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前言

本书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出发点,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核心目的,关爱心灵,砥砺前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积极向上、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主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网络和体系。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塑造良好个性,发展和谐心理,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助人自助”的能力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勇敢面对自己,善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合理管理情绪,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科学地运用网络,呵护珍爱生命,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课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编写目的正是要大学生更加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乐于“助人自助”,善于解决心理问题和预防心理疾病的能力;同时也为家长和老师们拓宽一个认识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渠道,让他们及时有效地做到因材施教、因材育人、因材培养。家校共同引导、教育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能力,使其真正成为符合社会需求、身心健康的人才。

本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修订,既忠实于第一版教材的基本内容,又不拘泥于原教材。在原有的“导入故事”“心理导航”“反思体验”等栏目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更新,对“导入故事”栏目进行了案例故事的更新,更加贴近现在学生的生活,“心理导航”栏目进行了调整,对学生的指导性更强,特别是把“反思体验”栏目改成“心理自助训练”栏目,使大学生通过模拟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提高自己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由黄琳、常荣任主编,高亮任副主编。全书共九个专题,由常荣总体策划,各专题编写人员及分工如下:专题1至专题3由常荣、杨悦修订;专题4至专题6由高亮、郑清华修订;专题7至专题9由邹琴、康禹熙修订。杨悦、郑清华、康禹熙等在资料收集、案例编写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修订工作。全书最终由常荣总纂,黄琳定稿。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版)使用的基础上,经过平时教学和学生育人工作中的案例收集、反思总结,编写组不懈努力,力争为大学生、广大青年朋友、学校老师、青年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一本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强的书籍,同时也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又可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和活动开展的参考资料。但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难免有一些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于编者不断改进和完善。

编 者

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