汗时,控制着长城以北,贝加尔湖以南,兴安岭以西,黑海以东的辽阔地域,拥有骑兵数十万。因隋王朝停止对其献礼、和亲,不断兴兵南犯,威胁隋的统治。但当时突厥有4可汗,各拥重兵,沙钵略与阿波、达头等可汗不和,为隋制胜突厥提供了有利条件。江南陈朝传至后主陈叔宝时,保有长江以南、西陵峡以东到东南沿海的400余县、200余万人口。政治腐朽,上下猜忌,赋税繁重,府库空虚,刑法残暴,人民怨声载道;后主沉醉于酒色,疏于戒备,凭借长江阻遏隋军进攻。杨坚曾准备先灭陈朝,后击突厥。为巩固北部边防,防止突厥攻扰,在边境增修亭障,加固长城,并命上柱国阴寿镇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京兆尹虞庆则镇并州(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屯兵数万以备之。开皇元年三月,即派大将贺若弼、韩擒虎分任吴州和庐州总管,镇江北要地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庐江(今合肥),作灭陈准备。九月,陈将周罗喉攻占江北隋的胡墅(今江苏六合西南)。杨坚命尚书左仆射高颎节度行军元帅长孙览、元景山率军伐陈。此际,突厥沙钵略可汗因其妻为北周千金公主,便以为北周复仇为借口,联合原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于十二月攻占临榆镇(今河北抚宁东,一说今山海关)。并联络各部,准备大举攻隋。杨坚根据隋朝新立,边防不固,实力尚不够充实等情况,决定变更原来计划,改取南和北战,先败突厥,后灭陈朝的战略。二年春,杨坚调整部署,于并州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以晋王杨广为尚书令;在洛阳(今洛阳城东)置河南道行台尚书省,以秦王杨俊为尚书令;在益州(治今成都)置西南道行台尚书省,以蜀王杨秀为尚书令;并不断调兵遣将加强北方各要地守备,以御突厥。在元景山部击败陈将陆纶水军,攻占损口(今湖北汉川东北损水入汉江之口)、沌阳(冷湖北汉阳东),陈被迫归还胡墅、遣使请和后,又诏令高颎撤军,与陈朝结好,准备北击突厥。杨坚利用突厥各可汗间的矛盾,采纳奉车都尉长孙晟建议,实行“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策略,先后派出使臣结好西面的达头可汗和东面的处罗侯(沙钵略之弟),以分化、削弱沙钵略的力量。战争过程二年五月,沙钵略率本部与阿波等各可汗兵40万突入长城,分路攻掠北方要地。隋军曾分别在马邑(今山西朔县)、可洛峐(今甘肃武威东南)击败来犯突厥军(参见可洛峐山之战),但未能阻止其攻势。十二月,突厥大军深入到武威(今属甘肃)、金城(今兰州)、天水(今属甘肃)、上郡(今陕西富县)、弘化(今甘肃庆阳)、延安(今延安东北)等地,大掠牲畜、财物等。在周桨(今甘肃庆阳南)之战隋军顽强抗击沙钵略主力后,突厥达头可汗不愿继续南进,引兵自去。长孙晟乘机通过沙钵略之侄染干诈告:铁勒等反,欲袭其牙帐。沙钵略恐其后方生变,遂撤兵北返。隋经三年防御作战,争取了时间,基本上完成了反攻准备;而突厥则因隋之分化、离间政策,内部矛盾加深,加以灾荒严重,其势愈加不利。三年春,沙钵略再率各可汗兵南犯。四月上旬,杨坚下达“清边制胜”诏令,命卫王杨爽等为行军元帅,率隋军主力20万分道反击突厥,以从根本上击破沙钵略,稳固北部边防(参见隋反击突厥之战)。隋军先后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高越原(今甘肃武威北)、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和龙(今辽宁朝阳)等地各个击败突厥各部,并乘机说服阿波可汗归隋,进一步促成突厥内乱,使沙钵略与阿波等相互攻战不止。四年春,达头降服于隋。秋,沙钵略因屡为隋军所败和阿波军不断攻击,也向隋求和称藩。隋军反击突厥获胜,北部边患基本消除,解除了南下灭陈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