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退

 gōng chéng shēn tuì

大功告成之後,自身隱退。

《老子》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

能做到功成身退的人真的了不起。

在春秋吳越之爭時,范蠡對越國的勝利起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范蠡自少倜儻、不同凡俗,越國大夫文種親自駕車迎接他到越國、出任越王句踐的臣使。

句踐不聽范蠡的勸諫,以致在會稽山戰敗於吳國。范蠡苦身戮力,與句踐深謀二十年,結果滅了吳國,句踐因此稱霸諸侯,范蠡官拜上將軍。

范蠡認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所以向句踐辭職,乘小船出海,終身不回越國。句踐表揚他的功績,以會稽山為范蠡的奉邑。

范蠡乘小船到齊國,改變姓名,自稱鴟夷子皮,在海濱耕種,沒過多久,其產業已過千萬。齊國人認為他很賢能,請他做宰相,范蠡喟然歎道:「居家治產,就有千萬金,做官可達到宰相的職位,算是很走運了,但是久在富貴的大名之下是不祥的。」於是他把家財散予知交朋友和鄉里,然後悄悄離去。

范蠡到了陶邑,自稱是陶朱公。沒過多久,又經商積資巨萬,天下人都稱讚陶朱公,最後范蠡終老於陶邑。

一般人只知進而不知退,不至身敗名裂不罷休。清代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中有一副對聯:「舉世盡從忙裏老,誰人肯向死前休。」只要有一口氣在,人通常不肯罷休。而范蠡處世任職,屢次功成身退,逃避富貴,實在很高明,值得我們效法。

退休就是功成身退嗎?為甚麼?

在學校裏,同學也可做到功成身退嗎?可以的話,把那件事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