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辩的时代

进入战国时代,情况大变。在这个时代里,以周王室为尊的观念完全淡化了,宗庙祭祀等传统信仰彻底丧失。诸侯虽然与春秋时代一样举行列国会盟,但是在席上只剩下露骨地主张各自的权益了。因为列国会盟已经失去了宗教性意义,所以如何以本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申述己方的利害得失就成为被重视的头等大事。诸侯在相互起誓的时候有歃血为盟的习惯,这时,先歃血者居上位,于是连在盟誓的先后顺序问题上也开始逐渐产生争端。这些都是完全为实力所左右的,所以可以说一个以实力进行较量的时代来临了。

祭祀附带的宴会到战国时代也消失了,会盟成为辩论交锋的场所。从春秋时代的宴会外交到战国时代的实力外交,情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此一来,历史、礼仪等传统素养不再受重视,反而是那些熟谙各国利害关系、经济、军事等眼前局势的游说家、雄辩家开始被需要,被重视。苏秦、张仪(苏秦主张六国合纵对抗秦国,而张仪为秦倡导分裂六国同盟的连横)等纵横家华丽登场,准备好在历史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如上所述,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代在方方面面都有很大差异。无可置疑的是,这是西周祭政一体的传统文化逐步走向衰落、最终彻底瓦解的时代。就像前文提到的那样,儒家历史学者不久前还把这个阶段性的解体认作衰退和堕落,加以批判。从中国传统的史学观角度来看诚然如此,但如果仔细分析历史事实,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史学观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