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素市场扭曲对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
- 戴魁早
- 1599字
- 2025-02-16 17:47:19
第一节 引言
在揭示要素市场扭曲如何影响技术创新之前,不能回避这样的问题:我国各地区要素市场扭曲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或者说,哪些因素导致了或影响着我国各地区的要素市场扭曲?这些影响因素对要素市场扭曲的作用程度和作用方向如何呢?本章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文献检索结果显示,目前尚缺乏针对我国地区要素市场扭曲的成因研究,仅有一些文献涉及了各地区市场分割的形成原因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可以将市场分割的影响因素归结为两类,一类是地方保护主义,另一类是对外开放。
关于地方保护主义因素对市场分割的影响,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如杨(2000)发现,中国渐进式改革在资源扭曲的情况下推行的改革,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会制造更多的资源扭曲,加剧了区域市场的分割。而银温泉和才婉茹(2001)则认为,行政性分权是市场分割的深层体制原因,而且地方领导的业绩评价等因素则强化了地方的市场分割。李等(Li,2003)发现,地区间市场分割源于区间贸易保护,而地方财政分权和国际贸易保护政策加强了地区间的贸易保护程度。白重恩等(2004)研究发现,由于地方政府能够通过设置区际竞争壁垒而获得利益,因而导致了地方政府倾向于保护国有企业和高利税率的企业。刘培林(2005)认为,在改革后的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的新的赶超所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导致了市场分割。周黎安(2004)认为,以GDP 增长为基础的晋升机制所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强化了区域间的市场分割。皮建才(2008)发现,地区发展差距是阻碍市场整合的决定性力量,正外部溢出效应是推进市场整合的决定性力量,而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机制则会对这种力量的对比和权衡产生重要的影响。与其他文献不同,胡军和郭峰(2013)从企业寻租和官员腐败来理解地区市场分割的成因。
关于对外开放的影响,存在三种明显不同的观点:一是“促进论”。如范爱军等(2007)利用1985—2005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进口、出口及FDI皆以不同程度促进了国内商品市场的整合趋势。二是“非线性论”。如陆铭和陈钊(2006)、陈敏等(2007)发现,在经济开放水平比较低的时候经济开放会加剧国内市场的分割,但进一步提高经济开放能够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经济开放对国内市场整合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与“促进论”和“非线性论”不同,皮建才和殷军(2012)的研究却发现,对外开放并不能促进国内的市场整合,真正促进市场整合的是中央政府的监管力度。
鉴于已有研究尚未涉及要素市场扭曲的成因,而且已有文献关于市场分割成因的结论仍存在争议。基于此,本章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我国地区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地考察。本章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拓展了既有的研究领域。既有文献仅涉及地方保护主义和对外开放对区域间产品市场分割的影响,尚缺乏要素市场扭曲的相关问题研究。本章首次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考察了地方官员激励、外部拉动因素和制度环境因素对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这是现有文献尚未涉及的领域,是对既有研究的极大补充,为官员激励和要素市场扭曲等研究领域增添了重要理论发现和经验证据。②丰富了既有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现有文献仅考虑某一种官员激励的相关影响,本章不仅考虑了三种官员激励,而且考察了官员激励的影响“入世”前后以及在不同制度环境中是否存在差异;结果验证了地方官员激励是形成要素市场扭曲的主要原因,而制度环境的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地方官员激励对要素市场产生的扭曲效应(下文或简称“官员激励的扭曲效应”);这既丰富了已有文献的研究内容,又提供了新的研究发现。③启发了要素市场扭曲的治理方向。本章的研究结论说明,中国要素市场扭曲问题主要源于地方官员激励,而制度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地方官员激励的扭曲效应;因此,中央需要特别重视从财政和晋升激励的机制设计上以及反腐的制度建设上缓解地方官员对要素市场的干预行为,同时需要根据各地区制度环境现状,在改善法律与金融环境、明晰国有产权等方面做工作。