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曹刿论战,一鼓作气

时间:东周86年

人物:施伯、曹刿、鲍叔牙

齐国走上正轨,鲁国上下很不开心。特别是鲁庄公姬同,得知管仲不但没死还被重用,感觉自己被耍,很是生气,决定打一仗出出这口恶气。

齐桓公正想找谁练练手,一听有人不服,顿时来了精神,决定先下手为强。不过,国相管仲不赞成立马用兵。他认为,改革刚刚开始,时机还不成熟,还需要一段时间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可是齐桓公心高气傲,不听劝阻,直接派老师鲍叔牙领兵前往鲁国。

看到齐国大军压境,鲁庄公忙问谋臣施伯咋办。施伯认为,目前鲁国朝廷中无人能用。正在鲁国君臣无计可施、着急上火之际,一直隐居的周文王儿子曹叔振铎的后人曹刿迫不及待地求见鲁庄公,主动提出为抵抗齐军出谋划策。接下来这段“曹刿论战”的故事屡次入选语文课本,上过学的人都不陌生。

得知曹刿主动出山,一个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曹刿执着地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小的信用而已,不可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算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凭借这个条件可以去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打仗这事儿都是随机应变的,不可能是事先规划设计好的。临阵的时候,我就待在您身边,随时随地为您出谋划策。”

从这一番奏对可以看出来,曹刿的确是个明白人,知道兵事是随机应变的。人类千百年来无数的战争,绝大多数都是在赌博,并没有谁在战争开始时就胜券在握。当然,还真有少数几个雄主做到了战无不胜。但我们必须承认,这种能力似乎很难学习和复制。

鲁庄公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到两军阵前,鲁庄公准备叫手下鸣鼓对敌。曹刿连忙制止说:“齐军士气正高,我们先做防守。”后传令军中:“有敢大声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冲击不动,只得退了回去。歇了一阵儿之后,齐军再次鸣鼓冲过来,鲁军依然是没有一点声音,只防守不进攻,齐师只好又退了回去。

鲍叔牙产生了误判,得意地说:“鲁国人怯战了。我军只需要再进攻一次,鲁国人必然逃走。”于是,下令再次击鼓进军。曹刿听到第三次鼓响,马上告诉鲁庄公说:“打败齐国就在此时,请您立刻下令击鼓进军!”齐兵见鲁兵两次都是只守不攻,以为这一回依然如此,毫无防备。谁知鼓声一起,鲁国军队突然杀来,刀砍箭射,势如迅雷,打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逃。齐军溃败,鲁庄公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却说:“还不行。先让我看一下。”说完就到地上查看齐军车轮碾过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鲁庄公听从建议,下令追击齐军,一口气追了三十余里才退兵,缴获了大量的辎重兵甲。

胜利之后,鲁庄公问曹刿:“请说说看,为什么我们用一鼓胜了齐军的三鼓,有什么讲究吗?”曹刿回答道:“打仗主要靠士气支撑,有勇气方能胜利,气衰则败。击鼓的作用就是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耗尽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能战胜他们。我方不击鼓进军,我们的气势就一直保存着,而对方经过三鼓气势已竭,这时候我军第一次击鼓进军气势方盈,如此一来我们就是以盈御竭,所以获得了胜利。”鲁庄公深表赞同,又急着问:“齐军已败,为什么不立即下令追赶?”曹刿回答说:“齐人多诈,我怕他们预先设好伏兵,用诈败的方式引诱我们。我下车看到他们兵车的辙迹散乱,知道他们军心已乱;又登高观望了一下,发现他们旌旗不整,显然是急于逃命,所以才敢下令追击。”鲁庄公叹息道:“先生可谓是知兵之人啊!”于是就拜曹刿为大夫。

兵败之后,齐桓公十分生气。鲍叔牙也觉得很丢面子,就出主意说,要不咱们联合其他诸侯再干鲁国一仗?齐桓公报仇心切,表示同意,派人请宋国出兵协助,两国一起攻打鲁国。

然而,十分不幸的是,宋国与齐国联手居然又输了一次。这回失败的原因不在齐国,而在宋国将军身上。原来,宋国的将军叫南宫长万,是个大力士,自以为天下无敌,是个骄横跋扈的家伙。鲁国君臣知道宋军外强中干,没什么实力,决定用偷袭的方式先拿下宋国。于是,鲁国的将军使出一个怪招,把虎皮蒙在马身上偷袭宋军,结果大败宋军,还活捉了南宫长万。鲍叔牙获悉宋师失利,只得全军而返。

其实,鲁国和齐国国境相连,渊源有自,关系密切,也是很近的亲戚,但经常为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大动干戈。后来,鲁庄公为齐桓公主婚,两国表面上又和好如初。如此一来,宋国和鲁国随之也缓和了关系,鲁国就把战俘南宫长万送回了宋国。不料这一回,又引发了一场君臣翻脸、天翻地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