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车辆造型体验评价与可信评价
在感性知识领域,评价活动和“批评”是有相似之处的。“如果艺术是高贵的,那么批评就是神圣的”。作为一个常用词,“批评”的普遍含义是“挑剔”,设计偏重实效评估而少有对错之分,与其将“批评”视作刻薄的“挑剔”,不如给“批评”以另一个更为柔和的定义——“发现问题”,“问题”不是追究,而是一种探寻,基于事实对问题进行反思,其目的是为了改良和优化设计。更有可能,“问题”还包含某种共性,一旦被揭示出来,就能唤起更多人的反思,发现问题由此变为一种契机。
如果将设计物视作一个信息的发射端,评价者视作接收端,那么整个评价过程就可以视作是设计物与评价者在知识、文化、情感等因素影响下的信息交互行为。这种现象,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称为“感”,“感”是一个美学范畴,它是人的生理和心理自然感发与应和的现象。它既是审美的起点,也是审美的终点。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感”即是体验之源。人作为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身处不同的情境,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体验。这里的体验指的是人在实践中通过生理和心理渠道对事物产生感情方面的印象。这种印象主要分为:本能印象,是人在第一次视觉接触到某个事物时,条件反射式地对产品形成的潜意识里的感觉;行为印象,是在人与事物的交互过程中,事物带给人认知方面的影响;思考印象,是指人通过视觉和交互渠道感受事物后,通过思考对事物产生的情感上的感受。在体验涉及的产品属性方面,尽管“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对于工业产品,产品的设计研究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情感交流,但同时还要考虑工艺、购买等理性因素。在席勒看来,体验正是沟通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而实现完整人的绝对中介。因此,体验对处理感性与理性结合的设计问题是有一定禀赋的。
一直以来,体验研究大都应用在互联网、用户人类学研究等方面,在工业设计领域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设计“以人为中心”的目标让工业设计产品评价必然会与体验研究产生联系,车辆也更多地注入了信息体验的成分。因此德斯梅特(Desmet)等提出了“产品体验”这一概念,施菲尔斯坦(Schifferstein)等提出了“产品依恋(Product Attachment)”概念。剑桥的内森·克里利(Nathan Crilly)等人将“产品设计”视为一个“视觉信号”,将香农的“通信模型”应用于消费者与产品的互动研究,在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视觉的用户与产品设计互动”模型,并分析了由产品造型引发的消费者认知、情感与行为反应。莱德尔(Leder)等从审美心理学出发,提出了“审美体验”模型,该模型将“认知”与“情感”视为“审美体验”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并指出该模型不仅适用于视觉欣赏中的艺术品,同样适用于设计作品。Boztepe通过对比美国与土耳其两国用户对厨房用品的体验,提出了“用户体验价值”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全球市场的产品开发框架。这些研究都指向一点,即体验是联系用户和工业设计产品的重要纽带,同时体验可以作为工业设计产品的知识价值衡量工具,并符合“设计适应人”的观念。
杜威在他的体验美学中说道:“人与产品的互动是一种主观的审美体验,而这种体验是多层次的”。对于车辆这种工业产品,其“产品体验”包括由各种感官所产生的感觉(感性体验)、赋予产品的意义(意义体验)和在人与物的交互中所产生的情绪(情绪体验)。内森·克里利(Nathan Crilly)认为,应该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角度去衡量用户对产品设计知识信号的接收程度,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布洛克(Bloch)构建了“面向产品造型的消费者反应模型”,在模型中他提出了产品造型引发的心理反应分为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其中情感反应分为积极反应和消极反应,在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基础上发生行为反应。莱德尔(Leder)等人从审美心理学出发,认为对艺术和设计产品的评价需要从认知状态和情感状态去思考,而认知状态强调理解,情感状态强调满意。
基于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对产品造型的体验认识可以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角度去考量(见图2-2),认知角度主要考察的是用户对车辆造型的理解,情感角度考察的是用户对车辆造型引发的情绪,而行为角度主要考察的是用户在理解和引发情感后产生的趋近或者回避的行为。认知、情感与行为即构成了体验评价的主要评价要素。

图2-2 产品-用户体验通道
车辆造型的设计评价,从根本上来说是设计效度(Validity)的检核,设计效度取决于其是否吻合原始设定的限制性与目的性需求,其吻合程度有赖设计评价的确实执行与正确的评价决策。正确的造型评价和决策需要协调各角色的意象认知综合得出,其中设计师作为设计方案的产生方,是生成、解读和认知造型的主体,对于后期的迭代和深化造型的认知内涵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角色作用。然而,目前的造型评价方法中,或者主要关注用户和决策者的意见,忽视了设计师的作用;或者在方法上单纯追求数量化的绝对评价。而在新产品开发初期,不良的产品开发前段作业是导致产品失败的主要原因,在设计流程中,设计师有着认知、生产、审视设计的贯穿全流程的多重身份,若能产生对设计师参与和认知有帮助的评价信息,对于将产品开发的出发点和重心转移到开发工作的前期乃至设计的全流程中,进而提升设计的品质,都有很大帮助,这种需求即为造型设计领域的可信问题。可信概念源于计算机领域,主要针对获取评价角色信任,判断设计行为或结果与设计预期的一致性等问题。对于充斥着开放式(Open-ended)和不良结构问题(Ill-structure problem)的设计问题,衡量其设计结果是否可信一直是评价方法设计的难点。可信问题也可以视作在评价结果基础上生发出的第二层问题。对于可信问题,将在下文中利用考察设计师与用户的认知差异来进行解决。
综上,在体验评价中,评价人员直接面对造型进行评价,主要从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体现其评价效应,这可以视作是第一层评价数据,也是最基础和最主体的评价数据。而在此基础上,可信评价可以利用第一层数据进行设计师与用户认知差异的判断,可以视作是对第一层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的再次检验,即第二层评价。结合这两层评价结果,即可从认知体验、认知差异、可信性、可用性和可靠性等多方面相对全面地审视车辆造型,从而得到相对客观的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