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太阳能资源丰富,非常有利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开发利用。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环境复杂,使用太阳能的环境严酷,例如西北的风沙、暴雪、冰雹、紫外光,东南湿热环境下的PID效应,组件遮挡的热斑效应,沿海高盐的气候,农林里高浓度氨气等腐蚀性气体都会对安装后的太阳能光伏组件造成损害,降低使用性能和年限。光伏组件由生产工厂运输到光伏电站安装使用,长途运输又显著增加了光伏组件受损的概率。太阳光的入射角度和双面电池背面入射光的吸收也会影响光伏组件的发电量。本书主要介绍光伏组件典型环境检测技术,包括光伏组件箱模拟运输检测、砂尘检测、不均匀雪载检测、光伏组件热斑耐久性试验、旁路二极管功能检测及在不同角度的入射光情况下光伏组件光电性能检测和双面光伏组件光电性能的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很多检测技术是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属于业内首次开发并获得国家检测资质。本书内容如下。

第1章 太阳能电池和光伏组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2章 光伏组件高风速砂尘检测技术。

第3章 光伏组件不均匀雪载检测技术。

第4章 光伏组件热斑耐久性试验和旁路二极管功能检测技术。

第5章 光伏组件箱模拟运输检测技术。

第6章 太阳光入射角对光伏组件光电特性的影响。

第7章 双面光伏组件光电特性检测技术。

本书以检测技术为主线,结合新颁布的检测标准和翔实的数据分析,对从事光伏组件技术研发、质量检测和教学研究的相关专业人员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本书内容来源于第一线的检测技术研究,具有先进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本书编者施成营、叶行方、吴亚盼、刘丁璞和李沛泽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施成营负责统编全书。其中,叶行方参与了3.3节的编写,李沛泽、吴亚盼分别参与了4.3节和4.4节的编写。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王光红博士参与了7.3节的编写和全书的数据核对工作。刘丁璞参与了第7章的技术讨论和修改工作。南昌大学学生杨文、殷明、吴先民、林芳祁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实习期间,在施成营的指导下参与了本书部分章节的实验和数据整理工作。

编著者
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