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明的历史(二):春秋战国
- (日)贝塚茂树编著
- 789字
- 2025-04-11 04:37:40
孔子的历史地位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生于鲁国,他的祖先是从宋国逃亡到鲁国的贵族。孔子的父亲虽然身份卑微,但是因为勇武,效力于鲁国贵族,拥有与武士大将相当的地位。当时像孔家这样的新兴之家,作为贵族的家臣而形成了一个阶层。孔子虽出身于这样的阶级,但崇拜周公,想复兴周公创立的周制以拯救乱世,所以可以看成是一个站在复古立场上的革新主义者。他倾注了异常的热情,希望打倒残暴的鲁国贵族,重新夺回实权奉还君主,在君主的领导下建立民主社会,再现古代都市国家的传统。但是,这个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他无奈抛家弃国开始了漂泊,希望能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最终都失败了。幡然悔悟回到鲁国后,他决定把社会改革的梦想全部寄托在对弟子的培养之上,通过弟子之手将梦想付诸实现,于是他开办了学校。
孔子的弟子大部分都属于新兴的士阶级,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掌握当时贵族阶层的修养书籍《诗》《书》以及礼的学问,想让这些修养在新兴阶级的人格塑造中发挥作用。他的弟子,那些新兴的士阶级不久成了僭主(英语是tyrant,下层出身的、利用民众的力量和武力替代从前的贵族阶级登上政权宝座者。这种倾向在战国时代的各国都很明显)的家臣,是战国七雄国家建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七国的君臣关系就是由这种私人的主仆关系构成的。由于主仆关系中,士阶级已经达到相当的数量,如果就这样任由其发展,可能就形成了日本德川时代那样的封建国家。因为孔子的弟子分散在各国,被各国君主邀请讲学,担任最高官吏,相当于政治顾问的地位,所以政治影响非常大。不久孔子教团培养的弟子们登场,可以说正是这些人的存在,催生了具备中央集权性质的新官僚群体。通过他们的努力,秦汉等中央集权王朝没有成为封建国家,而是成了官僚制国家;没有成为武力本位的国家,而成了文治国家。这决定了中国历史的方向。孔子本身未必以此意图去教育弟子,只是在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孔子的思想被采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