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明的历史(二):春秋战国
- (日)贝塚茂树编著
- 481字
- 2025-04-11 04:37:41
游说之士
《论语·里仁》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百姓离开了故乡、故土就无法生活,而君子若要脱离这种狭隘意义上的社会去追求原则、设法实现原则,就必须去到广阔的世界进行自由的活动,这和战国时代众多思想家游说诸国是一样的。这一点在孔子身上也体现得很明显。
当然,形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在孔子的时代或其以前,中国范围内已经铺垫好了某种共通的基础。子产、晏婴或是晋的叔向等前一章中所叙述的人物,由于那个时代带来的危机感,不论是对政治还是对人都会进行意见的交换。他们并不只是进行思想的交流,作为外交官、政治家要进行的交流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在这过程中自然就产生了思想碰撞。吴的季札(公元前576—前484年在世,吴王寿梦的小儿子。他是一位贤人,他父亲欲把王位传给他,但他固辞不受。因被分封在延陵,人称延陵季子)在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出使鲁国,接着又游历了诸国。据说他当时在鲁国谈诗,和晏婴、子产谈论政治,还论述了卫、晋的将来。那些话是否都是季札所言尚有疑问,但是这种故事的流传无疑反映了春秋后半期的某个时代特点,那就是中国已经形成了共通的文化基础。有了这种基础,才出现了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