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建二年(570年)正月,以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郢州刺史黄法抃为中权大将军。三月,皇太后章氏崩;四月,被废为临海王的陈伯宗去世,年仅十九岁。
太建四年(572年)正月,陈宣帝以云麾将军、江州刺史、始兴王陈叔陵为湘州刺史,进号平南将军;东中郎将、吴郡太守、长沙王陈叔坚为宣毅将军、江州刺史;尚书仆射、领大著作徐陵为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王劢为尚书右仆射。二月,封皇子陈叔卿为建安王。
太建北伐
太建五年(573年)三月,陈宣帝计划讨伐北齐。众大臣对此意见不一,只有吴明彻坚决支持。时陈宣帝意已决,又让大臣们推选主帅。多数大臣认为中权将军淳于量位高权重,应为主帅。但尚书左仆射徐陵却认为:“吴明彻的家乡在淮左,知道当地的风俗;而统军、谋略的才能,当今也没有超过他的人。”都官尚书裴忌也同意以吴明彻为帅。陈宣帝即命吴明彻都督征讨诸军事,并诏加侍中、赐女乐一部,与裴忌领兵十万北击北齐。吴明彻攻秦郡(治今南京六合),都督黄法氍攻历阳(今安徽和县)。四月,黄法氍部将复广达于大岘(今安徽含山东北)击破北齐军,吴明彻部将程文季率敢死队,拔掉州前水障木栅,进围秦州。北齐遣军援救历阳,为黄法氍所败,又以尉破胡、长孙洪略援救秦州。吴明彻使猛将萧摩诃击斩北齐军前队善射者西域胡及大力者10余人,北齐军大败,斩获不可胜计,尉破胡逃走,长孙洪略战死。北齐使王琳赴寿阳(今安徽寿县)召兴,以抵抗陈朝。五月,黄法氍攻克历阳,尽杀守城士兵后进军合肥,合肥望旗请降。秦州也投降了。因为秦郡是吴明彻的故乡,所以宣帝下令让他拜祠上坟,诏令准备牛、羊、猪三牲,下令拜祠上坟,文武羽仪很盛大,乡里都以此为荣。陈宣帝诏令派谒者萧淳风,去寿阳册封吴明彻,在城南设坛,二十万将士列旗击鼓操戈披甲,吴明彻登坛接受册封,礼仪完毕后退下,将士们无不欢呼雀跃。
太建九年(577年)十月,陈宣帝听闻北周灭北齐,即乘机争夺淮北地区,于是诏令吴明彻进军北伐,命令他的大儿子戎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吴惠觉兼理州中事务。吴明彻的部队抵达吕梁,北周的徐州总管梁士彦率军抵抗交战,不久吴明彻走投无路,于是被擒。不久因为忧愤加重病情,死于长安,时年六十七岁。
患病去世
太建十四年正月初五日(582年2月12日),陈顼病重。太子陈叔宝与始兴王陈叔陵、长沙王陈叔坚一并在宣帝身边侍疾。始兴王陈叔陵暗地里怀有异志,命掌管煎药的官吏磨刀准备刺杀陈叔宝。正月初十日(2月17日),陈顼在宣福殿去世,终年五十三岁[27],遗诏让皇太子陈叔宝继位。
太建十四年(582年)二月十七日,上谥号为孝宣皇帝,庙号高宗。二月十九日,葬于显宁陵(在今江苏南京郊区)。
为政举措
政治
诛锄异己
安成王陈顼独揽大权后,开始了进一步打击异己的行动。首先是铲除朝中反对其的文帝旧臣和反叛势力。子高是文帝最信任的军事将领,“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陈顼掌权后,韩子高因“兵权过重,深不自安,好参访台阁,又求出为衡、广诸镇”,但不为陈顼允许。韩子高于是与到仲举及到仲举之子到郁密谋造反,始兴王陈伯茂也秘密参与。
光大元年(567年),韩子高、到仲举、到郁被人告发而全部被下狱赐死。沈皇后在陈顼掌权后才意识到大权旁落,与始兴王陈伯茂秘密策划建安人张安国造反,希望以此夺权。但被陈顼发觉,张安国被诛杀。
镇压叛乱
华皎与文帝早在侯景之乱时就私交甚好,文帝时期华皎担任湘州刺史、都督湘巴等四州诸军事,成为镇守长江中游的重要将领。“韩子高诛后,皎内不自安,缮甲聚徒,厚礼所部守宰。”
光大元年(567年),华皎联络北周与傀儡政权后梁的军队起兵造反,被大将吴明彻、淳于量等镇压,华皎只得孤身逃往江陵,所部大多被诛杀。
经济
陈顼在位期间,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鼓励农民生产,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与发展。
军事
陈宣帝继位后,北周遣使聘陈,约陈共伐齐。
太建五年(573年),派大将吴明彻乘北齐大乱之机北伐,攻占了吕梁(今江苏徐州附近)和寿阳[29],一度占有淮、泗之地。这时候,北齐衰乱已极,倘若陈军能够乘势前进,可能消灭北齐。可是陈宣帝的进图淮南,其目的还在于划淮而守,苟安江南,因此停兵淮南,坐失灭齐的良机。北周灭齐后,陈宣帝却想争夺徐、兖,出兵北伐。
太建十年(578年)吴明彻进攻彭城被周军击败。此后北周就把兵锋指向了淮南,到翌年冬,江北、淮南尽被北周夺走,陈氏的江东政权摇摇欲坠了。
文化
周武帝灭佛使中原大德名僧纷纷南渡,如僧靖嵩“遂与同学法贵、灵偘等三百余僧,自北徂南,达于江左”。由于当时佛教已深入民间,大规模灭佛必然引起民情恐慌、社会震荡。故陈宣帝反其道而崇佛,以达到收揽人心、争取舆论之目的。对来投众僧,“陈宣帝远揖德音,承风迎引,令侍中袁宪至京口城礼接登岸。……所司供给,务令周治”。佛教至陈时已成了维系社会安定的重要道德支柱。在陈宣帝看来,”如来付嘱必俟仁王,般若兴隆期于圣运。弟子纂承洪绪思弘大业,愿此法门遍诸幽显。”[47]他还礼敬慧思、智顗等高僧,为天台宗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历史评价
陈朝大臣江总评价:妫水枢宿,姚墟大虹,讴歌承历,揖让受终,重规帝绪,踵武王风,名山纪变,清庙传功,我后丕承,思弘祖业,莅政恭己,临朝凝默,焕烂九功,葳蕤七德,宪章昭著,威灵允塞。
唐初史学家姚思廉《陈书》:①高宗器度弘厚,亦有人君之量焉。世祖知冢嗣仁弱,弗可传于宝位,高宗地居姬旦,世祖情存太伯,及乎弗悆,大事咸委焉。至于纂业,万机平理,命将出师,克淮南之地,开拓土宇,静谧封疆。享国十馀年,志大意逸,吕梁覆军,大丧师徒矣。江左削弱,抑此之由。呜呼!盖德不逮文,智不及武,虽得失自我,无御敌之略焉。②少宽大,多智略。及长,美容仪,身长八尺三寸,手垂过膝。有勇力,善骑射。
唐初大臣虞世南评价:宣帝度量宏广,推心待物,可谓宽仁之主焉。
李延寿《南史》评价:陈宣帝器度弘厚,有人君之量。文帝知冢嗣仁弱,早存太伯之心,及乎弗悆,咸已委托矣。至于缵业之后,拓土开疆,盖德不逮文,智不及武,志大不已,晚致吕梁之败,江左日蹙,抑此之由也。
轶事典故
真龙之身
陈顼在担任直阁将军、中书侍郎时,有马军统领李总与陈顼为旧交,常常一道游玩共处。陈顼曾在夜里喝醉了酒,未灭灯而入睡,李总正好出去了,不一会回来,便见到陈顼之身体乃是一条大龙,李总当下惊恐无比,拔腿就跑,躲到别屋去了。
太伯之事
陈文帝陈蒨在病重时,太子陈伯宗年幼,陈文帝怕陈顼会在他死后篡夺皇位,对陈顼说:“我想要像当年吴太伯传位季历一样传位给你。“陈顼在地上痛哭流涕,并说:“如果皇兄一定要这样做,那我宁可去死。”虽然陈顼表面上推辞了陈文帝的要求,但是在陈文帝死后却篡夺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